【梅嶺三章 - 贛南遊擊詞 - 再讀】

來源: 弓尒 2017-08-06 14:42: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263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7-08-06 15:05: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 梅花 ♣

梅,國人多愛之。

梅嶺, 以梅 命名山岺者多也。

位於江西省大餘縣和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的梅嶺 因陳毅而著名

南京梅園 因周恩來而知名

武漢東湖梅嶺 由毛澤東兒聞名。

此文 隻說 陳毅與梅嶺

他與梅嶺梅關有不解之緣

1927年10月時分 朱德陳毅王爾琢率南昌起義後南下廣東潮汕兵敗

不得已折返西北,來到了大(虞)餘縣梅嶺在此休整旬日

據說就是在此處,林彪曾離開部隊一天,當晚又折回,被稱作是 開小差 - 逃兵。

九年之後,1936年冬

在贛粵堅持遊擊戰的 陳毅 項英等部隊被國民黨軍45師的4個營圍困在此近月。

幾乎命絕梅嶺。

陳毅 在此時此刻 留下了 絕命詩 三首,冠之 梅嶺三章,藏於貼身,備殉。

 

Image result for 梅嶺三章 賞析

陳毅危難之際的絕筆之作

1934年8月28日,陳毅在第五次反「圍剿」的興國戰役中,右胯骨中彈受傷。同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作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項英、瞿秋白,陳毅等同誌被留了下來,在贛粵邊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三年。

1936年冬天,陳毅的一個部下陳海叛變,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誌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隻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最後在一婦女的幫助下撤回梅嶺,後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九死一生之際陳毅寫下了三首詩,是為《梅嶺三章》。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因「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而導致失敗,紅軍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戰略轉移。陳毅因傷奉命留下,擔負起領導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進行遊擊戰爭的重任。當時形勢如黑雲壓頂,敵強我弱,贛南遊擊隊在敵人重兵圍攻中,鬥爭萬分艱苦。陳毅和戰友們轉戰在深山密林中,已有兩個年頭。由於和陝北中央長期失去聯繫,大家非常著急。這時,有個派在敵軍內部做兵運工作的陳海叛變投敵,他寫信上山謊稱中央派人前來聯絡。要遊擊區負責人下山前往縣城接關係,妄圖誘捕我遊擊區領導人。陳毅接到密信,親自趕往大餘城接頭,幸遇我基本群眾報告陳海叛變,於是立即離開縣城。歸途中又遇陳海帶領反動軍隊搜山,隻好躲進樹叢,避開敵人的搜捕。敵人聽說山上有遊擊隊的重要負責人,便調集了四個營的兵力,將梅山團團圍了20多天。陳毅以傷病之身伏叢莽間,幸得脫險。

這組詩的出名不僅因為它的氣勢和當時的戰役,更多的是能彰顯出陳毅元帥當時準備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由於陳毅被困梅山,自料難免犧牲,危難之下寫就了這組帶有絕筆性質的詩篇。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陳毅將此三首詩,藏於貼身,時刻準備帶入陰曹地府的。因此這是陳毅最看重,最不尋常時節最重要的詩,也是我最喜歡陳老的詩。

三首組詩充分顯示了陳毅元帥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梅嶺三章

陳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餘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梅嶺三章 作品局部放大

陳毅 -《贛南遊擊詞》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歎缺糧,三月肉不嚐。

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梅嶺三章 - 作品欣賞

《梅嶺三章》詩碑

-----------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江西、廣東兩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遊擊作戰。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第24師和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在掩護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的作戰中,遭到數十萬國民黨軍的進攻和“圍剿”,受到重大損失。1935年2~3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分散突圍轉入遊擊戰爭。

Image result for 梅嶺三章 賞析

(借網圖)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1.6萬餘名紅軍戰士、遊擊隊員以及3萬餘名傷病員留在了中央蘇區,他們在國民黨統治區抗擊與牽製敵人,保障了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安全轉移;他們在絕境中堅持遊擊戰爭,為中國革命保留了重要的火種。中共中央分局由項英、瞿秋白、陳毅、陳潭秋、賀昌等人組成,項英為書記;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辦事處由陳毅任主任;軍事領導機關為中央軍區。突圍——瞿秋白、何叔衡等人壯烈犧牲。1936年冬,由於叛徒出賣,項英和陳毅被敵人4個營圍困在梅山。鄒誌成回憶說,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敵人日夜搜山,一無所獲,最後竟放火燒山。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麵對絕境,陳毅寫下了他著名的絕筆詩《梅嶺三章》。  “緊急時刻,突然下了一場暴雨。”鄒誌成說,被困20多天後,項英和陳毅最終脫險。  1937年10月12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這群經曆過千難萬險的不屈勇士躍出巍巍深山,匯成了一股抗日鐵流——他們就是新四軍!
 

贛粵邊紅軍是在南方8省15個地區堅持了(1934年秋~1937年秋)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軍主要力量之一。在長達三年的遊擊戰中,他們在項英、陳毅等同誌的領導下,緊密依靠群眾,艱苦奮戰,戰勝了敵人的連續"清剿"和種種詭計,克服重重艱難困苦,保存了革命力量和基本陣地,並在戰略上箝製了大量敵軍,配合了紅軍主力的行動,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共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項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以及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贛南少共省委書記陳丕顯率領突圍餘部,先後轉移到贛粵邊油山山區,同先期到達該地活動的贛粵邊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樂天部會合,組成1400餘人的紅軍遊擊隊。,,,,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贛粵邊紅軍和遊擊隊同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於1937年9月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隨後,在大庾縣池江集中500餘人(後發展到700餘人),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奔赴抗日前線。【】【】【】
軟筆書法作品《梅嶺三章》
 
 

Search Results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歎缺糧,三月肉不嚐。

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這是陳毅元帥1936年春寫的《贛南遊擊詞》中的詩句。

它記下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難忘的史實。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主力踏上了漫漫長征路。為了加強蘇區的政治、軍事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蘇區中央分局,由項英、陳毅等領導。

到了1935年元月,蘇區地域縮小。麵對強大的敵人,蘇區中央分局決定分9路突圍。 3月,項英、陳毅等先後到達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地區。項英向黨中央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報告部隊突圍情況,並收到了中央回電。因中央更換了密碼,無法譯出,項英便命令埋藏電台,燒毀密碼。從此蘇區紅軍與中央失去聯係,並在白色恐怖中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

敵人動用重兵,采取移民並村和趕群眾出山的手段,長期搜山、圍山、燒山,企圖把遊擊隊困死在崇山峻嶺之中。紅軍將士整年整月都在野外露宿,大風大雨大雪天都在森林和石洞裏度過。

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贛粵邊地區出現罕見的大雪封山。遊擊隊的糧食斷絕,隻能摘野果、采野菜、剝竹筍充饑。麵對紅軍遊擊隊的困境,贛南地下黨的同誌組織群眾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開禁進山砍柴的機會,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鹽溶進棉襖裏,設法丟在山上,轉交遊擊隊。陳毅在油山秘密據點吃著從山上“撿”來的大米飯,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贛南遊擊詞》。 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掩護,我紅軍將士才堅持了贛南遊擊戰,奪取了反“清剿”鬥爭的勝利。

正如陳毅同誌1942年在一封信中指出的:

“南方的3年遊擊戰爭,也同二萬五千裏長征一樣,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不可戰勝的偉大革命力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額說,此地厚,最後那一幅魏碑是你寫的?好!此網上少見魏碑。 -老梅林- 給 老梅林 發送悄悄話 老梅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6/2017 postreply 17:38: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