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之初》到《彼岸》

來源: 伯樂山翁 2017-02-11 07:34: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048 bytes)

從《人之初》到《彼岸》

 

我們都赤裸裸的來到世上,赤裸裸的離去。

—羅丹

   2012年,在70歲的回國匯報展覽“策展”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頭尾兩張畫:第一展室開頭和“前言”相鄰的《人之初》,第四展室結尾和後記相鄰的《彼岸》

 

  “人之初”畫名引自中國傳統兒童啟蒙讀本《三字經》,此畫作於1994年,當時是為加拿大TUNDRA BOOKS 出版的《中國兒童》一書畫的第一幅插圖。畫中描繪的是妻子扶著我大兒子,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時的情景。

  那是1971年,中國正處於一個“紅色恐怖萬歲”(紅衛兵語)的年代,我們兩家和千千萬萬家庭一樣,都遭受了“革命”的“衝擊”,然而做父母的還是希望這一剛剛來到世上不久的孩子,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保持“性本善”的人性,“詩書繼世、忠厚傳家”。

  我妻子生在甘肅張掖,離敦煌不遠,故我用敦煌壁畫來做背景,用傳統文化中“行善”的象征來闡釋我對孩子們的期望。

 

《人之初》   布麵油畫  1994  122x122cm

 

創作參考用的黑白照片“學步”,攝於1971

 

出版社印製的《中國兒童》宣傳招貼

 

  《彼岸》畫的則是一片墓地,為什麽我會想起去畫這麽一片墓地呢?這裏有一段原委:

   1998年,我和老伴一起被請去卑詩省參加“紅鬆獎”頒獎活動,在溫哥華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對華人作家夫婦,和他們結識,讓我有機會知道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海外華人的曆史。

   這對夫婦,男的姓蘇阿冠,(這個姓,是他家族一百多年前最早移民南美洲祖先的全名,後來沿用作姓)英文全名是Trev Sue-A-Quen。他在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化工學博士學位後,移民到了加拿大,現任UBC大學及卑詩省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

 

和溫哥華華人作家協會部分成員的合影

(前排左二、三為曹小莉、蘇阿冠夫婦,我在後排中)

工作之餘,他化了多年的努力,寫了一本叫《甘蔗收割者》的書,書中用詳盡的曆史資料和親自訪問得來的第一手素材,揭開了南美加勒比沿海國家一批早期華人移民的不歸之謎。

 

 

 

   18531879年間,由於英屬圭亞那甘蔗園勞工短缺,便從中國招募了13541名契約華工,為期五年,五年後可自行決定去留。但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因沒錢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回國了。

   那時的海上航行時間很長,條件極其惡劣,最長的一次長達177天,海上航行的死亡率是40%,活下來已是不易,要想回國談何容易。

   蘇阿冠的外曾祖母Jane Kong 就是1860311日在旋風號海船上出生的,三天後才到達圭亞那首府喬治敦。這批移民中女性不到15%,無法歸國的華人隻能與外族通婚,幾代下來,原來的語言文化就被強大的英語基督教文化同化了。到了蘇阿冠這一代,散居英美各地的數十個堂表兄妹,都已不會說中文了,但他們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

   眾多故事中最觸動我的,是蘇阿冠有個特立尼達的好友,此人的曾曾祖父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封為玕王,總理朝政,是太平天國晚期的重要人物。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洪仁玕之子洪葵秀便隨契約華工逃到了圭亞那。如今他的後代遍布南北美洲,一般都受過很好的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工作,他們也是都不會中文,連太平天國究竟是怎麽回事都不清楚了……

   頒獎儀式在Kamloops市舉行,當地的僑領和我們一起共進午餐,他們是清朝末年被招來加拿大修築大鐵路的契約華工的後代,他們的祖先剛來到加拿大時,也曾受到各種歧視。

   然而,就是這些曾被人看不起的華工,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加拿大建國曆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座的有一位是洪門民治黨參選的市議員,使我想起當年逃亡在溫哥華的國父孫中山,他正是因為得到了洪門民治黨等海外華人的支持,才積蓄起了歸國繼續革命的力量。還有一位夫人,是這裏的人參種植園主,她們利用落基山西麓良好的自然條件,把中國的人參引進到加拿大,在這大洋彼岸生根開花,並銷往世界各地。

   那時,我曾萌生過一個靈感:編一個《人參娃娃》故事續編,講述人參娃娃幫老爺爺鬥敗了官府後,為了永久擺脫封建皇朝的欺壓,帶著老爺爺他們度海來到了大洋彼岸,子子孫孫在這一片淨土上愉快地勞動著,過著不再受人欺壓的和平生活。

下麵的三張照片,是十九世紀末,一個美國人拍攝的

舊金山中國城早期滿清國華人移民的生活照片

 

 

 

牆上布告寫道:“……會正月初二日本會同誌肅整衣冠齊

到會所恭祝 皇上萬夀 肅此預 十二點鐘齊集  光緒二十

九年十二月卅日 保皇會公所···“

 

   在沒有出國之前,華僑、外籍華人,於我隻是一個陌生的抽象概念,當自己移居到了國外,並被納入到這個概念中後,便有了另一種形同身受的感受。無論你來自北京,還是廣東;無論是來自毛裏求斯,柬埔寨,菲律賓,或印度尼西亞;無論是出身在這裏的,還是剛剛拿到綠卡的;無論你說國語,普通話,粵語,客家話,還是上海話、越南話、甚至完全不懂中文,隻說英語或法語,大家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意識:在大洋彼岸,有另一塊土地,我們的祖先都曾生活在那裏,那裏的名字叫“故鄉”,我們都因為在身上流淌著同樣的“故鄉”的血,所以我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稱—華人。

 

   大前年,好友段煉教授,約我們一起駕車秋遊。在聖勞倫斯河入海口的峻峭的海岸邊,我們看到了一塊墓地,溫暖晨陽下,碧海滄滄、綠草茵茵,座座墓碑顯得格外明亮肅穆,還未散去的濃雲,襯托著岸邊一尊高聳的十字架,好像把天地連接了起來。墓地上沒有人,少許墓碑上還留有親人們敬獻的花束,四周靜靜的,可以清晰地聽到有節奏的海浪拍岸聲。我從來沒見過如此美麗莊嚴的墓地景象,我眼前出現了列維坦畫的《墓地的上空》,耳旁響起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我沉醉了。

 

在聖勞倫斯河入海口,我們看到了一塊墓地……(照片)

 

 墓地的上空    (俄)列維坦

?????

?

廢墟旁的墓地    (德)弗雷德利茲

 

   北美這塊新大陸,除了少數原住民外,絕大部分居民都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移民。不管是來自愛爾蘭、德意誌、還是法蘭西,不管是來自烏克蘭、埃及、還是孟加拉,幾代人之後,你便可以在新大陸的墓地中找到他們的痕跡。看到他們在這一塊新的土地上所紮下的根,看到他們是如何把他們畢生消融在共同創建新家園的努力之中了。

 

   2011年我決意畫一張《彼岸》,在原有的照片上我做了兩處大的修正:一是在遠景中加上了魁北克加斯貝(俗稱天涯海角-“大地盡頭”)的海中巨石;二是在畫麵中心近景,突出畫了一座早期華人移民的墓碑,墓誌銘選用了米開朗哲羅的一句話:“愛與死是將好人帶向天堂的一對翅膀”,而“天堂”不也正是人生的彼岸嗎。

 

在畫這幅《彼岸》的整個過程中,我腦海中反複翻騰著一句話: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彼岸》   布麵油畫  2011  92x183cm

 

《彼岸》局部

 

 

配框展出效果(安佑忠攝)  2012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Great! -走馬讀人- 給 走馬讀人 發送悄悄話 走馬讀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07:44:19

Thank you!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50:01

謝謝伯翁的精彩好文,好畫! 這麽巧,昨晚剛存下 Levitan 的 Above Eternal Rest, 還對這隱晦的畫名納悶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08:06:32

看過帥哥的電影《帶閣樓的房子》嗎?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53:31

馬上去找來看, 必須的!!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20:21:31

隻找到了小說和何多苓的連環畫版。狂放和陰鬱,又那麽感性,自畫像畫的是他自己的靈魂。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21:27:40

電影也在youtube 上找到了。謝謝伯翁。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21:30:43

文圖都精彩 -軍大衣- 給 軍大衣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08:31:22

謝謝巴黎的“軍大衣”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51:12

把客死他鄉的淒涼演變成“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悲壯。喜歡看伯樂老師作品的初心。 -過客666- 給 過客6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3:10:17

我們都是地球村民: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688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48:38

想起來王爾德那句 Art is the only serious thing in the world. 感動伯翁的言傳身教 -禦宅的風兒- 給 禦宅的風兒 發送悄悄話 禦宅的風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4:29:28

Art is the only serious thing in the world,是的,從藝是修行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169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27:51

是的,畫家自願地把自己與繁華隔絕,苦行僧一樣孤獨地麵對畫布的確是一種修行,而這種修行還大多沒有結果不被大眾認可。 -過客666- 給 過客6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2/2017 postreply 08:27:30

該到對自已的人生作一回顧的年紀了。藝術的愛好者在通往彼岸的路上留下些香花芳草,大師留香花,我們畄小草,不枉此行。 -漢堡先生- 給 漢堡先生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7:16:29

說得好!世界是平等的,彼岸麵前人人是芳草。修路的華工,當總督的夫人,大家的名字是一樣的:“海外華人” -伯樂山翁- 給 伯樂山翁 發送悄悄話 伯樂山翁 的博客首頁 (169 bytes) () 02/11/2017 postreply 18:24:17

從藝就是修行,說的太好了。 透過作品看到藝者眼中的世界, 個人的情感、思想、意念、稟賦、人生經驗和文化教養 。謝謝老師分享!! -Meicong- 給 Meico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2/2017 postreply 16:45:48

謝謝伯樂翁的美文。 -ppddll- 給 ppddll 發送悄悄話 ppddll 的博客首頁 (209 bytes) () 02/12/2017 postreply 19:39:55

謝謝分享! 人人都有如煙往事啊.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2/2017 postreply 21:29:49

謝謝分享 -Bellemom- 給 Bellemom 發送悄悄話 Bellemo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3/2017 postreply 12:16:57

Nice!!! -走馬讀人- 給 走馬讀人 發送悄悄話 走馬讀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3/2017 postreply 20:19:45

'我赤裸裸地來到人間,亦須赤裸裸地離去。' 這句話是塞萬提斯寫的,《堂吉訶德》裏 -redwine- 給 redwine 發送悄悄話 redwine 的博客首頁 (101 bytes) () 02/14/2017 postreply 06:11: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