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中國式相親的經曆,才知道愛情裏最重要的是什麽

來源: YMCK1025 2017-01-22 17:27:2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750 bytes)

你有過中國式相親的經曆,才知道愛情裏最重要的是什麽

 

文/楊熹文、Simon

 

熹文有話說

 

我不太相信相親得來的愛情,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朋友的經曆。

 

在奧克蘭住的時候,曾有個新西蘭朋友,35歲,金發藍眼,長相帥氣,就是有點矮,外加工作不穩定,以及性格悶騷,因而常年混跡於相親市場。

 

他的相親方式,就是瀏覽各大網站,根據個人資料篩選出心儀的姑娘,每幾周就約合適的人見麵,而每一次我們都翹首等待著他的相親失敗始末。

 

有一次他絕望地說,“為什麽個人信息裏體重寫著60kg的姑娘,那腿會和我腰一邊粗啊?!”

 

有一次他氣憤地講,“還有沒有人講求誠信,為什麽有人會在頭像上放著十五年前的照片…”

 

有一次他相親歸來沉默不語,猛吸了一口煙後說,“總感覺怪怪的,自己像在和男人講話…”

 

我一定是年輕時看多了歐美愛情片,才覺得愛情必定要始於《緣分天注定》那般的浪漫,而非雙方把個人資料敲進電腦,等待匹配結果,再自以為了解對方地坐到一起商討人生大事。

 

但這是新西蘭式的相親,基本不涉及父母,更不涉及雙方背景、家境,簡單也有效率,要麽一拍即合,要麽好聚好散。

 

(這裏離婚率太高了,當孩子們尋找愛情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很有可能也在忙著尋找自己的伴侶。)

 

 

 

中國式相親可就沒有這麽容易。

 

它的背後往往有著強大的親友團,比你還挑剔,比你還著急,比你還關心你自己的幸福。

 

這讓我想起父輩們買家用電器時“麵麵俱到”的心態:功能要齊全,價格要實惠,外觀要體麵,到最後終於買到合乎標準的那一個,卻已經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我的歪果仁朋友楊瑾鴻(也就是你們的Simon)在運營公眾號的最初,對來自讀者的“我父母讓我結婚但我想去留學”這類的問題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麽有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這不是該自己決定的嗎?”

“安排孩子婚姻大事”,是大部分中國父母五十歲後的主要職業。

 

我的母親對我說起自己的朋友,明明是月入兩萬的高收入者,有足夠的能力去安享晚年,卻非要過一分錢掰開兩半花的日子,他的理由非常簡單,“我先等我兒子結婚了的!”

 

連我的朋友也一三五地為自己安排著相親,她近來情緒一直焦慮,隻想找一個人能夠手挽手一起坐到年夜飯的餐桌旁,給七大姑八大姨熱切的期待交個差,而相信此刻大多數25+的姑娘們都有著一樣的心情,“明明是我一個人的事,怎麽變成了一大家子的事?”

 

我有過一次相親經曆,對方是朋友的朋友,大概是家裏催的急,第一次約會就直奔主題。

 

“婚後得跟我爸媽住…”

“我媽說…我爸喜歡…”

“不知道你們家是怎樣,總之我們家是這樣的…”

 

我覺得那一天的蝦滑很好吃。

 

 

 

最近看《中國式相親》,看到內心沸騰,皆大歡喜的結局實在少之又少,讓人忍不住吐槽的地方多到數不過來。

 

比如,“要賢惠美麗還要賺錢養家的兒媳…”

比如,“手腳冰涼的女人不好生育啊…”

比如,“可是他來自單親家庭的啊…”

 

在知乎上找到一句大快人心的話,“大家覺得在電視機前麵,裝也應該裝的像個人樣一點吧。但其實不然,你們別驚訝,中國很多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真的就是這麽狹隘,自私,缺心眼,沒素質,滿嘴跑火車,不是因為有個20多歲的兒子,人就會自然變得優雅高貴起來了。他們是連裝都懶得裝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問題啊,幹嘛要裝?”

 

有些人指責這話未免太過嚴重,可是現實生活中的相親,真相往往是這樣的:父母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A(即使他明明是B),隻接受他與A+的人在一起,而不接受他和C在一起才會幸福的事實。幸福的婚姻裏講求雙贏,而中國式相親講求的是,“我兒子比你女兒好,所以你這是高攀”“我女兒多優秀,你兒子怎麽還這麽不知足?”——好好的婚姻,我們非得拚出個你死我活,婚前爭輸贏,婚後論對錯。

 

從經常相親的朋友們的經曆中總結了一下,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寧願做剩女也不願隨隨便便和相親對象走,因為越相親越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麽,而什麽對自己才是最重要。

 

1,婚前獨立的重要性

 

省力氣省脾氣的婚姻,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獨立——經濟獨立,能為自己的欲望買單;生活獨立,一定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你要知道,就算有人說“我會照顧你一輩子”你也是需要去長大的,而一個人若把長大這件事留到婚姻中去做是很辛苦的。

 

婚姻的必要條件是“我愛你”,底線是“我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好”。

 

2,對方必須是獨立的個體

 

看到網上流傳的一條朋友圈,來自一個年輕的寶爸,在針對“父母總是埋怨妻子不會帶孩子”的問題上說道,“爸媽,我理解您們的好意,但您們知道她每天幾點睡嗎?知道她有多辛苦嗎?在我心裏,她是個再合格不過的妻子。”

 

多少女同胞在心裏給了大寫的讚。

 

一個人要對父母要有永恒的孝道,卻也要有辨清事實的能力,一定要在婚姻中站在客觀而公平的立場上,這是保護愛人的最起碼的能力。

 

3,雙方有共同興趣愛好、理想誌向

 

問問那些白頭偕老也依舊快樂的夫妻之間的相處秘訣吧,大部分人會告訴你,是“誌同道合”而不是“忍”。一段雞同鴨講的感情是在消損生命,而一段誌趣相似的感情則是兩人成長的開始。

 

 

 

今天繼續看《中國式相親》,看到新西蘭小夥楊碩出場,爸媽態度基本是,“嘿嘿嘿,你高興就好。”

這和我所了解的大多數新西蘭家庭差不多,“你的事你自己操心,我們也有我們的生活。”

 

很久以前看到過一段話,它這樣描述生兒育女的意義。

 

有沒有想過,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麽?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這樣說: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們爭門麵,不用為我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們養老。我們隻要這個生命存在,讓我們有機會和ta同行一段。

 

看到中國式相親的舞台上,姑娘最終選擇了楊碩,盡管和父親以及閨蜜的想法都相悖,但她說這件事必須遵從內心。

 

當我看到兩個人離去,心裏太舒暢了,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

 

愛且尊重。

尊重自己的內心,就是尊重著別人的生命。

 

Simon有話說:

 

The Marriage Business

婚姻交易

Why do Chinese families treat marriage like a business concept?

為什麽中國家庭像對待商品交易一樣對待婚姻?

Maybe the question I should ask is, why don't New Zealand families think this way?

也許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麽新西蘭家庭不是這樣的?

The Chinese way makes sense, to the logical mind. A marriage affects more than two people; it affects two families. And society is made up of families. 

中國的方式是有道理的,平心而論,很有邏輯。婚姻影響的不止是兩個人,它影響兩個家庭。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

So, if a marriage doesn't go well, it's bad for the families (especially the children) and it's bad for society. 

所以,如果婚姻不順利,這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很多負麵影響,對社會也有害無一利。

So, why does China have an increasing divorce rate, even though many parents are trying to help .. "help" … their kids get married? 

然鵝。在父母的大力幫助之下,為啥中國離婚率蹭蹭往上漲呢?

Could it be that too many parents are not thinking like long-term investors; instead they are responding to the pressures of society and the fear of losing face? 

可能是因為太多的父母不像長期投資者一樣思考,而隻是應對社會的壓力和對失去麵子的恐懼?

Instead, they should be looking at the one thing that does seem to matter most to Western marriages - is there love and happiness? 

話說回來,他們應該學習一下西方對待婚姻的觀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們有沒有擦出“愛情”和“幸福”?!

But wait! The Western divorce rate is still pretty high too. Why is that? 

可是等等!那啥,西方的離婚率也不低,這是為什麽捏?

Because we make love and happiness the only criteria, and forget about the other, practical things that are so important in China (and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因為我們讓“愛情”和“幸福”成為婚姻唯一的標準,而忘記了其他的事情。那些在中國(和其他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婚姻組成成分

For example:

Do both families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Are the bride and groom from a similar socio-economic level?

Does the  groom have a job, a house, etc. 

例如:

這兩個家庭是否相處和睦?

新娘和新郎是否處於類似的社會經濟水平?

新郎有工作,房子嘛?

These things are not the most important, but they can affect the happiness and love that is important.

這些東西不是最重要的,但它們可以影響到的婚姻的幸福和你們的愛情。

So there are two ways to approach it.

所以有兩種方法來處理它。

1 (traditional approach): avoid any difference; find someone who meets all the criteria.

1(傳統方法):避免任何差異; 找到符合所有標準的人。

2 (another approach): acknowledge difference; find someone who really loves you, and you love them, and communicate well with them, so you can overcome all your differences. 

2(另一種方法):確認差異; 找到真正愛你的人,和他們良好的溝通,克服所有的分歧,與子攜手,白頭到老。

People in "cross-cultural relationships" know this, because (for example)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New Zealand culture. 

“跨文化關係”的人都了解這一點,因為(例如)中國文化不同於新西蘭文化。

But Zhang family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Wang family culture, too. Each family unit develops its own "micro-culture"... so if a couple knows they are "cross-cultural" - and therefore they have to work harder -  they will be happier. 

一家有一家的規矩,老張家和老王家也不一樣。 以家庭為單位,大家各自發展著自己的“微觀文化”...所以如果一對夫婦本身就知道他們是“跨文化的”,他們反而會更努力的克服困難,知足常樂。

 

來源邀稿:楊熹文

作者簡介:楊熹文,2016年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野路數的奮鬥少女。新書《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發售中。

新浪微博:楊熹文,微信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neversaynever30)

 

http://mp.weixin.qq.com/s/W-OZ3uVVPsAc9-6VQw7XFQ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