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eotype化、cliché化。把一個普通的國度說得神叨叨的,把一群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國民說得神叨叨的。。。法國人看到自己被這樣描述,很可能完全不買賬。。
普魯斯特時刻,跟香水沒關係。主人公的氣味記憶是一種小點心。說白了,這是吃貨的實用主義,而已。。。
語言的第二度,這個我同意。我認為法國人的irony精神可能比美國人多一點。幽默感(尤其是冷幽默感)、自黑感可能會強一些。講話時的彎彎腸子會多點。這個跟國民性有關,但也跟法語這門語言的精準與曖昧相融的特質有關。卓別林《大獨裁者》結尾的大段說教式慷慨陳詞,在法國電影裏是不會出現的。
其實法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可能比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相似多得多)。一言難以概之,但這是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