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太可怕——論金庸和雪晶
金庸和莫言,可能是新中國最值得評論的兩個小說作家。
雪晶:
圈裏現在滿篇的武俠,我不知道要怎麽來表達我的崇敬,所以就在這裏胡亂寫點什麽吧。
年輕的時候看得多的是瓊瑤,金庸的武俠小說也看,但沒有那麽著迷。現在活著活著,就覺得了自己年輕時的幼稚,越來越想把自己活成武俠小說中的俠女。嬉笑怒罵、隨意地流露自己的真性情。人生本來就有這麽多的束縛,為什麽還要自己束縛自己?我活我在,笑罵由我。
越來越敬重金老爺子,他活出了自己的瀟灑。最近看到一篇文字,題目是“我喜歡變老,變老讓我無所顧忌”,我覺得真真是說到了我的心裏。也祝福金老爺子,他肯定是歡喜地回家了。
立:
看了雪晶的網文,覺得這孩子太可怕。
“我喜歡變老,變老讓我無所顧忌”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想法。如果,你喜歡真性情,那麽不需要借助倚老賣老。隨時,可以小流露一下。要一生堅守自己的人生理念,也要一生改正自己的錯誤。
倚老賣老和女俠都一樣的可怕。大俠也可怕。俠的本質是以個體挑戰社會約束。最終會演變成一種個體犯罪,或黑社會組織。因為,個人的沒有約束的行為都會促使人性的畸變。專製製度的獨裁者就是一個大俠。
另外,真性情也要好好考慮一下。因為,很多真性情其實是一種獸性。文明就是要約束這樣的真性情。可是,在約束的過程中,約束本身有變成了獸性的變形。所以,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為人父 :
武俠小說也屬於文學創新。在金庸之前,好像沒有這類小說,反正大陸人是沒看過。所以,武俠小說一進大陸就開始火起來。
電影也相當配合,《少林寺》也是那前後拍的吧?改開前,我們接觸的都是革命文學和經典文學,不懂什麽叫娛樂業。這個概念和作品都是從港台來的。還清楚記得當初看武俠時的如癡如醉的感覺,自古書生愛武俠,越是讀書人越喜歡武俠小說。我大概把金庸的作品陸陸續續都看個遍,後來還讀了幾本古龍的就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港台文學對大陸影響很大,瓊瑤、劉庸和三毛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暢銷書作家,在大陸有一大批文青粉絲,我也是其中之一(除了瓊瑤,瓊瑤的書太膩了。)。:)
立 :
你說的非常值得玩味。金庸的武俠小說和過去傳奇中的武俠而言,有一定的創新。但是,我認為金庸的寫作在文學的創新非常有限,他並不是致力於文學價值的追求,從文體,小說結構,表達方式,到語言本身,即便上沒有創新。金庸的聰明在於娛樂時代的商業性。金庸也無思想上反思的追求,有些古往今來的小感慨而已。
金庸的價值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在中國流行無可厚非。但在知識界也流行就非常可悲了。說明我們的知識分子隻有娛樂的水平。比如,金庸的小說是否可以和堂吉訶德相比嗎?鹿鼎記,是我唯一喜歡的金庸的小說,但是否可以和關於成長的馬克吐溫的曆險記相比嗎?
你寫的這段:
“改開前,我們接觸的都是革命文學和經典文學,不懂什麽叫娛樂業。這個概念和作品都是從港台來的。還清楚記得當初看武俠時的如癡如醉的感覺,自古書生愛武俠,越是讀書人越喜歡武俠小說。我大概把金庸的作品陸陸續續都看個遍,後來還讀了幾本古龍的就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港台文學對大陸影響很大,瓊瑤、劉庸和三毛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暢銷書作家,在大陸有一大批文青粉絲,我也是其中之一(除了瓊瑤,瓊瑤的書太膩了。)。:)”
我非常感慨。我們的創造力始終被我們創造的文化製約,扼殺著。
今天更可憐。
比如,二戰後西方出現了多少深刻感人的作品,從思想界到文學,我們呢?我們作品的量很大,我們今天還有很多抗日的作品,我不久前還驚訝的看見電視裏有中國功夫暴打那著槍的小日本。這太可憐了。
我們經曆過很多苦難,但我們把我們的苦難都浪費。
中間小謝 :
金庸寫得淺(還鬆?),但他的成功和價值在於朔造了那些鮮明而有普遍意義的係列形像。
許多好像有深度的作家卻做不到這點。
立 :
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不過,現代的作家很多時候是避免塑造鮮明的形象。而且金庸的大部分人物鮮明沒問題,是否有普遍意義,我也不敢說。因為,我看過射雕英雄,神雕俠侶,好像還有一本,連城訣吧,都沒有看完就看不下去,然後扔掉了。好像那些人物都比較固執,為了某件事一條筋。不過,我對於金庸沒有研究。不敢說的很肯定。
但我鹿鼎記看過4遍。我覺得鹿鼎記可以算中國最好的長篇小說了。當然,其實我們這樣的一個民族應該有更好的小說。其實,從文學到思想哲學,和科學,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