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子塵報:供給側,硬著陸和貨幣經濟學
China, as the Party puts it, undergoes a supply side reform to its economy. The policy is further described as a restructuring policy with four key elements -- resolve excessive capacity, absorb real estate overstock, reduce production cost, and develop stock market. We’ve also heard a lot of talks of a hard landing of Chinese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when China enters an unprecedented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mid of dropping exchange rate and export.
供給側 vs 需求側:經濟學發展的曆史
談供給側的經濟怎麽搞之前,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經濟發展的曆史。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供給永遠等於需求。資本主義一開始,是搞出口,靠通商。那就是重商主義。靠生產技術和規模降低成本,發展的就是供給側。成本降低的供給側變化,帶來的是肯定是消費需求的增長,再反回來刺激供給側的擴大規模和技術革新。接下來,國內消費飽和,繼續提升的技術和規模帶來的過剩產能需要國外市場,重商主義加國際分工。重商,是需求側的出口;而國際分工則是供給側的結構。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是這個重商主義的條件下產生,但它形成的經典經濟學隻明確定義了宏觀經濟概念,並不突出強調供給或者需求側的政策。亞當斯密以後的無政府主義經濟學,主張即使對於國際貿易中也應回歸自由市場,不主張以政府行為規限需求側的進出口。
通商和分工,加上到殖民地掠奪市場、自由進出口等等,最後還是擋不住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爆發。出口和消費都玩不動了,需求側剩下的就是投資了。這就來了依靠財政杠杆的凱恩斯經濟學,政府主導投資,消化過剩的供給。需求側的三架馬車,到1930年代,就被資本主義玩了個遍。市場自由調節消費,政府合理幹預出口,政府主導基建投資。到此為止,資本主義一直都在需求側蒙事兒。經濟學那時候開始有意識地提需求側經濟學和供給側經濟學。
政府財政主導的需求側經濟搞了30年搞不動了的時候,供給側經濟就出來了。這就是蒙代爾和拉弗。第一個關鍵詞詞就是減稅,再加個關鍵詞詞就是少幹預,第三個關鍵詞就是貨幣政策。這三條是蒙代爾的經濟主張。拉弗還有一個有名的稅率/收入曲線,用以說明減稅的重要性。在這個學派的建議之下,裏根政府開始一係列的tax cut和deregulation。政府在稅收和管理權的放下,讓生產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成本更低,這是供給側的小政府大市場。同時,政府引進了蒙代爾的貨幣政策,貨幣杠杆成了政府調節需求側的主要方式。這就是現在盛行的貨幣經濟學。
貨幣經濟學和儲蓄的吸收功能
1980以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靠的主要就是貨幣政策,當然還輔助以財政政策。雖然政府大部分精力花在討論稅率,而把貨幣政策的執行給了相對獨立和專業的央行完成,但這並不能說明財政政策為主。稅率的從28%到39%的變化,和利率從10到0相比,你說那個的幅度更大?貨幣政策,從朱鎔基開始被中國接受並一直使用了20年。
貨幣經濟學通過利率調節市場的需求,可以說在80-90年代的時候產生巨大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利率的接近零值,貨幣手段調控經濟的能力基本上就掏空了。關於這一點的一份權威性的報告,是伯南克2004年的一篇 Monetary Policy Alternatives at Zero Bound。結論是作為貨幣政策核心內容的利率杠杆,在利率零點就會失效。之後,央行還能做的除了大量購買資產(發行貨幣),就剩下擺空城計(靠空口白牙蒙市場)。
不過伯南克的研究,是在美國這個儲蓄幾乎為零的基礎上做出的Empirical Research。他的前提就是沒有儲蓄功能。要界定貨幣經濟政策的邊緣,還必須看儲蓄情況。中國正是這個高儲蓄的國家。
以利率調節貨幣供應量,貨幣量代表的就是需求。有多少錢,就能交易出多少市場價值(乘上杠杆率)。這個杠杆率,就是貨幣效率。即GDP除以貨幣供應量。這個效率,可以說明國家的貨幣政策的微動可以刺激宏觀經濟的多大的倍數。以M2衡量,2006年中國的貨幣效率不到0.9,也就是貨幣供應量大於GDP;美國是2。同樣M2衡量,2015年,中國是0.5;美國1.5。貨幣效率都大幅降低,這是大量發行貨幣的寬鬆政策的結果。如果按照M1衡量,中國2006-2015十年裏,貨幣效率一直在2弱,沒有大變化;而美國則從9,減少到6弱。
貨幣效率,反映的是貨幣政策對市場的調控空間。這空間含有兩個部分。一是貨幣效率本身的大小,這個在整體量度上表示貨幣政策的功效,在美國,一個小小的貨幣調整,就能帶來較大的經濟起伏,因為貨幣效率遠遠大於1。而中國,由於貨幣效率很低,貨幣政策必須用狠,才能達到足夠刺激經濟的目的。
另一部分,就是儲蓄對於貨幣效率的吸收作用。中國過去十年裏,比美國更大量地發行了貨幣,但是由於中國的儲蓄吸收功能,以M1衡量的貨幣效率變化不大。較多貨幣供應都進入了儲蓄,導致M2的貨幣效率明顯降低,比例超過美國同樣標準衡量的貨幣效率的變化。進入儲蓄的貨幣,就達不到刺激消費的目的了。
這兩點比較,結論是,由於大量儲蓄的存在,中國經濟的潛力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而且因為過去十年的貨幣政策而又積蓄了更大的潛力。同時,由於儲蓄的存在,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更不應該適用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必須是需求側經濟
美國可以是凱恩斯經濟、裏根經濟、貨幣經濟等等,這些都對美國經濟產生過巨大的促進。那麽中國經濟應該是什麽經濟?
過去刺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直接政策有四。一個農業體製改革,包產到戶,發展多種經營,這是發端於供給側。二是企業經營體製改革,廠長負責製,市場經濟,這也是發端於供給側,結束於需求側。三是產業調整,出口導向,雖然很多下崗,但是有效地使供給側適應了需求側,才有了世界工廠的產能出現,這是發端於供給側,結束於需求側。四是在資產類市場以政策刺激成本增成長,成本帶動價格增長,最後引導消費(房地產),這還是發端於供給側,結束在需求側。
過去需求側的政策,數數也不多。出口退稅是一條,這個有效的引導過出口產業產能擴大。發行貨幣是一條,這個剛才說了,直接帶動需求的功能被儲蓄稀釋,而更多的是適應了需求的發展。飯地產價格的抬升,一方麵是來自土地成本上升的刺激,另一方麵是來自業內的經營手法。並非是人們手裏增加的貨幣造成的價格上漲。
目前的中國經濟,應該是需求側的經濟。供給側在結構上做點文章就足夠了,整個經濟政策應該盡量側重於需求側。這個在需求側的潛力還非常大。這可以在教育、醫療和儲蓄三點上做文章:
- 教育。教育應該是全民12年義務教育,並且包括職業學校。基礎教育的擇校收費不歸學校,而是省級為單位建立統籌基金,分配給生源不足或者經費不足的教育貧困學校,而且必須教育專款專用,不得在其行業和項目裏適用。
- 醫療。醫療必須全民醫保,而且報銷比例要不低於50%,重大病患要80-90%。付款要直接從保險公司到醫療機構,不必先消費後報銷。
以上這兩點有了,政府需求側的功力就做到位了,也就消除了人民的儲蓄動因。於是,
3. 儲蓄。以稅收杠杆刺激儲蓄轉消費和投資。釋放儲蓄潛能,提高貨幣效率,中國儲蓄裏蘊藏的潛能釋放出來,經濟就能更上幾層樓。消費的騰飛,進而能產生巨大的國際吸金能力,稱為取代美國的世界資本通路功能,達到別人借給中國錢購買中國人勞動的終極經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