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ndow》表達的是一份真摯的情感,這淺而易見、毋庸置疑。可是這情感是對人、還是對物而發的?若是對人,對誰?若是對物、對的什麽事物?…這要細究起來可就滔滔不絕了~俺卻覺得無關緊要。
張愛玲說,一部作品,之於讀者,更勝於之於作者本人。俺話糙理不糙滴翻譯過來,掌門是在哼哼教導:愛啥啥、愛咋理解咋理解哈~~~~
不無不可。一部好的作品大可以放在不同的意境、心境之下,如同一粒頑強的種子,總能長成婆娑的樹。《守羊人》中有一句,“世上沒有兩棵平行的樹”。你的樹,一定不同與他的樹,這不是挺好?不同才自然。
蘇東坡和佛印對麵打坐的典故,大概也適用於文學作品的賞讀上。尤其是讀詩。
我最初傾向把《The window》解讀成對生命中摯愛的事物的表白。因為,物,這個範疇忒大了,包羅萬象,咋說咋有理,理解上不費腦子,讀來輕鬆,同時也不差閱讀的美感,何樂而不為呢?~~
這會兒,我想把它讀成一首俏皮的情詩。
因為,慘淡的季節、殘酷的事件。。。我希望能說服自己和別人,世間尚存真心、人與人之間還有無怨無悔、無私無懼的愛…有詩為證!
1。you are my bread 你是我的麵包
一位歐洲王後告訴她的饑餓的子民,沒有麵包,你們吃蛋糕啊!
Diane Di Prima遠沒有王後的智慧,她本分木訥滴認為,麵包是不二之選,沒有麵包不成,會餓、會不舒服、會痛苦、會死去。。。
她直接了當地告訴愛人,你是我的麵包、營養的來源、生存的依賴,俺不能木有你啊!嘻嘻。。。
麵包不是啥高檔的食物,大概也品不出啥太濃烈香豔的味道。這第一句簡潔地奠定了基調:這是一份樸素無華,然而生命不可承受之無的愛。
2。and the hairline noise/of my bones 來自骨骼的/悄聲細語
noise 一詞用得絕妙,與下一段的sound相呼應,其中的好處放在後頭一塊詳說。
單說noise,尤其是發絲般細微的noise,若是不想聽,本可以充耳不聞的。可是作者偏要聽,不但寧受紛擾,還聽得細膩入微滴。。。一副左唇角苦笑、右唇角莞爾的小女人態!恩,愛人給的愛折磨人啊,可是誰說不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滴甜蜜呢?~八頓大龍蝦也攔不住為伊消得人憔悴、奏要人家樂意!~~~
中文中有“刻骨銘心”、“入骨”等詞匯。這裏of my bones, 是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因為口語化的緣故,讀著更清新親切。
3。you are almost/the sea 你幾乎就是/整片海洋
海的意象,在現代詩中太普及了,這裏不囉嗦了。
是almost一詞,讓俺“噗哧的輕笑了一下。把普通的意象處理得如此鮮亮,不得不把佩服作者對語言拈重若輕的拿捏功力。
。。。。。
第一段寫“你”是啥,很自然地,第二段,就要寫“你”不是啥了,almost一詞總得給個交代不是?
可是亂世的哲學是,大塊時間睡覺,零星時間假裝思考。。。打住先,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