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古文】之 了凡四訓 15

來源: WXCTEATIME 2015-04-30 05:36:0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007 bytes)
原文: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複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白話文(黃智海):

從前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作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禦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名冊裏還沒有他們姓名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麵白布小旗,約定他們,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麵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準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進士。

在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隻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臉上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麵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的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沒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發榜。’的傳言。意思是講:林家考試的人多,並且都能考中,所以到發榜,榜上就不會沒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當他在縣學裏做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縣學的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裏,用手摸摸看,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老先生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並且還扶他到家裏,把他救醒。馮老先生救人後,就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誠的心來救的,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等到後來琢庵生了,就命名叫作馮琦。因為他是宋朝一個文武全才的賢能宰相,叫作韓琦的人來投胎轉世的。

所有跟帖: 

跟讀了~福建人中,“林”的確是大姓。善行值得褒揚,勸人向善是好的。 -居家- 給 居家 發送悄悄話 居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30/2015 postreply 07:48:23

我落課好多呀!這行善積陰德是很複雜的,一個人就算真心行善,他後代還可能受懲罰,比如跟後代的前世有關,跟其他前代 -fpxjz- 給 fpxjz 發送悄悄話 fpxjz 的博客首頁 (141 bytes) () 04/30/2015 postreply 11:30:26

不亂殺無辜,樂善好施,救人性命,這三段因果分明。 -hutu45678- 給 hutu45678 發送悄悄話 hutu4567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30/2015 postreply 17:06:57

一直跟讀著.謝謝茶. -夏如生花- 給 夏如生花 發送悄悄話 夏如生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1/2015 postreply 00:27: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