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關於殷秀梅的討論,勾起本人一些回憶。作為一個曾經的業餘音樂工作者,對那個時期的音樂作品還是很感慨的。
顯然,那時政治掛帥,所有的藝術作品必須體現所謂的“時代精神”。但是畢竟在文藝界中陳阿大,王洪文之類的草包屬於極少數。大多數在那個圈子裏的人還都是受過正規教育和係統訓練的。在那個高壓的紅色恐怖時代,著實讓他們委屈了。
那個時代,如果去除那些硬加上去的泛政治化的內容,比如故事情節,時代背景和革命化的歌詞以外,還是出了一些質量不錯的作品的。創作人員顯然非常專業(隨便拎出幾部。各位前輩還有更多記得的,歡迎補充):
1)舞蹈《阿妹上大學》:旋律非常優美。舞姿也很專業。歌詞是全民歌式的(苗族),沒有半點政治成分。唯一讓人不舒服的就是“工農兵學員”這個時代背景。
2)舞蹈《雪中送炭》:也是少數民族題材,講的是少數民族(忘了是哪個族)婦女為解放軍鐵道兵雪中送炭的故事。這裏麵幾乎找不到一丁點文革和其他政治的痕跡。如果現在重演,即使不加任何修改,也應該可以不被排斥。
3)舞蹈《馬背小學》,講的是哈薩克族流動小學的故事。也是沒有半點政治內容。全是少數民族的民風體現。旋律也非常優美。現在原封不動再次搬上舞台,也應該沒有問題。
4)童聲合唱《心中太陽永不落》。從這標題,大家就知道歌詞是什麽內容了。但是就旋律來講,這是我在國內所聽到的最優美的童聲合唱了。唉,可惜了這首歌,硬讓歌詞給糟蹋了。
八十年代“改開”以後,受到外來流行音樂的衝擊。國內以民歌為素材的音樂創作基本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二十多年來,隻剩下穀建芬在那裏孤軍奮戰。如今,“建芬大姐”(我的同行們的稱呼。我必須叫她“阿姨”。嘿嘿)老了。國內基本上沒有所謂“本土派”的音樂作家了。不過我也是因禍得福,改開後雖然失去了民歌這一潺潺清流,卻迎來了西方古典音樂這一遼闊的海洋。
說說七十年代文革時期的音樂作品
所有跟帖:
•
喜歡殷秀梅的歌聲, 很大氣, 很正派. "北京的金山上"也應該算是文革時期的作品吧.
-做夢想媳婦-
♂
(0 bytes)
()
02/09/2015 postreply
13: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