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迪對媒體說:嫁給默多克最大的解釋就是愛情。
對於這一點,我是相信的, 至少對她當時說這句話時的真誠是相信的。
雖然“貧賤小女嫁富貴老男肯定不是為了愛情”的推理看似比較合乎邏輯,但是貧賤小女嫁貧賤小男, 或貧賤小女嫁富貴小男,就一定是為了愛情嗎? 有正常思維邏輯的人都知道,這麽簡單直接的推理很短路。
愛情到底是個啥?不管社會道德怎麽去規範,倫理專家怎麽去定義,愛情說到底還是當事人自己的心理生理感受。
早有心理學家下過結論:以異性戀為例, 如果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男女都能百分之一百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戀愛對象, 90%的男人隻會在10%女人範圍內選擇,90%的女人隻會在10%的男人範圍內選擇,那些幸運地屬於10%的人, 因為人見人愛,被選擇的機遇很大, 所以他們他們獲得百分之一百的,純粹的,徹底的, 沒有半點將就的愛情的比率好像比其他的人要大很多,這就是為什麽當人們看到金童玉女的“純”愛情故事時比較情願相信, 但如有一方不是金童或玉女人們就懷疑他們愛情純潔程度的原因-以己之心,度人之腑也。但那10%的幸運兒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也有後悔當初的時候, 也有相見已晚的時候, 也有木已成舟隻好罷了的時候。。。至於其他不屬於那10%的人,他們對戀愛對象的選擇從一開始就是在各種客觀和各種條件下平衡調整出來的產物,這種平衡和調整不是說簡簡單單的”算計“, 而是是心理和生理及有意識和下意識等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複雜而微妙的一個過程。但這些平衡和調整並不妨礙他們和那10%的幸運者一樣獲得愛情的感覺,因為人類的幸福感本身就是在與各種客觀和各種條件平衡協調下產生的心理感受,愛情的感覺說到底也屬於幸福感中的一種。
到底什麽人屬於那人見人愛的10%,參考因素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以及不同性別之間會有許多不同。 一般來說, 一個社會貧富越不公平,生活在這個社會裏的人在擇偶時就越勢利眼,金錢地位權勢等的因素占的比例就越大,一個社會男女越不平等,女人就越注重男人的金錢地位和權勢等外在條件,男人就越注重女人的美貌性感年齡等自身條件。
說到底,中國人擇偶時在總體上看比西方人更注重物質,女人在擇偶時總體上看比男人更注重物質, 這個不是哪個具體的中國人或哪個具體的女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有斯德哥爾摩情結這回事,當一個人求生的欲望大於所有其它一切欲望時, 就很容易對能把握他生殺大權的人產生“愛情”。 當一個女人的命運和前途完全把握在一個男人的手裏時,就很容易對這個男人產生“愛情”。雖然這種”愛情“在旁觀者看來很可疑, 但這並不妨礙當事者在那個時候產生了愛情的感覺。
其實,討論鄧文迪對默多克是否有愛情是一件可笑的事,簡單地拿年齡的差異當論據就更可笑了-我們誰去關心過楊玉環嫁的唐太宗比她大多少歲?給賈元春全家帶來無限榮耀的皇帝到底比賈元春小還是老,連那麽喜歡在細枝末節上較勁兒的老曹都不屑交代一下。
無論是貧賤小女嫁富貴老男或富貴小男,還是貧賤小女嫁貧賤小男或貧賤老男,是否在嫁的時候產生了愛情的感覺,和貧賤富貴或年輕年老不能產生直接的推理關係, 隻是和當事人自己的心理在社會背景下的平衡協調機製有關。(如果非要在老嫩與貧賤富貴之間推理出來點有否愛情感覺的結論, 那麽”貧賤老女嫁富貴老男“或”貧賤老女嫁富貴小男“八九不離十是因為有愛情的推理倒是比”貧賤小女嫁富貴老男肯定沒有愛情“的推理要靠譜許多。)
當然,我在這裏討論鄧文迪有否愛情的感覺和討論她人品好壞沒有關係。不是每個有了“愛情”感覺的女人都能豁出去破壞一個對自己有恩的人的婚姻,這個完全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這些天悶頭寫關於博伊斯的文章,寫得暈頭轉向,閉了眼睛都是信息資本主義,理性利己原則,社會雕塑理念。。。本來想拿這個娛樂話題讓自己輕鬆一把, 不料寫著寫著, 就又上綱上線了, 這都是那個愛上綱上線的博伊斯惹的禍。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