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逆腹式呼吸”
一、何謂“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舌抵上鄂,吸氣的時候小腹收縮,呼氣的時候漫漫鼓起小腹,要求做到深、長、細、勻。 首先意守丹田,禪宗,道家和其他流派關於丹田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同時排除雜念,想著氣息從鼻孔吸入,流經至丹田,再想像濁氣從小腹一直向上,從 口中呼出,以此往複。
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變容呼吸。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橫隔肌隨之收縮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壁隆起,橫隔肌上升還原,使腹腔容積變大。與之對稱的是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時改變腹腔容積,而使腹腔改變的內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氣,而是另外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內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稱上是一種呼吸空氣的“方式”,實質上則是內氣的“呼吸”(升降、鼓蕩)。 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說說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二、“逆腹式呼吸”的養生作用
(一)增加吸氧量。胸式呼吸因為肋骨運動空間的局限,胸腔容積變化較小。據有關文獻介紹,平時用胸式呼吸,約有三分之一肺葉沒有發揮作用。即使兩種呼吸方 式兼用,安靜條件下橫隔肌一般隻下移1~2厘米。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我們說“逆腹式呼吸”,實際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橫隔肌下降一般有 7~10厘米,肺葉氣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靜條件下增加好幾倍(當然這種效果是順逆腹式深呼吸都能達到的)。氧是維持機體機能和產生運動能量的基本 物質。正常人不吃東西可維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堅持5~7天,而缺氧10分鍾大腦就要死亡。細菌和病毒都有厭氧特性,人體器官病變都和缺氧有關。 練太極拳經常長時間的進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增多吸收了大量氧氣,對身體健康當然大有裨益。平時很多人講究“進補”,其實練拳增氧就是不花錢的大 “進補”。
(二)使腹腔內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運動。順腹式呼吸的特點是呼吸過程中腹腔容積保持不變,因此腹腔內的壓強也保持不變,除了增大吸氧量外對內髒器官起不 到按摩運動作用。逆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橫隔肌下降,小腹內收,腹腔容積縮小,腔內壓強增大,呼氣時橫隔肌提升,小腹隆起,腹腔容積增大,腔內壓強縮 小。腹腔裏的內髒器官在壓強忽大忽小的作用下,經受著十分難得的全方位的按摩運動。生物界都有“用進廢退”的進化規律,人們的內髒器官自離開母體出世後, 一直分秒不停地工作運轉,很容易出現疲勞衰退,引起病變。如今能夠得到經常性的全麵按摩保養,對其機能的保持與調節自是大有好處。當然,太極拳動作中的腰 胸折迭也可以從外部通過肌肉運動的位移造成機械性的按摩,但比較由腹腔內壓所造成的空氣按摩,其作用應該是後者更加全麵與顯著。
(三)促進副交感神經亢奮和內氣鼓蕩。練拳實踐證明,在心靜體鬆條件下進行深、長、細、勻的逆腹式呼吸,大約十多分鍾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奮(和醫學文獻 所說的基本一致)。除了會產生副交感神經亢奮所帶來的心率減緩、血壓降低、末梢血管舒張、內分泌得以調節等生理現象外,還會出現腹部發熱(有時甚至有發燒 的感覺),有一股暖流順著背脊(督脈)往上湧,上身開始出汗等現象,按中醫和武術的說法是來了“氣感”,促進了“內氣”運動。這對人體各項機能的調節很有 作用,應該是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機理所在。
三、“逆腹式呼吸”的技擊作用
從運動力學的角度看,任何技擊運動都講究:①肌肉伸縮產生力的大小與速度。為了增大力量,必須盡可能增加肌肉纖維的發展,增大肌肉的橫斷麵,以求“有力打 無力”;②力傳遞過程的協調性與一致性。避免從力源到目標中途出現阻滯,就是要“穩勁”;③用力的合理性。講究技巧,追求“巧勁”。在以上第①點中,在同 一體力(肌肉斷麵)的條件下,是否還有辦法增強發力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除了發揮肌肉的物理效應外,還應追求肌肉的生化效應,就是平時講的“潛 能”。為了發揮肌肉的生化效應,西方的辦法是通過藥物,讓運動員服用類固醇之類的興奮劑,使同一人在原有條件下爆發出更大的能量。按中國武術的傳統辦法則 是通過練“氣”,增強“內功”。
對於中醫和武術界講的“氣”,過去很多人不理解。其實,中醫與武術幾千年的實踐和近幾十年的科學實驗證明,“氣”是確實存在的,隻是對“氣”的實質的認識 還在繼續探索中。什麽是“氣”?有的認為是神經,有的說是生物電,有的說是“共振”,有的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功能係統,暫時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 的,“氣”是一種物質,是一種能量。“氣”和血一樣,其流通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不管人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它每時每刻都在按自身規律運行。但是當人們認 識到它的存在及其運動規律後,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能動地推動或遲滯它的運行。太極拳的練“氣”活動就是為了激發“氣”的效應,增進人的功力。
練“氣”與內功的方法很多,站樁、盤架子、推手等都是很好的練功法。馮誌強老師抓住要點,概括為“抓住丹田練內功”。丹田的位置有多種說法,明朝龔居中說 的是:“夫修身之士,不識丹田所在,成指臍下一寸三分而言,此為氣廩之源。”以現代解剖學看,丹田並不是內髒器官,而是上腹部的一個區域,其內主要是大小 腸,其上有任脈的氣海,關元等穴位,是逆腹式呼吸時起伏運動的部位。古人很看重丹田的作用,這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但其機理現代科學還沒有作出合理的解 釋。是否可以這樣解釋,人體全身的穴位,基本上都要靠外力刺激(比如針、灸、按壓,擊打)才能激活,唯有腹部丹田的氣海、關元等穴,可以通過自身在意念指 引下的逆腹式呼吸運動促使其機能活躍起來。練丹田“氣”,就是通過腹部自身的運動激發腹部穴位與腹內器官的功能,並以此帶動全身,所以丹田叫“氣廩之 源”。
人體是個生物電場,所以可以測出心電圖,腦電圖,可以用儀器看到人的紅外圖像。人體安靜時處於陰陽平衡、正負電子正常運轉狀態。在意念引導和運動刺激下, 其電場產生電位差,正負電離子加速運轉,從而增強生物電能量,增進人體器官與肌肉的功能。站樁與練拳中產生的麻、脹、熱感覺,實際上就是生物電活躍的體 現。經過長期的練“氣”、練功、練拳的積累,使之逐步養成果習慣,形成條件反射,技擊時就能迅速地把平時積蓄的生物電能發放出來。這也就是上麵說的肌肉的 生化效應。
四、怎樣練習“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既然對養生與增進內功作用很大,為什麽平時很多老師不教?為此,我曾請教過幾位全國著名的老師。答複是一,初學拳應把注意力放在拳架動作上,過 早講呼吸會幹擾其正確用意,二,練呼吸容易“出岔”。因此強調練拳時采用“自然呼吸”,經過一段時間練拳,自然會“悟”出來。暫不教呼吸的第一個理由是對 的,練拳用意必須關注在拳架動作上,要把注意力放在敵情和動作的技擊含意上,正如《拳論》中的“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但是不關注呼吸不等於可 以不練呼吸,因為靠“悟”,有的人兩三年就可以悟出來,有的人可能要十年八年,也可能有的人一輩子也悟不出來。而且“自然呼吸”本身是沒有確定含意的, “自然呼吸”既可以是胸式呼吸,也可以是順腹式呼吸,還可以是逆腹式呼吸。在套路比較熟練後,開始在站樁中練習逆腹式呼吸,兩個多月後形成了習慣,再盤架 子時不需想呼吸,自然而然伴隨著拳架動作就用上了逆腹式呼吸。少林氣功對呼吸訓練的介紹也是如此。至於怕“出岔”,這是應該重視的,但是不能因噎廢食,主 要是練呼吸時要防止憋氣、努氣,關鍵還是要放鬆。
開始練習時,按照說明“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呼氣時腹肌放鬆,腹壁隆起”(所謂“隆起”,主要是意想)。很明顯這是一種隨著呼吸進行的 “腹肌運動”。這樣的運動,帶有“鼓努為力”的味道,並不符合內氣升降以意領氣的要求,但是又不得不這樣照著做,否則就難以入門。所以一方麵要“鼓努為 力”,一方麵又要盡量用意不用力,逐漸使用力減少、用意增加,從而達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另一種傳統的方法是“氣沉丹田”。通過正確掌握氣沉丹 田,達到“逆腹式呼吸”,即內氣升降的方法。怎樣正確掌握“氣沉丹田”呢?在行拳中,隨著拳勢的開合,配以開吸合呼。呼氣時意想有“氣”沿任脈沉人丹田; 吸氣時,丹田氣經會陰上升命門,或者吸氣時暫不加意念。氣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個活的行氣過程,即隨著呼氣意想內氣向丹田鬆沉的過程。有下沉必有上升, 久之得氣,自然明白。有人認為腹式呼吸是在動作熟練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強調自然配合為好。竊以為聽任自然,會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多花時間,甚或白費功 夫。好在有“氣沉丹田”的練法可加以彌補,隻要氣沉丹田得當,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然而得法還須明理。
逆腹式呼吸、氣沉丹田與“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怎樣的關係呢?如何做到“氣遍身軀不少滯”呢?試舉42式太極拳的“馬步靠”為例。(靠前動作從略)呼 氣時,氣沉丹田,屏氣發力(或呼氣發力),同時內氣從腰背(氣貼背)向四肢發散,內氣到後足,氣到力到,產生蹬勁使整體向前靠,內氣到前足則產生撐勁,穩 住重心,內氣到上肢,產生靠勁。再以楊式“摟膝拗步”為例。吸氣時,內氣由丹田經會陰上命門布於腰脊,右手上舉,左手收在腹前。接著呼氣,右掌前推,左手 摟膝,蹬右腳,成左弓步,氣沉丹田,同時氣貼背向四肢發散,兩足產生蹬、撐,勁力發於腳跟,通過腰脊,形於掌指。總之,貴在全身得氣,渾然一體。
逆腹式呼吸法的實質,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拳勢為導引,結合放鬆的氣功態,來推動內氣的升降、鼓蕩,達到拳論所說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氣遍 身軀不少滯”。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放鬆”這一竅門。拳家有言:“隻要一鬆,氣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忘記“放鬆”與“行氣”的結合, 也是“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實踐。
應該說明一點,練“氣”關鍵在“用意”,至於是否配合呼吸,現有多種說法和做法,我隻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領會到還是加上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武術前輩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練武術一定要遵循古譜,在老師言傳身教下認真揣摩領會才能學會。曆史給我們提供了現代科學,為我們更深入地理 解太極拳的精神實質創造了很好條件。在學拳中盡量用現代科學來回答“為什麽這樣做”“這樣做會產生什麽結果”等問題就成為領會古譜內涵的重要方法。希望有 條件的專家、學者與武術工作者,趁一些老拳師還健在,趕緊用現代科學方法測試他們在練功狀態下的各種生物、物理、化學反應,解開許多拳術的奧妙,這對繼承 與發展傳統武醫具有非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