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和成功的距離
-----《和你在一起》觀後
剛剛看了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感慨唏噓了好一陣子。
故事很簡單,講的是一位天才小提琴手13歲少年劉小春的成長故事。劉小春一直以為是自己親生父親的劉成其實是他的養父。普通廚師出身的劉成用自己一生的心血不求回報地培養撿來的孩子劉小春,希望他成功。劉小春知道真相後,在劉成離去之際,最終舍棄成功,選擇了和父親在一起。
影片把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對父親的情感走向展示得很到位,從相依為命的百依百順,到自我意識覺醒之後的叛逆,以及小春進駐餘教授家庭後對父親態度的僵硬生疏,到最後得知一係列真相以後意識到成功並不能代替父親,自己不能失去父親的回歸,這些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逆反期小孩的心理,真實可信,又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我很容易被打動,何況是一部親情的影片。對我來說,愛,有很多時候,就是很簡單地和你在一起。
我一直覺得人是情感和理智混亂的動物。一方麵,人很現實,想抓住最想要的東西,那就是愛。愛是生命的本質,其他的,都是虛幻。所以,在一起,其實是人類對愛最基本的一點要求。另一方麵,人類又很理想,很貪心,希望活著還應有所追求,人生的價值應當有所體現。可惜,世事無兩全,理想跟現實很多時候是矛盾的。如此,人生就多了選擇的掙紮。
影片裏音樂貫穿始終。時而悠揚,時而激越的小提琴旋律給影片增加了很多聽覺享受。尤其是劉小春準備來參賽的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曲,情感飽滿,既直白又深刻,直擊人心。就像影片裏小春的老師餘教授對小春說的,琴是你的武器,情感是你的彈藥,你的工作就是征服。我想,我是徹底被那首《D大調》征服了。確切地說,我是被音樂征服了。
被音樂征服的我,懷著對音樂家的敬仰,不由深深思考影片表達的另一個主題,成才和成功的距離。
小春到北京之後的第一任老師江老師,是典型的懷才不遇的音樂才子,他有真才實學,熱愛音樂,真正懂得音樂。但是,他不羈,不貪圖俗世功名,不追求所謂的成功,所以,即使他是世外高人,也隻是世外高人,一名不聞。
而小春的第二任老師餘教授則是成功的最好範例,權威,金錢,名聲,耀眼的光環,眾星捧月的追隨和攀附,俗世人生所追求的,餘教授應當都有了。
劉成幫小春換掉江老師,選擇餘教授就是為了讓小春成功。可見,不論劉成多麽善良質樸,他依然逃不脫世俗力量的牽引,依然是浮華潮流的追隨者。
無疑,成功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字眼,很少的人,能夠超然於外。
在號稱眼球經濟的社會,成功是一個飽含聲色的詞匯。它不再是有內涵有底蘊有實力的代名詞,裏裏外外的散發著浮躁的氣息和銅臭的味道。
俗世定義的成功是需要包裝的,需要裹上一層金燦燦的外表,然後用商業手段來運作,帶來跟他的外表一樣的金錢和聲名。
成功,強調的是個體的出人頭地,於世於人,並沒有多少貢獻。如今,成功的概念已經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質,走向虛化,商品化,帶著一種膨脹的感覺,充斥著虛浮的氣泡。有一天,泡沫破碎,人們看到的成功也許隻具有非常幹癟的內裏。
成才卻不同。也許不一定成功,但是卻有真才實學。像江老師,乍看小市民一個,名不見經傳,卻是隱身高手,很有大隱隱於世的感覺。他懂得藝術的真諦,他熱愛音樂,尊重音樂,用心去保護音樂的幹淨,不會為了金錢而褻瀆音樂。在我眼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純粹的藝術家。
就是那句話,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間。他們肩負著薪火相傳的使命,無聲無息地承擔著文化藝術精粹的傳遞。他們不求聞達,隻是源於一種對美的淳樸真摯的熱愛,安於平凡,不懼寂寞,以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給藝術以高尚的氣節和清醇的風骨。這樣的人值得尊敬。
古來多少才人無姓名。很有些無奈。我們的文化,把功名擺放的位置太高,把做人上人當成是極致的目標,這樣的引導思想,注定會導致追求過程的不擇手段,道德的滑坡就成為了必然。就像電影裏麵,餘教授為了讓小春理解情感,而泄漏了小春身世的秘密;為了讓小春聽他擺布,偷偷買走了小春心愛的琴;小春的競爭對手為了擠走小春從而取得國際比賽資格,不惜出賣自己的老師餘教教授……種種現象表明,追求成功的負麵效應很值得人深思。
一句成王敗寇,足以顯現世人的功利,過分抬高成功者的顯要,極力貶低失敗者的落拓。
其實,成才與成功的距離,也許隻是一步之遙,就像小春,若是參加比賽,他就會是成功的,可惜,他放棄了,那麽他的一生,很可能便與成功無緣。
雖然隻有一步,但是很多時候,無法跨越。因為,那一步,不僅僅是距離,更有可能是對自己以往信仰的顛覆。
所以,我始終覺得,人,能夠成才就足夠了,我願意把無冕之王的桂冠敬獻給每一位勤奮而堅守自己的人。至於俗世的成功,隨便吧。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