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經之世俗變臉

來源: 庭榕 2010-09-17 18:09: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43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庭榕 ] 在 2010-09-20 07:1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Maksim以他鋼琴玩手的現代激情演繹了李斯特的Totentanz (死之舞),雖然彈的是簡縮版本,但也是激情澎湃熱量四射。李斯特在這首鋼琴作品中就采用了末日經的曲調。
末日經(Dies Irae,又名震怒之日)是宗教儀式中的一首繼敘詠(sequence),主要用以安魂彌撒中,一般認為是由十三世紀方濟會士Thomas of Celano所做,其拉丁詩文可能源自《舊約》的《西番雅書》第一章15到16節:“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是吹角呐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
1545-1563年天主教為了應付宗教改革,在意大利舉辦了特倫多大公會議,並決定在內部進行改革,包括在音樂方麵去除一切世俗之樂,僅留下四首繼敘詠(sequence),末日經便為其中一首。後來莫紮特,威爾第等人的安魂曲中都有繼敘詠的一段,具體以後講,先在此略過。
末日經屬於格裏高利聖詠,其旋律莊重簡樸,但由於它描述了末日來臨的最終審判的恐怖景象,所以到了十九世紀後隨著音樂浪漫主義的飆起,它的旋律就被廣泛運用到世俗音樂中,成為死亡的代號,構成西方音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非宗教音樂中所呈現的末日經與宗教音樂的莊重已是大相徑庭,經過作曲家的加工變身,它表達了不可抗拒的死亡力量,怪誕群舞的鬼魂,陰森恐怖的陰間…
開創先河把末日經運用到世俗音樂中的是柏遼茲。當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時,單戀上演朱麗葉的愛爾蘭女伶,在絕望中吞服小量鴉片企圖自殺而出現幻覺,後創作出浪漫時期具有裏程碑地位的標題音樂《幻想交響樂》。它的第五樂章名為女巫的安息日之夢,為了突出群魔輪舞的陰間色彩,他采用了末日經的主題來起提示烘托的作用。
2:03是戀人扭曲變形的動機,她的靈魂飄蕩而來參加幽靈的聚會,3:13敲響葬禮鍾聲,3:35大管小號奏起末日經的旋律,幽靈鬼怪的舞會開場了,以後末日經的旋律還會重複幾次。

拉赫瑪尼諾夫可算是最喜歡運用末日經的作曲家,在他的死亡島,鍾,交響樂,交響舞曲等作品中都有末日經的主題。俄國十月革命後,拉赫瑪尼諾夫離開了祖國,從此再也沒有踏上故土一步。憂鬱傷感的主題困擾他一生,因此他對象征死亡的末日經格外青睞。在流亡國外時創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是有感而發,帕格尼尼雖是名揚四海的小提琴家,但他本人遠離故鄉,沒有親人,結局淒涼。拉氏心有同感便譜下此曲,在帕格尼尼的主題中加入了末日經的旋律,更添苦悶悲觀之情緒。
在簡短的開場後,0:49正式奏出帕格尼尼主題,取自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第24首隨想曲主題,5:56第7變奏出現末日經主題,以後將再出現三次,包括結尾的第24變奏。(值得一提的是第18變奏便是經典之經典的浪漫主題,堪稱拉氏最為人知的音樂片段,也是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的主題樂。)

由於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多被死亡主題所吸引,故而末日經被大量引用,比如聖桑的骷髏之舞,柴可夫斯基的manfred交響曲,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馬勒的第二交響曲等等。直至現代依然有眾多作曲家采用末日經的主題,像威爾士作曲家Karl Jenkins的安魂曲(2005年作品),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配樂。(請分別見以下兩段視頻)
末日經從宗教音樂轉化為世俗音樂,並等同於死亡的符號,對於西方古典音樂愛好者實在是不能不知。


所有跟帖: 

謝謝好貼。很喜歡這個音樂係列。 -米颯然- 給 米颯然 發送悄悄話 米颯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6/2010 postreply 14:37: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