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留言探討“70後”幹部成長問題
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強調,要培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領導幹部,努力提高他們推動科學發展的本領。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黨員幹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處級幹部,也有一部分走上了局級崗位,他們是機關工作的重要組織力量,其素質能力狀況直接關係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於2008年10月,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100多名“70後”黨員領導幹部進行了專題調研,分析了他們成長的時代特點,研究了他們推動科學發展的素質狀況。
在改革開放中成長,在市場經濟中成熟
他們是科學發展觀的推動者實踐者
中央國家機關的“70後”領導幹部是當代中國社會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他們很年輕,有理想、有朝氣、有活力,又比較成熟,大多經過10多年的工作曆練,多了一份沉著穩重。他們是黨執政興國的骨幹力量,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者、實施者。
政治和經濟環境大幅改善。他們親曆了改革開放30年,經曆了一個變革、發展的時期。變革,就是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從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發展,就是親曆了布票糧票從廣泛使用到退出曆史舞台,親曆了計算機、手機從稀有之物變成必備工具,也親曆了每月工資從幾十元到幾千元的變化過程。“70後”沒有經曆大的自然災害的艱難歲月,也沒有把青春耗費在過度的政治運動、上山下鄉中。這是一片年輕人茁壯成長的沃土。
教育和人事製度更加完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中小學教育走上正軌,恢複了高考製度。他們接受了係統規範的中小學教育,沉甸甸的書包裏裝滿了父母一度失落的夢想。他們有比較公平的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1993年,我國開始實行公務員製度,“凡進必考”的規定給了這些年輕人一個公開公平的機會,“70後”領導幹部大部分是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激情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他們是教育和人事製度改革的受益者。
傳統和現代思潮相互碰撞。改革開放30年,是一個曆史與當代傳承、中國和西方交流的時代。“70後”在這個時代的洗禮下,成為具有獨特曆史印跡的一代新人。他們重中國傳統,也接受較多西方思想,重集體觀念,也重個人自主,重民主觀念,也重法治意識,重人文修養,也重科學力量。“70後”領導幹部在雙重影響中思考、比較、判斷,善於在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求同存異。
曆史和未來賦予大任。當前,中央國家機關的“70後”領導幹部中,比重較大的是處級幹部,他們是典型的“兵頭將尾”,在工作中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既是政策的起草者,又是政策的執行者,他們將成長為更高級別的領導幹部,擔負更重要的領導職責。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還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如果把中國的發展比作一場接力賽,那麽“70後”這一棒是非常關鍵的,他們決定著這場比賽能否跑得又好又快。
綜合素質整體較高,能力結構比較完善
他們是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70後”領導幹部正當而立之年,既有一定的知識、能力和經驗積累,又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他們往往能夠綜合考慮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做人與做事的問題,能夠理解社會不同年齡群體的思想狀況和利益訴求,在推動科學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政治立場堅定。調查表明,“70後”領導幹部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等大政方針,完全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占73%,基本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占25%。在今後遇到事關黨的執政地位的重大問題時,堅決和中央保持一致,主動維護黨的利益的,占96%。他們對小學教育中“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記憶猶深,很喜歡紅色經典,對《長征組歌》、《地道戰》、《地雷戰》都耳熟能詳。中信集團的白波說,1984年國慶35周年時她作為中學生代表參加了彩虹方陣,光榮地走過天安門,這是她記憶中最亮麗的一道色彩。
思想比較解放。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這正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關於“70後”幹部思想狀況的評價中,接受新事物快,能夠超前思維,推陳出新的,占31%;接受新事物較快,能夠兼收並蓄,靈活運用的,占59%;大致適應社會變化,跟上社會步伐,不滯後的,占10%。審計署的王雷鳴說,他感到社會一直在變,隻有解放思想,不斷接納新事物,才能適應變化、不斷發展。
專業素質較高。他們大都經曆過比較係統完整的中小學和大學教育,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有的還有出國學習和培訓經曆。抽樣調查顯示,中央國家機關“70後”幹部的學曆中,大專占0%,本科占45%,研究生占15%,碩士占31%,博士占9%。他們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如國家發改委的有些青年幹部能夠運用科學的經濟研究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和預測,在對外業務交流中能夠充分發揮專業能力較強的優勢。實踐證明,他們對工作的內容、方法、程序都比較熟悉,大都成長為各單位的工作骨幹。
社會責任心強。“70後”領導幹部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經濟條件普遍不太寬裕,沒有“80後”一些獨生子女享受到的優越物質條件,主要靠自己打拚,懂得為別人著想、做事認真負責。分校直屬處級一班的王青鬆說,自立自強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主要特征,我們從小就看《穆斯林的葬禮》、《平凡的世界》,書中的主人公主要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去求學去做事,把工作當作一份事業,隻要工作需要,無論多苦多累,都不推諉不懈怠。“70後”領導幹部大都對工作責任心強、任勞任怨,經常加班加點。他們既能夠肩負家庭責任,又能夠勇挑工作重擔。
素質能力仍有差距,亟待社會實踐考驗
他們仍然需要經風雨見世麵
“70後”領導幹部,很大一部分是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長期處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經曆相對簡單,生活環境相對安逸,麵臨的複雜局麵和尖銳矛盾都不多,還需要進一步經受曆練。
應對複雜局麵不夠多。調查結果顯示,“70後”領導幹部認為自己麵對複雜局麵,特別是急難險重的突發事件,能力很強、遊刃有餘的,占5%;能力較強、可以應對的,占41%;曆練不多、有待提高的,占49%;能力不夠強、信心不足的,占5%。建設部黨校曾經舉辦了一次機關處長與地方市長的座談會。處長們強烈感到,地方市縣級幹部工作千頭萬緒,突發事件多,處理難度大,天天處在風口浪尖,國家機關的幹部事務繁忙,辦文比較多、直接麵臨的尖銳矛盾少,在困境中摔打錘煉不夠。
政策調研不夠深。抽樣調查顯示,“70後”領導幹部在2008年到基層調研的時間,平均每人為13天,時間最短隻有3天。調研不充分,導致他們對全國情況和各地差別了解得不夠多,有時候還容易受到一些單位的蒙蔽甚至欺騙,掌握的信息不完整,得到的判斷不夠客觀。財政部農業司的吳文智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村享受更多公共財政陽光的溫暖,就要加強調研、把握全局,把政策落到實處。
專業知識不夠新。“70後”領導幹部接受的大學教育,受到計劃經濟和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科正在經曆急劇變化。文化部的一名同誌說,她上大學所學的專業名稱變過三次,經過了圖書情報學、情報學、信息學等調整,真正學到有用的內容並不多。司法部的一些同誌講,當時大學的法律教育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特點,《公司法》等在大學裏根本就沒有接觸到。他們認為,大學裏學習的很多知識都已經滯後於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
群眾觀念不夠強。“70後”領導幹部在學校接受的“為人民服務”教育較多,從思想上認同黨的宗旨。由於生活閱曆和工作的局限,他們與人民群眾沒有太多直接的接觸。調查表明,45%的“70後”領導幹部感到,他們與基層群眾接觸少,缺乏了解,認識不全麵,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不夠深。國家發改委社會司的常鐵威談到,在醫療改革中,我們需要更多地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老百姓的實際困難,這樣才能維護好他們的切身利益。
著眼執政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執政本領
要重點突出黨校教學中的這條主線
黨的十七大強調,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校教育要落實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會議和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精神,把握理論教育這個根本,打好知識教育這個基礎,抓住黨性教育這個關鍵,切實提高“70後”領導幹部的執政本領。
增強執政意識。黨校要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教育重點,首先要增強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意識。一是樹立科學執政意識,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科學的思想、製度和方式開展各項執政活動。二是樹立民主執政意識,就是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以民主的製度、形式和手段,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三是樹立依法執政意識,就是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帶頭守法,依法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明確執政使命。黨校要組織學員認真學習十七大提出的黨的建設“32字”新要求,通過專題研討、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深入思考如何執好政、服好務。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要堅持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甘於腳踏實地、大膽創新,防止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要堅持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發揚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的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防止鋪張浪費、拜金主義。要堅持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發揚黨內民主,心胸開闊、平等待人,防止推諉扯皮、各自為政。
規範執政行為。黨校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政府職能轉變的培訓,組織黨員領導幹部深入思考如何在建設服務型政府中規範執政行為。著力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自覺克服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行為,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黨員領導幹部謀劃發展的思路、促進發展的措施、領導發展的本領。增強執政實效。黨校要通過國情調研、專題研究等方式,引導他們關注科學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切實研究和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和諧社會建設方麵,著力改善民生,把十七大提出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追求變為自覺行動,落實到政策製定和依法行政中去,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