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軍的火炮為什麽特別拉跨?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3-07-24 10:38: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16 bytes)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近代中國火炮工業的頂點竟然是清末民初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經曆了洋務運動數十年的慘淡經營,彼時中國國內的各家兵工廠已經可以完全自主生產陸海軍所需要的各種火炮。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具備生產火炮的完整產業鏈,從作為原料的鋼材到各種零配件基本都能夠自主進行生產。當時國內最大的兩家兵工廠湖北槍炮廠(後改稱漢陽兵工廠)和江南製造總局(後改稱上海兵工廠)都擁有自己的鋼鐵來源,可以保障火炮生產的需要。

 

江南製造總局的火炮工廠

1905年,江南製造總局的產品清單上除了47mm、57mm、76mm這樣的小個頭外,已經可以生產初305mm這樣的大家夥了,射程、威力等關鍵性能與英國佬在威嚴級和老人星級前無畏艦的使用的主炮不相上下。

雖然彼時的中國造船工業依然沒有從之前的打擊中恢複過來,無法打造出與歐洲列強相當的鐵甲巨艦,但這樣的大家夥放在海防、江防要塞上依然可以有效威懾某些居心不良的家夥。

可是,從曾左李張等人開始曆時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火炮工業卻在之後的幾年裏麵迅速落伍,生產出來的火炮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戰爭的需要。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竟然出現了無炮可用的尷尬境地,隻能花費巨額資金從國外引進火炮。

李鴻章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而其源頭則在於中國鋼鐵工業的落伍。19世紀60年代,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開始從西方引進高爐等現代冶煉設備,但直到20世紀初,才造出穩定可用的鋼材。此時歐美已經是合金鋼的時代了,而中國重金打造的幾家鋼廠生產的依然是傳統的碳素鋼。

用合金鋼打造的火炮各方麵性能完全碾壓以往的碳素鋼火炮。到了一戰後。歐美國家基本普及了合金鋼火炮,隻有部分炮口初速小的山炮、步兵炮、迫擊炮依然使用碳素鋼製造。

李團長的意大利炮,本尊是法國的M1897野炮

要想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炮,民國政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合金鋼(彼時稱之為特種鋼)問題。問題是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的問題貫穿始終,中央政府又長期充斥了各種買辦勢力,新式鋼鐵廠的計劃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隻能停留在紙麵上。

官辦工廠不順利,民辦工廠也因為外資的各種打壓始終無法形成規模。直到抗戰爆發,中國也沒有建成大型合金鋼廠。

整個抗戰時期,偌大的中國隻有重慶的24兵工廠具有批量生產合金鋼的能力,但年產量隻有可憐的一千多噸。再加上另外第3兵工廠、28工廠和雲南省辦中國電力公司的三座小型電爐,勉強可以滿足國內步槍、輕重機槍的需求。於是乎,抗戰時期甚至整個民國時期的中國炮兵主力裝備嚴重依賴於外購。

在中國外購的這些洋炮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德係火炮,甚至民國時期中國炮兵的體製都是完全師法德國。而開創這一風潮的是近代中國一位頗具爭議的曆史人物袁世凱。在為北洋新軍選擇火炮的過程中,德國火炮憑借優異的性能贏得了袁大人的青睞。大量德國教官進入北洋新軍,炮兵更是全麵德國化。有過留學德國經曆的段祺瑞因此平步青雲,最終成為北洋軍閥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段祺瑞

不過袁大人的眼光可不僅僅停留在購買火炮上,他也在關注當時世界火炮的發展趨勢。一戰初期德國人用來撕碎列日要塞的420mm大貝爾塔攻城炮,就曾經引起過他的特別關注,並下令北洋軍中所有的炮兵軍官提交研究心得。其中表現優異的第4師炮兵營長周蔭人因為研究報告十分出彩而大放異彩,之後的仕途上一帆風順,十年內由少校營長一路升至陸軍上將、福建督軍。

不過袁世凱並不滿足於購買火炮,自主生產火炮才是他最想要。這一步他走的也很早,1903年,在他的推動下,國內各大兵工廠停產所有架退火炮轉而生產管退火炮。首先定為製式的火炮是有效射程可達4250米的滬造山炮,這款炮的仿製原型則是德國克虜伯的1904式山炮,也是克虜伯最後一款碳鋼炮。

之後的幾十年裏,滬造山炮一直是中國自產火炮的標杆。即便是萊茵金屬瘋狂的金錢攻勢,也因為種種機緣巧合並沒有改變什麽。

北京軍博收藏的滬造山炮,這是唯一走完長征路的火炮

滬造山炮能夠持續如此長的時間除了自身的條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的原因,也是北洋時期中國炮兵建設最重大的失誤之一:

北洋政府在采購和仿製新式榴彈炮的時候忽視中國的工業水平和基建水平,引進的榴彈炮質量過大,機動困難。當時的中國沒有現在這樣的發達的交通設施,沒有足夠的牽引車輛……中國使用最為廣泛的蒙古馬,力量有限,無力牽引這些大家夥,甚至連部分分解後的組建也無法馱載。

這直接導致了榴彈炮這一重要火炮種類在中國長期缺乏存在感,不論是進口的還是自產的,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似乎隻有東北的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和山西的閻錫山有過批量生產榴彈炮的記錄。

可惜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家父子的沈陽兵工廠成為了日軍的戰利品,他們費盡心血打造的火炮工業也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

日製野炮,軍博收藏

北洋軍閥之後,國民黨麾下的“國民革命軍”成為了一段時間內,主宰中國政壇的決定性力量。與北洋軍起步的製式化不同,崛起於廣東的國民黨炮兵的起步要寒酸的多。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從蘇聯采購的18門老式山炮成為國軍第一批裝備的製式火炮。後來大名鼎鼎的國軍大佬、土木係開創者陳誠就是靠著東征時棉湖戰鬥中一炮定乾坤的功績開啟的順利仕途。

北伐以後,各種繳獲的火炮加入到國軍的作戰序列中,體係龐雜、種類繁多,甚至連早已落伍的日製三一式架退炮都一度擔當主力。1930年中原大戰時,蔣係中央軍的火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與閻錫山的晉綏軍相比,更不要說當時國內最高水平的東北軍炮兵部隊。

所以當中原大戰後,蔣校長掃平國民黨內幾大反對勢力後,重整炮兵成為了重要課題。和其他部隊一樣,德國教官和德國裝備是炮兵的優先選擇。不過德國的新式大炮一時半會還來不了,部隊為此進口了一批日式火炮作為過渡,充當教具使用。

隨著德國教官對炮兵訓練的不斷推進,搞出一款適合中國的火炮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新型山炮的選型上出現了一個十分尷尬的情況。

相中的博福斯山炮性能優異,但重量太大,在國內的戰場環境中難以機動;捷克人的1928式雙炮管山炮威力與重量十分合適,但捷克人堅決不賣設計方案與相關圖紙,在國內生產是不可能的;美國人的M1A1山炮非常輕便,但此時的美國孤立主義盛行,軍火基本不外銷;法國施耐德的一款山炮很合適,但是遭到德國教官們的強烈抵製,有求於德國的國民政府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一圈看下來,隻有日本人九四式山炮最合適。這幾乎是肯定的,這種火炮本身就是為侵略中國而打造的,充分考慮了中國的情況。但中日戰爭全麵爆發隻是時間問題,日本人是絕對不可能把這款火炮的生產技術賣給中國。於是乎,1906年就仿製成功的滬造山炮幾乎是當時中國唯一的選擇。

美軍的M1A1榴彈炮,中國直到抗戰爆發後才有機會接觸到這款火炮

山炮的問題定下來後,重炮的問題就必須解決了。對此國民黨政府的選擇是直接購買德國的sFH18式150mm榴彈炮和萊茵重炮(兩者外觀極度相似,但性能差異巨大)。為了牽引這些重量級的大家夥,中國還進口了相關的牽引車。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中國炮兵的建設告一段落。由於身管火炮始終無法定型,進口火炮的數量實在太少,仿製法國布朗德的82mm60mm迫擊炮成為國產火炮尊嚴的最後支撐,也是國軍前線最可靠的支援火力之一。

民20式迫擊炮,中國軍隊抗戰時的火力支柱

麵對日軍完整的火炮體係,中國軍隊的處境十分不妙。直到抗戰後期隨著美援的大規模到來,這種局麵才得以改變。而中國自產火炮成功則要等到一五計劃的時候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