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出真相,最需要的是“個人性格”和“責任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微信公眾號“張3豐的世界”的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時評人張豐,他同時也是微信公眾號“成都客”、“城市的地得”的主理人。

張豐曾於2005年到2016年在《成都商報》供職。之後他離開《成都商報》,創辦自媒體賬號“城市的地得”,聚焦城市話題進行公共寫作,其文章此前常被澎湃新聞、鳳凰網等媒體轉載。然而,隨著當局越發嚴厲的言論審查和媒體管控,張豐的多個賬號所發布的一些文章均遭到當局審查刪除。

2024年3月9日,張豐在其微信朋友圈發文稱微信公眾號“張3豐的世界”遭到暫時封禁,解封時間為3月25日。至於封禁原因,張豐稱是因為在其文中“擁護鄧反對毛”。

2024年2月,中國農曆新年期間,“張3豐的世界”因發布文章諷刺梅西缺陣風波中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而遭到大量舉報,並遭封號一周。

中國數字時代收錄了大量來自該號的文章,其中,在一篇作者針對江西高校“指鼠為鴨”事件所發布的文章中,作者這樣評價當前中國輿論場上的“網評員”們:

網評員或者網絡誌願者,人數龐大,但是發一次帖收入微薄,人們嘲笑他們是“五毛”,據說後來又降價了。而大學校園內的網評員,甚至都沒有收入,而是在一種“好好表現”的情感號召下工作。

這就注定他們會像機器一樣複製粘貼,發帖沒有自己思考,往往還會保持隊形;雖然組織者會準備幾個句子或發言模版供選擇,但是認真辨認還是容易看出貓膩;如果工作粗心,他們甚至會把不該發的括號內的部分一起發出。

這在本質上是因為他們都沒有主體人格,而是麵目模糊的工具。隻有不具備主體人格,他們才能做這樣的工作(昧著良心發帖),而喪失主體人格後,就注定“陰謀”早晚會暴露出來——這就是所謂“輿論引導”的悖論。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類似鼠頭還是鴨脖這種小事,往往會有極強的喜劇效果,也最容易讓網評員“顯出原形”。

第一個把“鼠頭”說成“鴨脖”的,可能隻是食堂負責人,但是這種習慣性否認,往往可以啟動整個說謊流程。這個進程一旦開始,就很難終止,因為要說出真相,最需要的是“個人性格”和“責任心”,而這是係統中稀缺的——沒有人把這看成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