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黑你懂的 看官媒是如何“明批薄熙來暗諷習近平”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薄熙來案”專題頁麵

     從時間順序上講,胡鞍鋼炮製的“中國趕超美國論”根本就是在習近平的“三個自信”,更是日後擴大成的“四個自信”出台之前,所以事實上“三個自信”也好,“四個自信“也好,說到底都是源自胡鞍鋼早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即已經取得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所以,“黨媒被勒令禁批胡鞍鋼“的最直接原因,說穿了就是批胡鞍鋼就等於是批習近平。

  習近平和薄熙來。

  既然不準批胡鞍鋼,那批薄熙來應該是“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吧?於是,海內外媒體又把關注焦點放到了遼寧地方官媒“東北網”幾日前刊登的批薄文章《熱鬧與偽裝》上。

  文章中寫道:第一次聽說薄 熙來是在廣播裏。講述了薄 熙來在大連的一係列“顯著政績”,譬如大搞綠化種下“熙來草”,發展交通建起輕軌,等等。文中的薄 熙來,頂著各種壓力阻力,把大量財政資金投入城市建設,打造“渤海明珠”“北方香港”“浪漫之都”,使大連迅速成為著名的國際旅遊城市,儼然是一個銳意創新的改革家和實幹家,散發著政治明星特有的光芒。

這篇報告文學令我一直覺得有點怪異——那些年,除了央級媒體對孔繁森的報道,我還沒見過有媒體如此宣傳一位在任的市長。當時有幾位在大連工作的戰友議論說,這位薄市長一貫愛出風頭,可能是升官心切,在給自己造輿論吧!

  後來的幾年,這位當初的薄市長果然步步高升,從遼寧省長到商務部長再到重慶市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高歌猛進的一路上政事家事都引人注目,不失“愛出風頭”的本色,正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直到一場轟轟烈烈的“唱紅打黑”大戲落幕之後,老婆殺人逼走當初的得力幹將,以至東窗事發,終於“眼看他樓坍了”。

  反觀薄 熙來主政過的地方,總是會留下一番熱鬧好看。“熙來草”、輕軌、服裝節、足球、唱紅打黑……著實博人眼球,也著實給人一種“能幹事”的印象,但卻又讓人覺得不那麽可靠,有種搖搖欲墜的感覺。譬如斥巨資鋪設的輕軌,從大連市中心一直延伸到金石灘旅遊區,看似方便快捷,卻無法緩解城市堵車之痛,直到十幾年後大連市不得不再拿出巨額資金修建地鐵,以解燃眉之急——倘若當年直接把修輕軌的錢用作修地鐵,又何必後來全城擁堵為地鐵工程讓路?而據說當年在輕軌與地鐵之間,正是薄毅然決然選擇了前者,因為“高大上”。

  懂得如何取悅他的市民,也許正是薄的聰明之處:喜歡玩,就修一條通往旅遊區的輕軌,即使這筆投資無法做到效益最大化;喜歡穿,就以招商引資的名義辦服裝節,即使本地一些服裝廠淪為代工後無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喜歡紅歌與廣場舞,就搞個唱紅打黑,即使他本人的紅與黑並不那麽清清楚楚涇渭分明……

  一切為了政績,為了麵子,為了收買人心,為了飛黃騰達,薄不會承認這些,但尾巴早晚是要露出來的。熱鬧之後,留下的後遺症與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各種隱藏著的重擔也終由不明就裏的百姓於不知不覺間承擔。當年靠權力扶植起來的企業風光不再,以私利為紐帶締結的聯盟也土崩瓦解,曾經的得力幹將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掘墓人……權力的遊戲者終被遊戲終結,鬧劇的製造者終在鬧劇中退場,妄想成為英雄的偽裝者終被撕下麵具。

  隨著薄 熙來從東窗事發到鋃鐺入獄,他掀起的熱鬧,已被證明是徹徹底底的偽裝,他的思維模式與辦事方式,也必將在被唾棄中化為曆史的塵埃。

  海外數家中文媒體都轉載了這篇文章才給以關注,未等讀完就強烈感覺到這位作者分明是在含沙射影、借薄諷習,指桑罵槐、指雞罵犬, 拐彎抹角、借題發揮,旁敲側擊、意在言外,總之是在指著和尚罵禿驢,明批薄熙來,暗諷習近平。

  從中國境內的公開網站上查找了一下,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好幾家中國內地網站上都有網友轉帖此文,稱讚這位作者“實在是高級黑”,“夠水平的高級黑”……。

  內地網友認定此文是“高級黑”之後也隻敢會心一笑,評論內容也隻敢在“高級黑”三個字之後用省略號表示“你懂得”。

  多年前海外民運還較有影響的時段裏,丁學良先生的“負篩選”之說是直接批判中共組織製度的,但在2012年習近平登基前不久,丁學良先生把他的批判矛頭對準了早已經解體的前蘇共,《負篩選的人事製度——蘇聯為何遭遇體係性失敗之二》一文被《南方周末》刊登之後,引起眾多中國大陸境內媒體和網友的高度興趣。

  丁學良先生在文章中說,在蘇聯考察,強烈認識到蘇聯體係性失敗的另一個基本原因,是它人事製度上的負篩選。1992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我講了負篩選的眾多案例。兩年後我讀到,蘇聯學者反省他們的人事製度,得出的是同一個結論,他們用的詞叫“逆自然淘汰”。

  一個組織或機構無論大小,無論其性質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什麽人能進來,進來後安排什麽職務,怎麽將人淘汰出去,這是人事製度的基本環節。我有個前輩朋友孔先生,在海外做過二十多年管人事的大學副校長。他說中文的“人事製度”這四個字絕頂聰明——沒人就做不成事;選錯用錯了人,一定會把事搞爛。

  幾十年裏形成的負篩選人事製度,導致體製中很少有理想主義者和獨立見解的能人。有理想主義、真能幹的人,都被排斥在外,因為他們被視為具有威脅性。

  蘇聯的人事製度把極為豐沛的人才資源篩選出局,隻讓三四流的人員管理一個龐然大國,日新月異的局麵自然是出不來的,隻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乍聽上去,丁學良先生的文章內容似在總結蘇共政權垮台的經驗教訓,但誰都看得明白,他文中所說的前蘇共的“負篩選人事體製“也正是中共政權的組織人事現狀,而且中共政權在”負篩選“的問題上比它的蘇共老大哥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就是因為丁學良先生用這種”指雞罵狗“的方式,他的”負篩選“說不但可以堂而皇之地登陸中國內地,而且還一度被多家官方媒體大加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