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都看不見 監控頭還抓了11萬輛車 這是啥黑科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專題頁麵

罰錢這麽嚴肅的事,怎麽能受天氣影響!把段子當真誤以為蜀黍們都是吃幹飯的簡直幼稚!交通監控不怕霧霾,有用到什麽“黑科技”?

大霧霾來的時候,人們喜歡編段子緩解塞塞的心情,比如這樣的:

有個司機打電話給主持人,說著說著都快哭了,說北京霧霾太大了,開車到交通燈下麵才看見是紅燈,今天都連闖了8個紅燈了。這可怎麽辦啊?主持人安慰著他說道:沒事,盡情的闖吧,反正攝像頭也看不見你的車牌號。

今天,@山東高速交警 也發出一張監控視頻一片灰蒙蒙的圖片,並痛心疾首地說“蜀黍其實是很桑心的,你看看就這樣的路況能走嗎”。



不出所料,這張照片便成為網友門吐槽的熱點:

“主任,霧霾把監控都滅了,今天活幹不了了。”

“胡說八道!那不還有塊屏亮著嗎?別想曠工!”

……

三十秒後,“小王啊,這邊沒啥事兒了,不行咱下班吧……”



槽值君很認真地指出:罰錢這麽嚴肅的事,怎麽能受天氣影響!把段子當真誤以為蜀黍們都是吃幹飯的簡直幼稚!


 
北京霧霾紅色預警4天,就有超過11萬輛車違反限行,拱手送出1128萬餘元罰款。相信段子的司機們,恐怕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那麽問題來了:霧霾這麽嚴重,你走在凜冽的寒風裏可能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交警係統為啥還不崩潰,仍在可持續創收?交警同誌們到底有啥黑科技?


先以正常的霧天舉例,在能見度比較低時,監控設備換個姿勢就能工作,根據天氣和亮度自行調節,啟動夜間模式,紅外成像可不是花瓶,能一眼看穿一定程度的霧或煙塵,摸清各路違規,恪盡職守,絕不影響處罰。但是不太能滿足良好的視覺體驗。


霧霾天就比霧天有料多了,懸浮顆粒瓷實密集著呢,像一堵磚牆一樣有效阻擋了光線,不掌握點兒翻牆術還真拍不清楚。於是,透霧監控攝像機應運而生,其核心攝像透霧技術能將因霧、水汽、灰塵等導致模糊的圖像變得清晰,改善圖片質量。透霧需要通過光學、算法等手段相互結合,根據圖像雜質濃度自動調整,補償圖像色度,獲得與實景接近的較清晰圖像。


槽值君要繼續裝逼了……透霧技術主要分為四種:

光學透霧

一般的可見光無法穿透雲霧和煙塵,但近紅外線可以穿透一定濃度的霧靄煙塵,光學透霧就利用近紅外線可以繞射微小顆粒的原理,實現準確快速聚焦。技術的關鍵主要在鏡頭和濾光片。通過物理的方式,利用光學成像的原理提升畫麵清晰度。缺點是隻能得到黑白監控畫麵。


算法透霧

可根據物理上霧霾的形成模型,通過局部區域灰白程度判斷霧霾的濃度,從而複原出清晰的無霧霾圖像。與光學透霧實現原理不同,數字透霧主要是通過對圖像的二次處理,是一種算法矯正。

光電透霧

結合上述兩種功能,可以區分遠景、近景,霧氣濃淡等因素,選擇透霧級別,實現區域效果最佳,且沒有延時,在夜間光照不足時仍能夠達到良好效果。它是目前市場上透霧效果最好的技術。

假透霧

這主要是通過人為調節對比度、銳度、飽和度、亮度等數值,或做一些濾鏡切換裝置,讓圖像重點突出,從而改善主觀視覺效果。缺點是不能對景物重新進行聚焦,難以滿足視覺體驗。

是不是看不懂?那槽值君再發幾張比較圖讓你直觀感受下,這科技有多“先進”:










透霧攝像機最初主要應用於軍方,後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崛起,一些國家對森林、水文監控係統比較重視,透霧攝像機開始迅猛發展,廣泛應用於森林、江河、國境海岸、機場等地。在中國的城鎮道路、車載透霧、城鎮取水口等地方也有應用,但在民用市場上還比較少。

槽值君不知道被罰的車主們是不是都因交警們的高精尖技術栽了跟頭,也不明白霧霾的主要源頭是不是有太多上路的私家車,隻曉得不聽話就得為交通事業的創收貢獻綿薄力量。另外,山東德州交警蜀黍的監控技術可以升級改進了。
喜得利 發表評論於
紅燈高舉閃閃亮,讓你掏錢沒商量。
自由的小孩 發表評論於
透霧攝像機還可以清楚霧霾了
isuiyi 發表評論於
透霧主要是因為傳感器對可見光外的波長也敏感。

人的視網膜就不行了,帶一般眼鏡也不行,除非紅外成像裝置。
RUMONKEY2 發表評論於
為什麽沒人發明透霧眼鏡? 這樣的話,隻要國人帶上,霧霾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嗬嗬
打破腦袋想筆名 發表評論於
所以說霧霾防美軍隻是傳說
999黴鬼 發表評論於
第一個GIF不要拿朵菜花欺騙觀眾好吧,哈哈
隨便說說280 發表評論於
霧蒙蒙裏, 交警太危險。
qjftxdd 發表評論於
居然說沒事,這主持人。小時候都知道綠眼鏡了,那時才剛上小學,現在如果科技還落後過以前還真是。貪官太貪了,隻裝便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