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想照搬倫敦治霧霾經驗,卻發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專題頁麵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十五言(www15yancom)”

最近的北京,即使是正午的光景,天空也是一片昏黃,像是染了洗不淨的顏料。空氣中翻著一股酸味,把喉頭刺激得癢癢的。路上的行人都捂住口鼻急匆匆趕路,馬路上的汽車也開著燈,隻敢慢慢開。這就是近些年肆虐北京的霧霾了。

霧霾攻占的城市不止北京。我們還可以開出一個長長的單子,羅列出深受其擾的城市:烏蘭巴托,新德裏,開羅,利雅得,莫斯科,墨西哥城……當你乘飛機抵達這些名城想要深呼吸一口異域風情時,呼吸到的卻往往是刺鼻的空氣。根據計算,全球每年有350萬人因空氣汙染死亡。1997年印尼的一場霧霾,就給周邊區域帶來了90億美元的損失。而人們壓抑的生活在霧霾中,再無藍天白雲,更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痛。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霧霾嗎?

空氣病

人們常常把不加區分的用“霧霾”這個詞。其實霧和霾是兩種東西。霧主要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小水珠和冰晶。空氣中水蒸汽太多,多餘的水蒸汽就會凝結成水珠或冰晶。空氣容納水蒸汽的能力隨氣溫變化,低溫將促進水蒸汽的凝結,因此寒冷的清晨常出現大霧。霧能影響能見度,導致高速公路封閉。霾則是懸浮在空氣中固體顆粒。這些顆粒的尺寸很小,通常用PM2.5來衡量:即尺寸小於2.5微米的顆粒總量。與霧不同,霾並不一定會影響空氣的能見度。

我們之所以會把霧和霾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常常相伴發生。強風會由於其運輸能力,而驅散霧霾,所以無風天氣同時有利於霧和霾的發生。而在豎直方向上,對流也會造成空氣擴散,減弱霧霾。所謂的對流就像是從鍋底加熱,讓粥上下翻動。空氣大多時間是“上冷下熱”的,對流能不時發生。但在寒冷的冬季,地表溫度低,空氣形成“上熱下冷”的逆溫層。這像從鍋蓋上加熱,鍋裏的粥也不再翻動。對流停止,霧霾因此可以長時間積累。

對流

一些霧霾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山裏的霧、風吹起的沙塵、森林火災的煙。微小的固體顆粒一旦吸入肺中,能長期停留在呼吸係統,影響人的健康。但城市中的霧霾更加“肮髒”。現代工業和城市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提供著霧霾的原材料,譬如工廠鍋爐、汽車尾氣、垃圾爐灶、開放爐灶等等。與此同時,有害物質能溶解或附著在霧霾中,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在霧霾天氣下,有毒的霧霾籠罩整個城市,甚至彌漫到室內,讓市民無處逃避。人的健康有可能遭到長期而嚴重的損害。

既然霧霾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那麽治理與發展就成為矛盾。但曆史有一些城市也經曆過傾城霧霾,又摸索出治理的方案。它們的故事,或許可以用來借鑒。

倫敦

今天的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十九世紀末,英國才是全球工業的中心。首都倫敦匯聚了紡織、煤炭、鋼鐵、化工等各類產業,生產出大量商品,再由港口的蒸汽船運往世界。大量鄉下人口湧入倫敦,尋找工作機會。倫敦人口超過了500萬,成為當時最龐大的都市。不列顛島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本來就水汽充沛,容易起霧。而在倫敦城,工廠排放廢氣,家庭燃燒煤炭,更是加重了倫敦的霧霾。於是,偉大的倫敦有了一個別名——霧都。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還在為機器和煙囪驕傲,甚至把霧霾當作進步的象征。相對於嗆鼻的霧霾,英國人認為非洲和南美未經開墾的荒野才是真正的罪惡。這帶著顏色的煙霧,不過是機器時代一點微不足道的小。狄更斯在他的《霧都孤兒》批判的是資本家,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中也沒有太多談論霧霾。在各種版本的都市傳說中,開膛手傑克神出鬼沒於倫敦的霧,讓倫敦的霧變得神秘而刺激。而遊曆倫敦的印象派畫家莫奈迷戀這裏的霧霾,用畫筆為它添加上迷幻的色彩。

莫奈筆下的倫敦

內斂的倫敦人以霧霾為傲,直到1952年的大霧霾:

1952年12月,正值隆冬。高壓冷氣團移入英吉利海峽,阻礙了這裏的西風。風力變弱,空氣又寒冷,霧霾也隨之越來越濃。天空變成灰黃色,昏暗而沉重,似乎隨時能墜下來。下午三點,房間裏就需要開燈照明。公車隻能在警察的引導下緩慢行駛,更多的汽車則被廢棄在路邊。倫敦人不但捂住自己的口鼻,還給自家的狗也蒙上口罩。街上的人匆匆趕路,卻不辨方向,硬生生在家門口迷路。可室內也好不到哪兒。從劇院的包廂甚至看不清舞台,正在上映的《茶花女》也不得不取消。

倫敦大霧霾

霧霾持續了四天。許多人都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症狀,醫院裏也擠滿了人。但奇怪的是,媒體對霧霾的健康影響視而不見。編輯們大概讀多了犯罪和偵探小說,樂衷於報道歹徒趁著霧霾行凶搶劫。而娛樂版上也都是消防員因為迷路而無法到達失火地點的醜態。執政的丘吉爾政府也喜歡娛樂化的宣傳導向,免得民眾批評政府失職。更何況,二戰後的英國也負擔不起相對昂貴的無煙煤。

直到一周後,健康部長伊恩·麥克勞德在接受國會質詢時,才透露了霧霾期間的死亡人數為4703人,大大超過了前一年同期的1852人。丘吉爾政府試圖把原因歸於流感。但公眾的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清楚的看到,霧霾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即使流感依然在繼續。顯然,霧霾是導致倫敦死亡率驟然上升的元凶,大霧霾也被冠上“殺人霧霾”的名字。

隨著公眾的關注,政府壓力增大,相關提案也不時出現在國會。經過四年的討論,空氣治理法案在1956年出台。它給工業用煤提出了要求,以減少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含量。這個法案還深入到民用領域,規定民用爐灶和煙囪必須符合特定標準。對民用設施的限製很容易在民主社會中引起爭議,所以政治家以前都小心翼翼的繞開相關議題,以免被扣上“獨裁”的帽子。但治理霧霾是一場需要整個社會配合的全麵戰爭,神聖的個人自由也必須給人類生存讓步。

此後的60年裏,倫敦的霧霾大為減少。倫敦市民沿著泰晤士河晨跑時,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完全忘記了那場窒息全城的霧霾。

@Adela Cheng 拍攝的倫敦

洛杉磯

倫敦提供了一個治理霧霾的範本。但當洛杉磯想要照搬倫敦經驗時,才發現霧霾比想像的更複雜。

“洛杉磯”的字麵意思是“天使之城”。這座美國西海岸城市興起於19世紀末的鐵路熱。南太平洋鐵路修入這個三麵環山、一麵是海的盆地,把洛杉磯變成西海岸的交通樞紐。石油開采為洛杉磯帶來了第一波繁榮,隨後是電影業。影廠的老板喜歡洛杉磯幹燥而晴朗的天氣,把攝製基地搬到好萊塢。沙灘、陽光、明星從此成為洛杉磯自豪的名片。到了二戰期間,洛杉磯更是成為軍工中心,如吹泡沫般造出大量的飛機軍艦,憑著硬邦邦的工業實力打敗一度猖獗的日本。

繁榮的經濟吸引來更多的人,洛杉磯成為了僅次於紐約的美國第二大城市。從1943年開始,霧霾就開始襲擊洛杉磯。空氣中飄著煙霧,泛著棕色和淺藍色,能把眼睛刺激得流眼淚。學校因此停課,運動員轉移到室內訓練,而莊園的農民們隻能惋惜的看著農作物爛在地裏。由於能見度降低,洛杉磯繁忙的公路上堵起了長龍。失去了陽光明媚的晴朗天空,好萊塢的電影拍攝也不得不推遲。人們議論紛紛,爭論到底該關閉工廠,還是該減少垃圾焚燒。政府連續出台政策,卻收效甚微。

洛杉磯霧霾

解答謎題的是加州理工大學的教授哈根史密特。作為一個化學家,他長年在實驗室中鑽研菠蘿口味的化學原理。當他從實驗室中出來喘口氣時,卻隻能消費汙染了的刺鼻空氣。更讓哈根史密特更不滿的是,沒有一個人能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說明霧霾的起源。他決定自己在菠蘿中磨煉的技術,來解開洛杉磯霧霾的謎題。他很快發表論文,指出洛杉磯煙霧的來源很可能來自汽油燃燒。燃料殘餘進入空氣,能分解成氮氧化物,並在太陽照射下進一步產生臭氧。這些具有強氧化性的物質構成了洛杉磯霧霾的主要成分。

哈根史密特

在洛杉磯,汽車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品。居住在郊區的中產家庭必須開車往返市區。哈根史密特無意間捅了個大馬蜂窩。汽車協會的代表很快找上門,對哈根史密特橫加指責,對哈根史密特的研究百般挑剔。哈根史密特火冒三丈,以加倍的工作作為回應。他從大學請了一年的假,四處采集空氣,以驗證汙染的來源。他不但研究煙霧對人的影響,還建立了一個植物實驗室,觀察植物在不同空氣下的生長。他以充分的證據說明,汽車尾氣是洛杉磯霧霾的來源,也是讓人流淚、讓植物枯萎的元凶。

過度依賴汽車的洛杉磯似乎無法解決尾氣的難題。強大的汽車廠商也在施加影響,企圖阻撓相關立法。但市民對空氣質量抱怨越來越強烈,旅遊業也不斷萎縮,一些好萊塢明星也加入到抗議的行列。加州當局不必再猶豫。議會通過了《清潔空氣法》。在嚴格的立法下,加州出售的汽車要安裝尾氣淨化器,而老舊汽車也必須即及時報廢。在州長裏根的任命下,哈根史密特成為加州空氣資源局的主席,致力於空氣保護活動。由於加州的汽車銷量占到全美的10%,汽車廠商不得不重視,因此對全部生產線升級,間接提高了整個美國的空氣質量。

洛杉磯議員打開裝著煙霧的瓶子,名流的參與促進了公眾意識的覺醒

盡管直到今天,洛杉磯依然被列為全美汙染最嚴重的地方,但空氣質量警報的天數已經從1983年的152天下降到了2003年的68天。考慮到洛杉磯數倍的人口增長和已經達到上千萬輛的汽車,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神奈川

與歐美一樣,同樣經曆過快速工業化的日本,也曾遭過霧霾的罪。在日本的傳統中,自然其實很神聖。神道教把日本山山水水都封了神,破壞自然要受到天譴。但從明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就抱著強烈的追趕意識,一心學習西方的現代化。在工業發展的訴求下,自然被拋到一邊。空氣汙染成為常態,一些重工業城市,如東京和大阪,也成為出了名的“東方霧都”。

盡管二戰中斷了日本的工業建設。但借著1951年的朝鮮戰爭,日本成為美軍的補給基地,憑借軍需重新振興產業。輸了二戰的日本人可著勁兒的想通過經濟找回場子。根據1960年,首相池田勇人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想讓日本經濟在十年內翻倍。日本人確實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僅僅七年就實現了國民所得倍增,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每個人都沉浸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無人注意到日漸積攢的環境債。疏於管理之下,環境危機在60年代末集中爆發。由於產業活動造成的水汙染、土壤汙染和空氣汙染,日本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四大公害病”。其中的四日市哮喘,就是富含硫氧化物的霧霾引起。排放硫氧化物的,也正是城市中鱗次櫛比的工廠。除了四日市,另一個地區神奈川縣也遭受了嚴重的空氣汙染。

四日市空氣汙染

神奈川位於東京西南,區域內的川崎和橫濱,更是京濱工業區的核心城市。從1950年代開始,東京灣沿岸興建工業區,惠及神奈川。富士通、東芝、花王等相繼在這裏設廠。靠近東京一帶成為東京的後花園,吸引了許多人來定居,建成大片的都市區。神奈川的人口僅次於東京,人口密度也緊隨東京和大阪,位列第三。霧霾自然不會忘記這塊兒繁華地。1960年代,硫氧化物汙染就不斷在工業區發生。到了1970年代,尾氣造成的光化學煙霧也開始造成公害。

川崎的工廠

憤怒的市民對工廠提起了訴訟。政府也從70年代開始,實施公害防止條例,先後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塵製定標準。除了燃料脫硫、尾氣處理等常規措施外,日本還利用先進的電子技術,實時檢測工廠的排放狀況,並通過電視和廣播向民眾預報。在相關措施的作用下,神奈川的空氣質量大為提高。即使是坐擁製造、化工、PX項目的川崎地區,也很少見到霧霾。當地民眾也因此放棄公訴,與工廠和解。

到了90年代,神奈川因為漫畫《灌籃高手》大熱。在漫畫描繪的藍天白雲中,你幾乎看不到霧霾的痕跡。

《灌籃高手》的真實場景地

看了這麽多城市戰勝霧霾的故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但願有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擦去蒙在身上的朦朧。他們能,我們也能!

參考資料

Berridge, V., & Taylor, S. (2002, December). The Big Smoke: Fifty years after the 1952 London Smog. Seminar held.

Brimblecombe, P. (2006). The clean air act after 50 years. Weather, 61(11), 311-314.

Brunekreef, B., & Holgate, S. T. (2002).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The lancet, 360(9341), 1233-1242.

Haagen-Smit, A. J. (1952). 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Los Angeles smog.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44(6), 1342-1346.

Nishimura, H. (Ed.). (1989). How to conquer air pollution: a Japanese experience. Elsevier.

 

北卡山人 發表評論於
這種環境下人們眼睛變綠,喉嚨被卡,這不就是中國“綠卡”嗎?
老嫖客 發表評論於
先有錢再治理,跟先富帶動後富
一樣都是騙 SX 的
錢都入了誰的腰包?

想一下就明白了,屁民跟著吆喝,

命中就是做屁民的料

等屁民有錢了再治理,是最好的選擇

BananaeEggs 發表評論於
土匪治國的下場,等到錢撈飽了,一窩土匪全都移民海外去了,毒霾,毒土,毒河.... 留下一堆爛攤子。
BananaeEggs 發表評論於
土匪治國的下場,等到錢撈飽了,一窩土匪全都移民海外去了,毒霾,毒土,毒河.... 留下一堆爛攤子。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有閑就不妨站在中國人立場上想想,是要錢還是要健康和命。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加國閑人可真閑得慌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不做世界工廠,隻做中國工廠
==========================================================================
加國閑人 發表評論於 2015-12-09 12:11:23
十幾億人,不做工廠,做農村?以中國這樣落後的農業,能吃飽飯嗎?餓肚子,忍饑寒,你願意嗎?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不做世界工廠,做中國工廠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治理也沒用,隻有拒絕做全世界工廠。
wangtora 發表評論於
至今川崎市府衙門麵前還矗立一塊空氣質量實時監視器,說明政府下決心重視就能解決霧霾。本人認為北京市長上街,對遇到的違反單雙號限行的狀況,處罰太柔軟。
GoldenEar 發表評論於
治理霧霾,是要一步一步的,而且是要痛下決心的!首先要有錢,然後再想養生!倉廩足而知禮儀!
封泥巴 發表評論於
哈哈,中國是以汙染為傲,以肺癌率作為衡量國家進入全麵小康的重要標誌。


===================
品春風 發表評論於 2015-12-09 10:01:17

中國絕對不能走資本主義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中國是先汙染,不治理。
johnqhu 發表評論於
貌似可以幫助解決臭氧層空洞問題。
羅馬軍團 發表評論於
先發展,後治理是必然的。一邊發展,一邊治理,聽起來是很美,但是錢呢?這和一個人一樣,一個年輕人,很窮,他首先想的是賺錢,不是如何調養身體。賺到了錢,他首先想的是找一個房子能住下,找個老婆成個家。然後他才會去考慮養生,沒錢沒家沒老婆,光棍一條上頓吃完不知道下頓,養個屁生。
qghg 發表評論於
因為第一隻豬撞樹, 所以後來的豬都必須撞樹。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
品春風 發表評論於

中國絕對不能走資本主義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中國是先汙染,不治理。
連舉 發表評論於
所有這一切·事實證明:霧霾不僅是進入強國的開始, 也是進入發達國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
海剛峰 發表評論於
說了這麽多西方國家的城市,哪天才能夠輪到中國的成功治愈霧霾的報道呢?!
走馬讀人 發表評論於
霧霾--Chinese-English connection, 沒人關心,也是"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