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衛平三段婚姻:首次離婚實無奈 爭執導致再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在出席一個圍棋活動時,“棋聖”聶衛平攜年輕的新夫人亮相。在經曆了兩次不成功的婚姻之後,聶衛平的感情世界一度成為真空。可就在聶衛平50歲這年,一個靚麗的身影再次出現在老聶身邊。這就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蘭莉婭。蘭莉婭是個麵貌姣好的貴州姑娘 ,身高1.68米 ,和“知天命”的聶衛平整整相差了23歲。但年齡的差距似乎並沒有成為兩人的障礙。

  梅開三度:以棋為媒牽手進“城”

  據老聶講,自己是去貴陽下棋時和蘭莉婭結識的。小蘭會下棋,對老聶很早以前就很崇拜,在貴陽當地一位頭麵人物出麵做他們的月老時,兩人很快就相互熟稔,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了解,兩人牽手走進“圍城”。

  說到兩人的感情程度,很少關心女人的老聶現在處處為小蘭著想。據說2008年10月的一個晚上,老聶的一位朋友正在一家俱樂部下棋,突然接到老聶從街上打來的“求助”電話,老聶洪亮的聲音幾乎滿屋子裏的人都聽得到。聽完老聶的電話,大家都忍不住樂了。原來,老聶是問北京哪個地方能看電影。由此可見老聶對這位夫人的疼愛。

750) this.width=750' alt="" hspace=0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ty/ty-qtfa/news/2009/07-24/U26P4T8D1789121F107DT2009072409402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

聶老的三段婚姻

  年輕的聶夫人既漂亮又能幹。今年春節後不久,老聶請圍棋界一大幫朋友到家裏吃飯,一個上午,小蘭和她的媽媽就將一大桌子菜全部準備就緒,老聶也樂哈哈地當下手幫忙。吃完這頓可口的飯菜,有人不禁大為感歎:“老聶這次可真的有福了!”

  二次婚姻:生活磨礪玫瑰退色 

  聶衛平在自傳《圍棋人生》中這樣描述與第二任妻子王靜從相識相愛到兩人相背的過程:

  “1990年春節前夕,湖南電視台想請北京的一些知名人士去參加他們的春節晚會,並告訴我,總政的女演員王靜與我同行。走進機場大廳,有人過來對我說王靜在那邊,我從遠處看見那邊有一個女的,穿得很時髦,我心想王靜算什麽,憑什麽要我去見她?因此我說她願意見我叫她來,我不可能去。後來聽王靜說,人家也對她說,聶衛平到了,是不是去見一下。她也覺得他算什麽,為什麽要拜見他?

  吃飯時,主辦單位又把她安排在我旁邊。我仗著自己酒量很好,就想借這個機會把她灌醉,讓她出點洋相。居然沒把她灌倒,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於是我對她說晚上有空還可以再接著喝,她居然也答應了。就這樣我們算是認識了。回到北京後,她給我打電話,約我去卡拉OK。

  從那以後,王靜經常到體委來找我,也不怕別人議論。而我去她那兒總是躲躲藏藏。後來人們議論得多了,可能是逆反心理,我們兩人反而不在乎了。接著,我和孔祥明離婚馬上就和王靜結了婚,因為時間已經刻不容緩。沒過多久,王靜就給我生了一個兒子。我就喜歡兒子,後來王剛給我們這個兒子起名叫聶雲青。

  我和王靜在事業上相互幫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她要演出,我要比賽,匆匆忙忙,真正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時間太少了。在生活上,我是依賴型的,王靜也不是生活型的。因此,即使是生活上互相照顧也不太多。漸漸地我倆在家務和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開始了爭執,爭執過後便是長久的沉默。我們都意識到了愛情悄悄遠去,最終我們分手了。”

  兩小無猜:不盡如意突出圍城

  聶衛平對於第一段婚姻的破裂是這樣述說的: 

  “我和孔祥明在1965年就認識了,那時我倆一起參加在成都舉行的全國少兒圍棋比賽,那年她10歲,我13歲。1973年國家體委組建圍棋集訓隊,我和她都應召入隊,我們開始朝夕相處。

  1979年國家圍棋隊到日本訪問比賽,我和孔祥明都去了。在一次日本棋手的聚會中,一個日本棋手開玩笑說,陳加銳對孔祥明有意思。陳加銳原是我國的七段棋手。這時我們的一名棋手馬上反駁說,你瞎說,孔祥明早就跟聶衛平了。我半開玩笑地問,這是真的嗎?我這是試探,把球踢給了小孔。小孔在眾人的目光下忸忸怩怩地說,可能是真的吧。她回答得很微妙,但我馬上就明白了。回到北京,我們很快就結了婚。在事業上我與孔祥明有共同語言,在家庭生活中她很能幹。在我成功的後麵,有小孔很大的功勞。1981年,我們的兒子降生。

  我和孔祥明最後的決裂是因為我認識了王靜,後來王靜懷孕,又不肯把孩子打掉,我迫於無奈,隻好向小孔提出離婚。離婚之後反思我們的關係,我認為有一步最大的“漏算”,就是兩人的個性,或者說是興趣愛好。

  在我離婚這件事上,幾乎遭到了親友的一致反對。我媽媽大罵我:‘你怎麽能這樣!’伍紹祖、李富榮也找我談話、做工作。薑昆最絕,一見麵就說:‘原來你也是人啊!我們都以為你不是人是怪呢!’話雖幽默卻不乏挖苦之意。我自己也不願意離,可當時確實沒辦法。” (李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