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人最歧視中國人?決定中國人思維的“十大歧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決定中國人思維的“十大歧視”

文/胡榮榮

本公司招聘秘書一名,要求:

性別:女

年齡:十八歲到二十五歲

身高:1米60到1米70之間

戶口:本地戶口

其它:相貌端正

類似這樣的招工廣告,作為一個中國人(除了少數偏遠地區之外),大概都看見過。你能從中看出什麽問題嗎?告訴你吧,類似這樣的招聘廣告,其實是一條充滿了多種歧視的招聘廣告。在一個自稱是現代文明的國家,到處都是這樣的廣告,無疑是對文明二字的最佳諷刺。這裏的五個招聘要求,看上去都十分正常,其實所有的條款,無一不充滿著歧視的目光。隻不過因為我們見得多了,見怪就不怪了。

第一條的性別要求,是源於性別歧視。

第二條的年齡要求,是源於年齡歧視。

第三條是身高歧視,第四條是戶口歧視,第五條是相貌歧視。

地位歧視、財富歧視、戶口歧視、職業歧視、城鄉歧視、性別歧視、身高歧視、身體歧視、年齡歧視、衣著歧視——這十大歧視,決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戶口歧視

戶口歧視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傳統歧視。固定的戶籍製度所造成的地區差別,決定了戶口歧視的思維方式。北京人上海人之所以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就在於戶口製度給他們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優越性。而對這種戶口製度的肯定,就以戶口歧視的思維方式來體現。

城鄉歧視

城鄉歧視是戶口歧視的分化,但不完全等同於戶口歧視。戶口歧視的表現形式是:大城市歧視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歧視農村戶口,但城鄉歧視的表現方式卻是互相歧視。上海人北京人可以歧視鄉下人,鄉下人也一樣可以歧視上海人北京人。看上去,互相歧視給雙方帶了平等化,但其實這是“歧視的平等”,而不是人格的平等。同樣,城鄉歧視也可以通過上海人歧視台灣人來表現,比如稱呼台灣人為“台把子”之類。上海人之所以覺得台灣人是“台把子”,就是因為城鄉歧視的思維決定了其語言方式。

地位歧視

地位歧視是比戶口歧視和城鄉歧視更進一層次的歧視。決定地位歧視的思維方式來源於官本位的社會製度。在官大於一切的社會等級製度下,官的地位決定了思維方式的正確與否,因此,地位歧視就是對官本位文化的反向肯定。官員出行,就可以用警車開道。對官本位的極端崇拜,就是對普通老百姓的最典型的地位歧視。

財富歧視

財富歧視是另類的地位歧視。財富歧視的思維方式被擴大了之後,就是拜金主義或者說是惟利是圖。因為缺少財富可能成為被歧視的對象,為了避免被歧視的尷尬,對金錢的追求就成為了人生目標。當地位歧視和財富歧視被合二為一之後,就是身份歧視。“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身份歧視的曆史陣痛,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歧視思維,經過不斷的升級翻版之後,在中國人的思維中不斷改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改良的結果不是消除了歧視,而是更加擴大了被歧視的領域。比如同樣的一條道路,小橋車可以通行自由,但騎自行車卻要接受諸多限製。去某個看上去高檔的小區,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去的話,就可能被擋道,但開了小車子去的話就可以通行無阻了。這都是身份歧視的結果。說起來令人感歎,身份歧視的曆史源頭竟然就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誰都知道,在中國,改換身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參加高考,利用讀書來改變自己的身份。所以,中國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順利通過高考。因為隻有高考的途徑,才是改變身份避免身份歧視的最佳方程式。

衣著歧視

衣著歧視是財富歧視思維的進一步表達方式。但也不完全等同於財富歧視。我的一個外國朋友,是一家外國公司在滬的總經理,休息天穿了名牌休閑服裝名牌旅遊鞋去上海的金茂大廈的高層咖啡廳喝咖啡,被咖啡館門口的保安趕了出來,理由是“衣冠不整”。在咖啡館保安的眼裏,似乎西裝革履才算得上是衣冠整齊。在中國的許多公共場所,都貼著這樣的告示:“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場。”這種歧視就是典型的“衣著歧視”。怎樣才算是“衣冠整齊”呢?“衣冠整齊”的評定由誰說了算呢?

身高歧視

許多工作其實和身高並沒有必然聯係,比如飯店服務員、一般的工廠的工人,甚至秘書之類的工作,都和身高沒有什麽搭界,之所以一定要規定身高“1米60到1米 70之間”的數字條件,就是典型的身高歧視。在國外,即便是美國的NBA這樣的絕對可以說是高個子的職業的體育運動,也沒有這麽硬性的身高標準。

身體歧視

身體歧視也是一個老問題。身高歧視和身體歧視,一字之差,意思卻相差不少。以前把殘疾人叫做殘廢人,就是典型的身體歧視。現在雖然大家口頭上把“殘廢人”的說法改成了“殘疾人”,但不等同於大家已經沒有了身體歧視。其實說穿了,“殘疾人”的這一個“殘”字,還是有歧視因素在裏麵的。身體歧視的極端化了之後,就是艾滋病歧視等等疾病歧視。

性別歧視

認為秘書或者服務員隻能招收女性的招聘廣告,其實就是典型的“性別歧視”。在一個現代的文明國家,這樣一條招工廣告,就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大問題。在現代文明國家,空中服務員(俗稱空姐)也可以是男性,護士也不一定是小姐,因為男性也同樣可以成為護士。至於秘書之類的工作,更沒有理由非女性而不招。在招工廣告中硬性規定“女”或者“男”的說法,就是典型的性別歧視。

年齡歧視

許多人在找工作應聘時肯定麵臨過“本單位隻招收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員工”,或者是“年齡限製在三十五歲以下”、“四十五歲以下”之類的條件。這些年齡條件的限製,其實都是現代文明所鄙夷的年齡歧視。就算我們現在不可能在全社會取消年齡歧視,至少國營單位應該首先廢除“年齡歧視”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國家奇怪的就是,媒體每天都在呼籲老百姓做人要文明,但其實許多權力機構每天就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散發著不文明的思維方式。而對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媒體卻一直視而不見。

職業歧視

職業歧視在解放初期曾經得到過一定的改善,但隨著改革開放,職業歧視又死灰複燃了。我並不是想說職業歧視是改革開放的副產品,因為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先進國家,並沒有明顯的職業歧視。當然職業歧視未必是單獨的一種歧視方式,可能就是地位歧視、財富歧視、戶口歧視、城鄉歧視的伸沿。

中國人麵臨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因為有了歧視;也不是因為某一部分人對另外的一部分人的歧視。而是廣大的受歧視者們,換了一個場合,自己就立刻變成了一個歧視別人的歧視者。人人都是一個死不改悔的阿Q。魯迅筆下的阿Q的性格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一方麵他被高於自己的趙大爺和假洋鬼子所歧視,另一個方麵,他也同樣歧視比自己弱小的人,例如小D、吳媽和小尼姑等等。當每一個中國人在對自己所遭受的歧視憤憤不平的同時,也洋洋自得地在歧視著別人。這種互相歧視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更加自私,也造成了人際關係的淡漠。

當上述這些歧視綜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社會不安定的因數。中國的曆史二千年來之所以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就在於這十大歧視製約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