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人拿海爾說事:提醒日本企業家有強鄰

(2004-11-07 22:28:53) 下一個
有個事情,挺耐人尋味———   “賀歲片”,我們都不陌生。歲末年初,不少人總要走進影院,傻嗬嗬地笑上一回。   東鄰日本也有“賀歲片”。今年的“賀歲片”是一部從中國引進的、描寫中國家電企業海爾集團創業史的《首席執行官》,12月份先在東京和大阪、明年1月在全日本上映。   10月中旬,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和著名導演吳天明,應邀赴日參加該片的首映活動。本報記者隨同前往,想探探日本人的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   五六十年代,我們也有您這樣的企業家   東京的日本記者俱樂部,是官方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地方。10月12日上午,《首席執行官》麵向時政和經濟類記者的新聞發布會,在這裏舉行,百餘位日本及世界各大媒體駐日記者出席了會議。西裝革履中,不乏鶴發雞皮的老者。中國的非官方人士在此亮相,據說這是第一次。   發布會前,日本記者俱樂部石川次長與張瑞敏和吳天明會麵。石川先生說:“今天出席會議的記者,有三分之一已經看過電影了。一會兒他們可能會問:電影裏的淩敏,和現實中的張瑞敏,有多大距離?”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沒等張瑞敏開口,吳天明搶先說道:“無論深度、高度還是廣度,這部電影所表現的都不及海爾和張瑞敏的1%!”   這句話,成為吳天明此次日本之行,跟媒體和觀眾見麵時的“保留內容”。   他說:“我是被海爾和張瑞敏的創業精神所感動,才拍這部電影的。我認為,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海爾和張瑞敏的這種創業精神。我深深地感到,張瑞敏就是中國當代的民族英雄!把張瑞敏叫做民族英雄,這個稱謂一點也不過分。”   記者了解到,這部電影原本是準備拍20集電視劇的,青島方麵請來吳天明執導。看了劇本,吳不大滿意,便提出親自到海爾去看看。———這是2000年春天的事了。這一去,吳天明便“陷”在海爾,達兩年之久。一波三折之後,最後由中影集團投資730萬元,拍成了一部電影。   “但電影怎麽寫,是個難題。”麵對百餘位日本記者,吳天明說:“一般來講,一部影視作品,得有好看的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比如三角戀愛,或者是鍋爐爆炸啦。可海爾沒有這些。最後,我們決定走紀實的路子,提出一個創作原則,就是這個影片的故事,不離開海爾。因為我們覺得海爾和張瑞敏的故事,本身就很感人。”   發布會上,張瑞敏對記者們說:“1984年海爾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讀過日本三洋電機創始人井植歲男寫的一本書,裏麵‘沒有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奮鬥精神’的話,特別是他把中國的一句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改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己’,對我產生很大影響。20年來,海爾和很多日本企業打過交道。海爾不僅是引進日本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更主要的是學習日本企業的創業精神。”   發布會上,記者們比影片本身更為關心的,是海爾進入日本市場以及與日本三洋公司合作的情況。張瑞敏透露說,海爾今年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預計為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   午餐時,吳天明對本報記者透露了影片中一段4分鍾的“不為人知”的情節:市委書記找淩敏談話,想調小有成績的他到市裏去當幹部。淩敏說,當官得有三“子”———筆杆子,嘴皮子,心眼子。“我怎麽能行?”書記說,你文章寫得不錯,也挺能說的,心眼兒也不少。“怎麽不行?”淩敏道:“中國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業家。”   記者當麵向張瑞敏求證這段情節的真實性,張一笑而過。   12日下午,是《首席執行官》與日本文化娛樂類記者的見麵會。文娛記者的休閑隨便,跟上午的政經記者,形成鮮明的對照。   見麵會後,張瑞敏接受日本《每日新聞》和美國《新聞周刊》駐日記者的聯合專訪。談到國際化問題時,記者問:“海爾現在進入世界市場,跟當年日本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環境很不一樣。那麽,海爾進入世界市場,是不是比當初日本企業更為困難?”   張瑞敏說:“海爾進入美國之前,研究過大量日本企業進入美國的案例。好像不能說日本企業進入難度小,海爾進入難度大。當初日本企業跟歐美企業比,也沒有什麽優勢。但日本企業很快就起來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推行了全麵質量管理。戴明在美國沒有受到重視,在日本受到了重視。中國企業現在跟日本企業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國企業能不能成功,關鍵要看能不能抓住信息化這個機遇。信息化對大家都是新的東西。誰能抓住這個機遇,創造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誰就能成功。如果還停留在質量、技術層麵上,就沒有什麽競爭優勢,也就很難取勝。”   專訪結束後,日本記者對中國同行說:“日本消費者對家電產品非常挑剔,而且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基本不感興趣。作為一家跨國企業,海爾萬一在日本市場沒有取得成功,也沒有關係,因為日本市場是很特別的;海爾在其他國家取勝就可以了。”   12日晚上,東京電視台著名的《世界商務》欄目,對張瑞敏做了15分鍾的直播專訪。當晚,東京電視台衛星頻道又做了重播。海爾人創業之初“砸冰箱”的曆史畫麵,和當天晚上張瑞敏在東京銀座仰望海爾廣告的情景,一起展現在日本觀眾麵前。   專訪開始前,東京電視台的一位負責人對張瑞敏說:“五六十年代,我們也有您這樣的企業家;現在已經沒有了。”   在北京讀過漢語的片山朋子小姐,為記者此行擔任翻譯。看到影片中德國專家到海爾驗廠時工人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她流淚了。她說這讓她想起了曾在三菱重工工作過的父親,在她小的時候經常加班的情景……   據引進該片的日本富士映像公司總經理仲偉江先生介紹,他們是在中影集團舉辦的一次“北京放映”活動中見到該片的。開始,看介紹以為是部紀錄片,看了影片後,甚為感動,決定作為“賀歲片”在日本推出。仲先生介紹說,日本國內以企業創業史為原型的同類影片,好像隻有兩三年前的一部描寫JVC公司開發“大1/2磁帶”的片子,叫做《太陽還會冉冉升起》……   “太陽”,是在九十年代“西沉”的……   “太陽”,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西沉”的……   1989年,曾任英國《經濟學家》雜誌駐日首席記者的比爾·埃莫特,出版了一本剖析日本經濟的暢銷書———《太陽也會西沉》,三個月內,在日本賣了30萬冊。   那是從戰後廢墟上崛起的日本經濟正如日中天的時候。與該書在日本暢銷的同時,在歐美國家,由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和日本國會議員石原慎太郎合著的《敢說“不”的日本》,正大行其道。   但事實,很快就驗證了這位《經濟學家》主編的先見之明。以1990年東京股市暴跌和由此引發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為起點,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年的衰退期。經濟增長率從七十年代的10%,到八十年代的4%,再到九十年代的1%;而且至今未能走出低穀。20世紀整個九十年代,被日本學界悲歎為“失去的十年”……   “500強”,也許不能說明一切問題;但“500強”肯定能說明不少問題。近年來,伴隨日本經濟的衰退,在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名單中,日本企業所占的席位越來越少。《財富》雜誌今年7月間發表的一份對“世界500強”十年變化的研究顯示,2003年的“世界500強”中,美國企業189家,比1994年增加了38家;日本企業82家,比1994年減少了67家;中國企業16家(含香港1家和台灣1家),比1994年增加了13家。日本,是“世界500強”名單中企業數量減少最多的國家。   電器和汽車,是“日本製造”的典型代表。由於內需不足,海外市場又遇到了質量不斷提高、價格更具優勢的“中國製造”的挑戰,2001年,日本九大電器公司,有六家(日立、鬆下、富士通、NEC、東芝、三菱電機———按虧損額大小排序)出現虧損,贏利的三家(索尼、夏普、三洋電機)淨利潤分別隻有153億、113億和17億日元。   為擺脫困境,近幾年,日本各大企業紛紛推出改革措施,但也是積重難返。已於1989年病逝的鬆下幸之助等日本老一輩創業者,成為人們普遍懷念的對象……   2002年春天,一位中國企業的總裁到日本考察。在鬆下電工,看到辦公室、會議室和走廊裏,到處張貼著一幅宣傳畫———   一艘就要撞上冰山的巨輪!   下麵寫著:“能挽救這條船的,惟有你。”   有人分析說,“日本製造”走入困境,主要是創新不足。因成功拯救日產汽車而聲名大震的法國人卡洛斯·戈恩說:“日本企業造就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工人,但沒有造就出全世界最優秀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海爾真正需要的,是“點亮日本消費者心中的燈”   12日傍晚,張瑞敏冒著小雨,到東京銀座看了設在和光百貨對麵、七寶大樓頂上的海爾燈箱廣告。暮色之中,醒目的“海爾藍”熠熠生輝。去年8月20日的廣告亮燈儀式上,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引來各方嘉賓的一片掌聲。她說,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銀座點亮一個廣告牌非常不容易,它需要企業的實力作為後盾;但海爾真正需要的,是“點亮日本消費者心中的燈”!   據了解,這塊位置原來的廣告主是富士膠卷。海爾拿過來後,一簽就是5年。出於商業方麵的原因,記者不便透露海爾的廣告費用幾何。可以作為參照的是相距二十來米、旁邊另一座大樓頂上一家日本電話公司的廣告,製作費不算,一年的發布費就兩億日元,據說是全世界最貴的廣告牌。   “曾幾何時,索尼等日本企業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推出自己的廣告牌時,曾讓美國人驚呼‘日本人來了’!”日經BP社報道說:“今天,中國企業的海爾開始以國際品牌的形象出現在日本,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帶給日本企業的刺激可想而知。”   然而,“走出去”的艱難“裏邊的人”恐怕很難體會得到。時振玉,200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海爾工作,今年3月由海爾研發推進本部派駐日本。他起草了協議,日本人說不行,要由日方起草。晚上吃過飯,有時還要灌點酒,臨別時日本人才把協議交給他。回到宿舍,熬到淩晨4點鍾,畫上一個表,逐條分析對海爾的不利所在。第二天早晨,27歲的他,又一個人獨自麵對五六個總年齡超過250歲的日本人,進行談判……   海爾,1995年以來,一直把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作為努力目標。那一年即1995年,海爾銷售額43億元,是同年“世界500強”最後一名的十三分之一。到去年即2003年,海爾全球營業額達到806億元,已是同年“世界500強”最後一名(日本川崎重工,營業額101.7億美元)的十三分之十二。今年前8個月,在原材料供應十分緊張的大環境下,海爾國內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55%,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額;海外市場更是翻番增長。2004年,海爾的全球營業額預計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沒有什麽意外的話,記者估計,明年7月,海爾將圓夢“世界500強”!   如果海爾能在2004年躋身“世界500強”的話,其意義可非上汽集團2003年進入“世界500強”可比。因為上汽靠的是把國外品牌的汽車拿到中國來賣,海爾則是把中國品牌的家電,賣到全世界去。過個四五十年,比如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中國家電在世界上可能會有自己的“鬆下”,但中國汽車會有自己的“豐田”嗎?   如果再退回去,海爾就沒臉進中國大使館了   10月13日下午,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舉行《首席執行官》電影招待會,來賓都是日本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名流。150個位子的會場,臨時加到了180個。   電影放映前,中國新駐日本大使王毅先生,在大使館接見了張瑞敏和吳天明一行。去年8月海爾廣告點亮銀座時,中國駐日公使參讚呂淑雲女士出席亮燈儀式,曾讓日本三洋公司的一位副社長十分感慨,說日本企業進軍海外,就“得不到海爾這樣的加油”。   向王毅大使簡要匯報過海爾進入日本市場的情況後,張瑞敏說:“日本是個非常難進的市場,因為日本是個家電王國,消費者非常挑剔。昨天,一位日本記者還說,海爾在日本市場即使做不成功的話,也沒有關係,也不丟人,因為很多世界名牌在日本都失敗了。但海爾既然進來,就不能再退出去了!再退回去,就沒臉進中國大使館的門兒了。”   王毅問張瑞敏是第幾次到日本,張說“很多次了”。張瑞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引進技術,後來是購買零部件,現在是開拓市場。以前到日本來,人家對你很客氣,因為你買他的東西嘛。現在不太客氣了,因為你要占人家的市場了。”   王毅大使說,有實力的中國企業應該像海爾這樣,到海外去樹立自己的形象;海爾到日本來,也是符合日本消費者的利益的。   其實,“不太客氣”的隻是日本同行業的競爭者。東京的帝國飯店,就為張瑞敏的到來,專門在VIP通道插上了中國國旗,十幾個管理人員站在門口,列隊迎送。這是一個自強也尊敬強者的國度。遙想當年,張瑞敏初到日本,隻能見到日本企業科長一級的幹部;想參觀一下工廠,人家也不讓,隻好裝做分供方,混進日本企業的工廠裏看看。一米八三的大個,晚上睡覺,腳都伸到床外……   掌聲響起,電影結束了。張瑞敏和吳天明站在使館大堂,跟大家握別、留影,持續半個多小時,發光了攜帶的所有名片。一位日本老太太擠上前來,跟張瑞敏說:“很感動!中國企業,加油吧!”   電影放映時,日本富士電視台來了17個人的強大陣容,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內采訪張瑞敏。專訪開始前,主持人看見別在張瑞敏衣領上的海爾徽章,問這“兩個小孩”是什麽意思。張瑞敏向她簡要介紹了海爾創業伊始與德國企業的合作經曆,然後把徽章摘下來,說:“送給你。”主持人十分高興,說將來要戴著這“兩個小孩”到青島去找張瑞敏。   經濟衰退,但不能說日本企業沒有競爭力了   在東京的兩天裏,張瑞敏的時間幾乎全部被日本記者占用了。10月13日上午,接受了《鑽石周刊》、《日本經濟新聞》和《朝日新聞》的三撥兒專訪後,日本時事通訊社的記者,又堅持約了10分鍾的采訪。因為聯絡方麵出了點問題,這位記者就一直等在帝國飯店的大堂裏,直到下午1點半張瑞敏出來,在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汽車上,采訪了張瑞敏。   張瑞敏說:“海爾看好日本市場,主要是看好日本消費者的挑剔。海爾有句話:消費者的抱怨,是送給企業的最好禮物。日本消費者最挑剔,抱怨也就最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收到更多的禮物。如果海爾在日本市場站住了腳,從質量上講,全世界到哪兒去就都沒有問題了。一些韓國品牌在日本經營慘淡,但決不退出,可能也是出於這方麵的考慮。”   在回答記者“日本企業如何恢複競爭能力”的提問時,張瑞敏說:“我不認為日本企業沒有競爭力了。隻是他們的某些做法,到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比如用工製度。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日本企業的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在技術方麵,日本企業仍然具有中國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日本企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速度不夠快,使其技術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張瑞敏“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的管理實踐中,多處可見日本企業的影子。比如“日清管理”,比如“造物先造人”等。“海爾學習日本企業,隻有一條沒學,就是‘年功序列’。”喜歡讀書的張瑞敏對本報記者說:“當年,日本遣唐使到中國去,什麽都學了,隻有兩條沒學:一是科舉製度,二是宦官製度。”   張氏好學而又善思。那天早餐時,大家閑扯。剛剛在烏克蘭拍完《牛虻》的吳天明,感慨在烏克蘭即使到自由市場上買東西,也不騙人,也不用砍價。張瑞敏說這是因為還沒有進入市場經濟的緣故。“沒進入的,不騙人;真正成熟的,也不騙人;隻有轉型中的,才可能騙人。”   13日晚上,兩天的首映活動結束後,張瑞敏從東京趕往大阪,去拜會海爾的日本合作夥伴———三洋電機的井植敏會長。井植敏的父親,就是本文前麵提到的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井植歲男的姐姐井植梅野,是鬆下電器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的夫人。“鬆下王國”的事業,最初就是從這三個人起步的。   因為12日晚上東京電視台的直播節目反響很大,昨天剛剛采訪了張瑞敏的日本記者,一定要做後續報道,說“就10分鍾,然後自己消失”。當晚,他果然拿著一個小DV,也上了“新幹線”……   國內頗有影響的《中國企業家》雜誌,2003年9月發表過一項中日兩國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鬆下幸之助和張瑞敏,分別成為中日兩國企業家心目中最具知名度的企業家。在回答“未來5至10年,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將在哪個行業進行激烈競爭”的問題時,兩國企業家同時把目光鎖定在“家電”上麵。   15日上午,本報記者在大阪跟張瑞敏到日本著名的電器連鎖超市BIC考察市場。兩個小時,從一樓轉到七樓。張瑞敏手裏拿著個小本子,不時地記點什麽。   看到海爾新型的“雙動力”洗衣機跟其他品牌的產品放在一起,張瑞敏惋惜道:“這麽好的東西,有點淹了。”記者注意到,這款容量6公斤的“雙動力”洗衣機,標價44940日元。海爾的另一款5公斤波輪洗衣機,標價19800日元,低於日本品牌,與韓國品牌持平。2.3公斤的“小小神童”,標價20435日元。5公斤帶烘幹的滾筒洗衣機,標價62790日元,高於韓國產品的57500日元。   海爾做海外市場,戰略上講究“先難後易”,戰術上卻是“先易後難”。在產品策略上,實行的是“縫隙戰略”。可在家電王國的日本,記者真的看不出這裏還有多大的“縫隙”。   海爾日本公司的田中先生說,日本是高度飽和的市場,(從連鎖店)出去一個才能進來一個,進來一個就意味著得出去一個。   看過BIC,就要回國了。中午用餐時,張瑞敏問:“感覺怎麽樣?”   我說:“我現在比較理解日本記者‘也不丟人’的話了!”   桌上聽得懂中國話的,一下都笑了。   張瑞敏說:“將來如果海爾在日本市場失敗了,可能除了你為我們做點辯解外,其他的就是一片聲討了……”   海爾和張瑞敏,正是這種“中國精神”的典範   在日期間,記者注意到,10月14日,日本各大報章同時刊發了一條消息:《日本恢複競爭力十傑》。報道說,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日本的排名由去年的第11位躍升到第9位。   中國在此排行榜上,列第46位。   諺雲: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以占世界六十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全球GDP的八分之一。中國,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全球GDP的二十五分之一。換句話說,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30倍。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跟韓國企業經曆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不同,日本的經濟衰退,多少有點“溫水煮蛤蟆”的味道。近年來,盡管日本人從來不願意公開表示向美國學習,但實際上,日本企業正在按照美國企業的價值觀悄悄變革。比如,“為股東創造價值”這種典型的美國式語言,開始掛在包括索尼的出井伸之這樣日本一流企業家的口上。   技術創新上,美國無疑是日本企業學習的榜樣;但對日本企業來說,眼下比技術更為重要或者說更為缺乏的,是創業的激情和創新的精神!正是靠著這麽一股精氣神兒,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上站立起來,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經曆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失去的十年”後,他們十分懷念並希望重新找回這種創業的激情和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欣欣向榮的中國經濟背後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在老一輩日本人眼裏,一定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吧……   ———而海爾和張瑞敏,正是這種“中國精神”的典範!   試想,中國的“無形”與美國的“有形”一旦結合,勢必產生巨大的能量,或可催生出一個新的、充滿生機以及欲望的日本?   日本人拿海爾說事,期望通過這種“精神返銷”重新喚起國人的創業激情;   我拿“日本人拿海爾說事”再來說事,提醒同胞們時刻記著:家有強鄰!   ———也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