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製度之愚,或製度之必然:從“蠢爆了”的美日協定談起
“蠢爆了。”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對川普與日本最新貿易協定的評價。
在他眼中,這項協定以15%的統一關稅交換了對方有限讓步,不但喪失了談判籌碼,還可能誘發歐盟、墨西哥、韓國等要求同等待遇,造成美國製度性談判結構的整體滑坡。
但克魯曼的批評,雖然尖銳,卻恰恰反映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當理論模型遇上製度現實,當最優解撞上多方博弈的政治成本,政府是否真的有能力“不蠢”?
一、經濟學家的最優路徑,政府永遠抵達不了
經濟學家追求的是結構對稱、成本最小、邊際激勵清晰的最優解。
他們的談判模型內嵌於完美競爭、對等交換與長期理性預期。
但政府麵對的,從不是一個幹淨的模型空間。
他們要麵對的是:
過去的盟約與未兌現的承諾;
當前的財政赤字與通脹壓力;
未來大選的時間窗口與聯盟穩定的政治風險。
因此,政府所能采取的,往往是製度次優中的動態均衡——即便它看起來笨拙、模糊、甚至“愚蠢”,卻是現實條件下唯一可以成交的選項。
二、15%的“聰明妥協”還是製度自廢武功?
川普與日本達成的關稅協定,主打一個數字:15%。
它不高,不低,不針對,也不區分。對日係汽車、電子零部件、機械設備等出口品類一律適用,對美方並無明確產業對價。
克魯曼認為這是製度級的讓步:放棄了關稅分層、激勵調節與政策主導權;
但財政部長貝森特卻稱此為“談判藝術的新創新”,強調節奏控製、風險封頂與全球規則帶動效應。
在學理上,這確實是“蠢”的:它不符合最小損失原則,也削弱了製度層級感。
但在製度現實中,它卻是一個可以複製、可以安撫、可以過關的“行動性均衡”。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說:經濟學家設計了跑滿100分的跳高架,政府卻隻能推著拉傷的國家機器,跳過60分的壕溝。
三、製度的博弈不是解題,而是博弈邊界的識別
美日協定之所以引發爭議,關鍵不在於這一個協定是否得分,而在於它設定了一個未來談判的預期錨點。
若歐盟、韓國、台灣、新加坡等要求複製同樣待遇,美國的談判區間將從結構型變為折價型;
若15%成為全球對美談判“製度天花板”,則美國製度影響力將由議價權轉為“攤牌權”;
若其他國家從中識別出美國隻求節奏、不守規則的底層邏輯,未來更難重建製度高地。
所以克魯曼不是僅在批評一個數字,而是在警告:這種“看起來可接受”的妥協,會讓製度本身失去層次感與牽引力。
而這,恰恰是次優均衡最大的製度風險——在每次“不得不”的讓步中,最終丟失了“必須有”的架構底線。
四、川普蠢了嗎?他隻是知道哪裏不能輸
一個製度不是靠完美設計站立,而是靠不被錯誤拉垮存續。
川普的協定,表麵愚蠢,但背後邏輯極其清晰:
以15%統一稅率設定談判上限,讓貿易不再反複跳漲;
將對日讓步“製度化”,提前釋放政治壓力,騰出空間對歐、對中談判;
避免2026大選前陷入產業施壓、盟友不穩的“製度連鎖反應”。
從這個角度說,他並不蠢,他隻是放棄了結構美學,選擇了政治力場下最可控的製度低軌道運行。
這不是經濟學家的勝利,但可能是製度政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