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長島客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恢複高考後進入大學,80年代赴美留學,00年代“海歸”回國,退休後定居紐約長島
正文

“全球化教堂“參觀記

(2025-07-07 08:52:48) 下一個

上周到芝加哥附近自駕遊,經朋友介紹,到北郊的的“巴哈伊靈曦堂‘ 參觀。 教堂坐落在一望無際的密西根湖邊, 周圍還有美麗的花園和湖泊,花園中的植物種類繁多,景色優美,是放鬆心情和享受大自然的理想場所。 教堂裏還設有展覽館,展示了巴哈伊教的曆史和文化。回到賓館後我查了有關資料,意識到這可是個世界上第一個,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全球化宗教“,而我參觀過的就是”全球化教堂“了。這個名稱可不是前人總結的,而是本人的”自主知識產權“。

首先是它的教義“全球化“, “巴哈伊信仰(The Baha‘i Faith)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宗教,由巴孛(Bab,意為「門」)先生於1844年在波斯(現在的伊朗)起源,而後又由伊朗人巴哈歐拉所傳承,後者於1863年宣稱自己是神的最新啟示者,是神派遣的”先知,由此創立了巴哈伊教。巴哈拉教宣稱所有宗教來源於同一個神, 並被信徒稱為“巴哈歐拉”,意思是“上帝的榮耀”。他的宣示招致了波斯和奧斯曼帝國的迫害和監禁,並被囚禁於巴勒斯坦(今以色列)長達24年,最終在那裏去世。這兩位先知的陵寢都在今日的以色列。  相對於其他宗教,巴哈伊教最年輕,迄今隻有150年曆史,目前在全球擁有八百至一千萬信徒。

 

該教主張“一神多教“,它要建立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或說匯集所有宗教的宗教。 他們宣稱上帝先後派遣了九位”先知“來到人間,並創立了不同的宗教: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或祖先;摩西創立了猶太教、釋迦摩尼創立了佛教,瑣羅亞斯德創立了拜火教,基督創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巴孛和巴哈歐拉則共同創立了巴哈伊教。(上帝向一個教連續派遣了兩位先知,可見對此宗教的重視 – 筆者)

 

巴哈伊教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也不定期做禮拜,它隻是一種信仰,所以又自稱“巴哈伊信仰”。該教的儀式也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信徒們隻是聚集在一起朗誦巴哈歐拉的著作。在當今全球化的年代,巴哈伊教可說是開宗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之先河。它的核心教旨有三條: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它認為世界各大宗教雖然對神的稱謂不同,如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靈本身是統一的。認為世界九大宗教同宗同源,應融為一體。除規定的教義外, 它還反對任何戰爭,主張消除各種偏見、兩性間完全平等、消除貧窮極端、普及教育、科學與宗教之和諧、政教分離、服從當地政府、天下一家、人類團結等實現世界大同的各項宗旨。巴哈歐拉的根本教義是“團結“:上帝隻有一個,人類無分種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對人類授意的不同階段。巴哈歐拉認為,現代人類已經集體進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經典中所預言過的,將所有民族團結於一個和平統一的全球社會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些教義當然有點全球化的意思,甚至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相一致。

其次是它的教堂布局“全球化“: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隻在每個大洲各建一座教堂,或稱靈曦堂。目前全世界共有八座巴哈伊教神廟,分別位於北美的芝加哥,澳洲的悉尼,非洲的烏幹達坎帕拉,歐州的德國法蘭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馬,亞洲的印度新德裏,大洋洲的西薩摩亞,和南美洲的智利聖地亞哥。 我所參觀的這座教堂就是美國巴哈伊教的總部所在地。,所有的巴哈伊靈曦堂都對各種宗教的信徒開放,沒有布道、儀式或牧師,世界各地的殿堂中不賣紀念品,不接受外人饋贈,其經費隻來源於教徒的捐贈。

 

三是教義符號的“全球化“,由於其創始人來自伊朗,所有的教堂建築都帶有伊斯蘭建築風格,讓人聯想起印度的泰姬陵。教堂高三層,摟空的拱頂劃分為九頁花瓣,下接九扇大窗。 在第二層又配以九個柱頭;底層是九個大門,大門之間的石質角柱雕刻著美麗的花紋圖案。每座大門外是九個扇型展開的花壇。每個花壇靠近大門處,又有九個噴泉。所有的建築元素都以“九”為單元,在美麗肅穆莊重典雅之餘,透露出一點神秘信息。所有的巴哈伊教堂都采用九邊形的設計,象征著巴哈伊教的信仰核心——九大宗旨。 在教堂外的廊柱上,最上麵刻了巴哈伊教的正式符號九角星,其下依次是伊斯蘭教的五角星,基督教的十字架,猶太教的六角星,和佛教印度教的符號。所有這些宗教都被刻在一根廊柱上,統一於巴哈伊教的符號下麵,可見其全球化的宗旨。

 

教堂大廳內無神像,無佛雕,無香火,無神父,無祈禱聲,一片安寧。九扇落地大窗上有一個九角星,左右配以雅致的花紋圖案,正前方是安放在講壇上的大花籃。一排排的坐椅整潔排放。遊客們有些靜靜端坐,有些默默祈禱,還有人打坐沉思。最令人驚歎不已的是大廳穹頂燦若星空,雕刻精美繁複,但讓人感覺到和諧聖潔。 整個教堂通體和諧對稱、大氣磅礴,是難得的建築範例,令像我們這些遊客都對此地肅穆莊嚴的氛圍產生景仰。

 

最後是其管理製度的全球化,巴哈伊教沒有任何神職人員或宗教領袖,它是依據一套行政架構來運作。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是巴哈伊教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該教的兩位創始人先後去世後,其後人負責傳承了七十餘年。此後巴哈伊教的領導層由家族繼承轉化為由選舉和任命產生。1963年經選舉產生了首屆“世界正義院“; 由該教在世界各地的社團層層選舉產生, 最終選出世界正義院的九名成員。世界正義院永久駐地在以色列的卡爾邁勒山上,比鄰巴布和巴哈歐拉這兩位先知的安息地。

引起我興趣的是該教也有來自中國的信仰者。 如清華學校第5任校長曹雲祥(1881-1937)就是一名巴哈伊信徒, 他於1900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07年考取清政府官費留美,曾求學於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1914年獲得哈佛大學商業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外交界,曾任中國駐英國代總領事、駐丹麥代公使、外交部參事等職,1922年起擔任清華學校校長。除了教育領域的建樹,曹先生還將巴哈伊教翻譯為“大同教”,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演講並撰寫大量文章,介紹和讚揚巴哈伊信仰及其教義。

 

筆者無意深究巴哈伊教的教義,也無意追隨這些“先知”的腳印。筆者認為對任何宗教,首先要“信”,其次才能“仰”, 無信不成仰。但筆者絕對尊重這一“全球化宗教”的理想和行動,無論其他宗教對其的看法。

 

附:其他七座教堂的照片 (源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