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教主張“一神多教“,它要建立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或說匯集所有宗教的宗教。 他們宣稱上帝先後派遣了九位”先知“來到人間,並創立了不同的宗教: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或祖先;摩西創立了猶太教、釋迦摩尼創立了佛教,瑣羅亞斯德創立了拜火教,基督創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巴孛和巴哈歐拉則共同創立了巴哈伊教。(上帝向一個教連續派遣了兩位先知,可見對此宗教的重視 – 筆者)
巴哈伊教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也不定期做禮拜,它隻是一種信仰,所以又自稱“巴哈伊信仰”。該教的儀式也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信徒們隻是聚集在一起朗誦巴哈歐拉的著作。在當今全球化的年代,巴哈伊教可說是開宗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之先河。它的核心教旨有三條: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它認為世界各大宗教雖然對神的稱謂不同,如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靈本身是統一的。認為世界九大宗教同宗同源,應融為一體。除規定的教義外, 它還反對任何戰爭,主張消除各種偏見、兩性間完全平等、消除貧窮極端、普及教育、科學與宗教之和諧、政教分離、服從當地政府、天下一家、人類團結等實現世界大同的各項宗旨。巴哈歐拉的根本教義是“團結“:上帝隻有一個,人類無分種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對人類授意的不同階段。巴哈歐拉認為,現代人類已經集體進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經典中所預言過的,將所有民族團結於一個和平統一的全球社會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些教義當然有點全球化的意思,甚至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相一致。
其次是它的教堂布局“全球化“: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隻在每個大洲各建一座教堂,或稱靈曦堂。目前全世界共有八座巴哈伊教神廟,分別位於北美的芝加哥,澳洲的悉尼,非洲的烏幹達坎帕拉,歐州的德國法蘭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馬,亞洲的印度新德裏,大洋洲的西薩摩亞,和南美洲的智利聖地亞哥。 我所參觀的這座教堂就是美國巴哈伊教的總部所在地。,所有的巴哈伊靈曦堂都對各種宗教的信徒開放,沒有布道、儀式或牧師,世界各地的殿堂中不賣紀念品,不接受外人饋贈,其經費隻來源於教徒的捐贈。
教堂大廳內無神像,無佛雕,無香火,無神父,無祈禱聲,一片安寧。九扇落地大窗上有一個九角星,左右配以雅致的花紋圖案,正前方是安放在講壇上的大花籃。一排排的坐椅整潔排放。遊客們有些靜靜端坐,有些默默祈禱,還有人打坐沉思。最令人驚歎不已的是大廳穹頂燦若星空,雕刻精美繁複,但讓人感覺到和諧聖潔。 整個教堂通體和諧對稱、大氣磅礴,是難得的建築範例,令像我們這些遊客都對此地肅穆莊嚴的氛圍產生景仰。
最後是其管理製度的全球化,巴哈伊教沒有任何神職人員或宗教領袖,它是依據一套行政架構來運作。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是巴哈伊教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該教的兩位創始人先後去世後,其後人負責傳承了七十餘年。此後巴哈伊教的領導層由家族繼承轉化為由選舉和任命產生。1963年經選舉產生了首屆“世界正義院“; 由該教在世界各地的社團層層選舉產生, 最終選出世界正義院的九名成員。世界正義院永久駐地在以色列的卡爾邁勒山上,比鄰巴布和巴哈歐拉這兩位先知的安息地。
筆者無意深究巴哈伊教的教義,也無意追隨這些“先知”的腳印。筆者認為對任何宗教,首先要“信”,其次才能“仰”, 無信不成仰。但筆者絕對尊重這一“全球化宗教”的理想和行動,無論其他宗教對其的看法。
附:其他七座教堂的照片 (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