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個博物館迷,至少參觀過世界上二十餘個綜合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裏無一例外都有埃及文物館,其展品包括古埃及的木乃伊,雕像,草紙和各種工藝品等。 但有兩樣埃及文物,神廟和方尖碑,卻是絕大多數博物館無法收藏的,前者太大,後者太高,但有一個地方除外,那就是紐約。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裏最大的文物就是這座來自埃及的丹鐸神廟(Temple of Dendur)。 它是由此時期的羅馬統治者奧古斯特皇帝在公元前23年建造,位於尼羅河上遊阿斯旺以南90公裏處的砂岩平台上。
丹鐸神廟在埃及矗立了一千九百多年, 期間曾遭遇日曬雨淋、沙塵暴、洪水、遊人塗鴉、建築物石塊被村民偷走等破壞,甚至還一度被用作基督教堂。 上世紀六十年代,埃及計劃修建阿斯旺水壩,庫區增高的水位將淹滅這座神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發起了拯救該水庫地區古跡的國際運動。約五十餘個國家響應號召,為此提供了設備、專業知識和資金,其中包括美國提供的1600萬美元的財政資助。 為了感謝美國政府的援助,埃及政府於1965年將該神廟贈送給美國。 肯尼迪總統的遺孀賈奎琳. 肯尼迪代表美國接受了這份禮物。這座總共640噸重的埃及神廟於是被拆開後裝入661個板條箱,於1968年八月運到紐約。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這件禮物(整體搬遷至國外的埃及神廟可謂絕無僅有),為此還設立了文物委員會來決定該神廟的安置點。 伊利諾伊州的開羅市、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鳳凰城、華府、波士頓等城市紛紛提出了安置方案;原本曾計劃在華盛頓或波士頓的露天組建該神廟,但考慮到長期的風吹雨淋對神廟的侵蝕,這些方案被一一否決。此時位於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提出,將該神廟安置在室內,並調節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來保護該神廟,這一方案得到了文物委員會的青睞,時任的約翰遜總統於1967年4月最終決定將神廟轉交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為了容納神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其旗艦建築中建造了一個翼樓。經過長達十年的細心施工和組建,丹鐸神廟在1978年終於組裝完畢並對公眾開放,由此成為博物館的標誌性展品之一。這座重新安置的神廟保留了原來的東方朝向。為了表現尼羅河和原址的懸崖,建築師在神廟前麵放置了一個倒影池,在後麵放置了一麵傾斜的牆;他們還設計了點畫玻璃天花板,用漫射光線來模仿古埃及的日照,還使用特種技術來重現埃及的氣候。
神廟各處都有裝飾有浮雕,描繪的人物包括奧古斯都(羅馬皇帝)作為法老與女神和眾神互動。這些雕刻還紀念兩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努比亞兄弟,神廟的外牆上刻有奧古斯都皇帝作為法老向伊希斯、奧西裏斯、和他們的兒子荷魯斯獻祭的浮雕。神廟入口處有來自上埃及和下埃及的法老們,左邊是白色王冠,象征上埃及;紅色王冠代表下埃及。 南牆上的場景描繪了法老和兩兄弟皮霍爾和佩德西帶著香和水的禮物。埃及人相信法老或奧古斯都皇帝通過向眾神獻香就可以得到永生。兩兄弟都坐著,一手拿著一根權杖;權杖是權威和生命的象征。門廊的柱子上裝飾著浮雕,上麵刻著人們向神廟獻上動物和鮮花的供品。在塔的東側,浮雕描繪了奧古斯都在佩德西和皮霍爾麵前手裏拿著一個亞麻布袋。南坡道上有奧古斯都皇帝穿著埃及服裝向哈內多特斯神獻上一條眼鏡蛇(真理眼鏡蛇)的浮雕。 在一處石牆下麵,一位兩百多年前的參觀者竟然刻上了 “Lenard 1820” 字樣”,看來在古跡上塗鴉的陋習古來有之。
在“移居”紐約以前,丹鐸神廟已經在尼羅河邊日曬雨淋了近兩千年,原本內外牆壁上的塗色基本退淨。為向觀眾展示原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神廟西麵的牆上用燈光展示了當年的鮮豔色彩,給觀眾以直接的印象。 這座神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觀眾們參觀大都會博物館時必須打卡的展品之一。
在向美國贈送古神廟的同時,埃及政府基於同樣的原因向西班牙,荷蘭和意大利分別贈送了三座神廟。我曾有幸在西班牙馬德裏皇宮附近的小山上參觀了埃及贈送的德波神廟。比起“移居”大都會博物館的丹鐸神廟,移居到西班牙的這座神廟在戶外風吹雨淋,“待遇”差遠了。
方尖碑是古埃及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神的紀念碑,也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它是用整塊花崗岩製成,其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會像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目前全球共有29座古埃及方尖碑,其中9座仍留在埃及本土,其餘20座流落到世界各地。意大利擁有11座,是方尖碑數量最多的國家,這與羅馬帝國時期統治埃及的曆史有關。其他方尖碑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英國四座,法國一座,以色列一座,土耳其一座,波蘭一座,和美國一座。 這座在北美洲唯一的方尖碑,現在就矗立在我眼前。
古埃及的法老們常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方尖碑的四麵一般均刻有象形文字,用以顯示它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奉獻給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幹年)和裝飾性;它也是埃及帝國權威的強有力的象征。
19世紀晚期,埃及政府將一對高21米、重186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和英國。這一對方尖碑原是在公元前1500年由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時立於赫利奧坡裏斯,碑文述及圖特摩斯三世的事跡,碑身是用阿斯旺采石場典型的紅花崗岩雕成。約在公元前47年,時任統治者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將它們從赫利奧坡裏斯移到當時的埃及首都亞曆山大。埃及政府贈送給英國的那座方尖碑,如今屹立在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1869年,埃及將方尖碑作為禮物贈送給美國,以此作為慶賀蘇伊士運河竣工以及美埃之間貿易關係的建立的禮物。1881年,這座綽號“Cleopatra's Needle”(克利奧帕特拉的針,埃及豔後的針)的方尖碑從埃及啟程前往美國,這趟行程整整花了112天。當時的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捐助了運輸費用。 這座具有3500年曆史的方尖碑自此被矗立在大都會博物館的西牆外,屬於中央公園的空地上。
方尖碑身從基座上到尖約高21米,重量約220噸。方尖碑的四個角落用青銅海螃蟹(複製品)做支撐。 由於曆經千年的日曬雨淋,方尖碑的四個側麵中,有兩個側麵遭受了風化破壞。 四個側麵上都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 其中有兩個側麵麵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見,這些文字主要記載了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功績及其對神靈的敬拜。
古老的埃及神廟和方尖碑,將伴隨紐約人經曆今後的數千年。 在歐美的許多大城市裏,模仿方尖碑而建的紀念性建築隨處可見,如俄羅斯莫斯科勝利廣場的黑色方尖碑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方尖碑。 美國最著名的方尖碑就是位於首都的華盛頓紀念塔。華盛頓紀念塔位於華盛頓特區白宮南麵的中央大草坪上,為紀念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 華盛頓而建。 該塔是現今世界最高的石製建築之一,從它那高大的塔身上,仍可顯示出古埃及的建築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