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長島客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恢複高考後進入大學,80年代赴美留學,00年代“海歸”回國,退休後定居紐約長島
正文

巴菲特的奧馬哈

(2025-07-24 08:14:24) 下一個

最近在美國中部地區自駕遊,兩周的時間驅車經過十個州。美國的主要景點都在東部或西部,中部地區屬於農業州,景點不多,但民風淳厚。  其中的一站就是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Omaha),我們不是要到該地旅遊,而隻是為了看看巴菲特生活過的地方。如果不是巴菲特,我們不會在奧馬哈這個四線城市留足。  我曾在西雅圖生活多年,這裏的居民經常自豪地說,我們西雅圖的比爾蓋茨,我們西雅圖的貝佐斯等,言語間充滿自豪。 但在這裏,我想應該換成,巴菲特的奧馬哈,而不是相反; 正是因為有了巴菲特,奧馬哈這座小城市才會名滿天下。

奧馬哈是沃倫-巴菲特的故鄉和發跡之地, 他於1930年出生於此。在他12歲時,父親當選為美國國會議員,全家從奧馬哈移居首都華盛頓。巴菲特17歲進入賓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但在最後一年轉學到家鄉的內布拉斯加大學並獲得學士學位; 在此之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用一年拿到經濟學碩士。 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開始其職業生涯,26歲創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 今年已經94歲的巴菲特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家,目前的身價約為1,200至1500億美元,在世界富豪榜上長期名列前茅。 他創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世界500強的排行榜中也位居前列。 作為執業近三十年的老律師,我的業務領域是國際投資;而巴菲特在這個領域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這次遊覽奧馬哈甚至帶有朝聖的意思。

到了奧馬哈的第一站就是去巴菲特的家周圍看看。 他的家在奧馬哈市區的一條主要馬路邊,往來的車流不斷,從他的鄰居的房子可以看出這是個中上階層的社區。 他的家是一個灰色的兩層建築,處於十字路口,兩個大門都裝上了鐵門,院子用鐵柵欄圍了起來,院子的四周和街道上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雖然這裏絕對是個“打卡景點”,但看不到保安人員在附近“執勤“,當然他們通過攝像頭在保衛這位超級富豪。

巴菲特在1958年花了三萬一千美元買下這棟房產,此後就一直居住於此,這也是巴菲特唯一的一套房產。據網上信息,房屋居住麵積約為600平方米,有5間臥室,2個全套衛浴間。 隨著房價的上漲,該房產目前的市場價值在130萬美元左右。盡管巴菲特在此已經居住了六十多年,他從來也沒有打算要搬出去,還逢人就說這是他的人生中最棒的一項投資。巴菲特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道,“我住在這裏很快樂,如果有更讓我快樂的地方,我早就搬家了”,而且“這裏冬暖夏涼,離我工作的地方很近”。


     第二站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部,他幾十年來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長和CEO。 公司大樓在當地算是高樓了,看上去是剛翻修過,大樓外的標記是黑石公司大樓(Blackstone Plaza), 這也是一家著名的投資公司。 其實巴菲特的公司比這家的規模大多了,但並沒有因此在大樓外冠名。巴菲特和他的公司就隻是在這樣一個不算豪華繁榮的地段,在別人冠名的大樓裏的十四樓租用了一層辦公室。該大樓的底層是一家超市,看上去並沒有因為巴菲特而生意興隆。  我從進口走進前廳,整個大廳空空蕩蕩,一位前台人員客客氣氣地對我說,“這裏不是旅遊景點“。我問他這裏是否有大樓內各租客的指示牌,我隻想對此拍照留念,他說這裏沒有指示牌,那神情是在等我離開。我當然識相地退了出來,隻在大樓外拍了幾張照片留作紀念。

第三站是巴菲特常去光顧的Gorat’s牛排館,巴菲特最喜歡吃牛排,可以說百吃不厭。 歺廳的服務員問我點什麽,我都沒看菜單就說巴菲特來你們這裏吃什麽我就點什麽。服務員說巴菲特喜歡吃紐約牛排,我說就點這個。我一看價格,29.95美元一份,還包括蔬菜沙拉,這就是這位億萬富翁最愛吃的晚餐。我們品嚐了一餐,沒覺得有什麽特別。 但據說在一年一度的公司股東大會期間,這家牛排店的價格直逼紐約曼哈頓牛排店的價格。 巴菲特與一般平民大眾一樣也喜歡偶爾吃吃“垃圾食物”,他經常在上班途中拎一袋麥當勞食品到辦公室吃早餐,漢堡,可樂及各式冷凍點心等都是他經常品嚐的美食。有一次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如果隻想要簡單吃早餐,可以是香腸搭配可樂的組合;如果想要吃得稍微“豪華”一點,早餐盤子裏會再加上培根、雞蛋及起士餅幹等等。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奧馬哈的會議中心 (CHI Health Center),這裏時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地點。 世界各地多達數萬名的投資者屆時會懷著朝聖的激動心情匯集這裏,全世界的媒體爭相報道這裏的每一個細節,網絡直擊層出不窮地滾動播出, 成為全球投資界的一場盛宴。據報道2025年3月的股東大會,參會人數達19700人,創下了新紀錄。在此期間,奧馬哈賓館的平均價格是每晚一千美元,為平時的五六倍,超過了紐約曼哈頓賓館的均價。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經曆了半個多世紀蒸蒸日上的發展,成為全世界迄今為止最成功也是最令人尊敬的投資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價值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9.4%。這意味著1965年參加第一屆股東大會時,股東的每一美元的投資,今天的帳麵價值高達7694.15美元!難怪投資者們如朝聖般虔誠地從世界的各個角落蜂擁而至奧馬哈。

      巴菲特是一個務實的投資家,信奉價值投資理念,決不衝動和意氣用事。 比如他一直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他對中國公司的兩次投資,中石油和比亞迪,都是投在香港的股市,而不是投資在 A股市場。香港股市的規則與美國的證券市場接軌,這就是巴菲特高明之處。

據報道巴菲特已經宣布,他在今年底就卸任CEO,這將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巴菲特時代”落幕的開始。94歲的巴菲特還公布了後事安排:將自己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全部股份捐獻給家族慈善基金。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股份占他個人總財富的99.5%;也就是說他最終留給他三個孩子的遺產是每人一千萬美元,總共隻占他個人財富的0.5%:“這反映了我的信念,即非常富有的父母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錢去做任何事情,但不要給得太多以至於他們無所事事。”        

在即將結束匆匆的奧馬哈之行前,我在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喝了一杯咖啡,整理了一下此行的感想:數年前,我曾翻閱了馬克思韋伯所著的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該書的核心觀點是,新教倫理,特別是加爾文教派的教義,如“天職”觀念和“先定論”,塑造了一種特殊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倡導通過努力工作、節儉生活和積累財富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種精神與資本主義的逐利精神不謀而合,促使人們積極參與經濟活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韋伯認為,新教倫理強調節儉、勤奮和有計劃地工作,以及對財富的“世俗的職業”的肯定;這種精神追求,而非物質享樂,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 節儉和勤奮,而非奢侈與糜爛,才是資本主義的新教倫理。但新教倫理中的禁欲主義並非指完全的苦行生活,而是指對物質享受的克製,和強調勤奮工作和積累。這種“禁欲主義”並非目的,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信仰,並為上帝服務。這種精神促使人們將財富重新投資在生產中,而不是揮霍,這對於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擁有的自己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名下隻擁有那棟已經住了六十多年的房子,和一輛二手車。 他很自豪地告訴股東們,自己每年行駛的裏程數大約隻有5,600公裏,因此不需要很頻繁地換購新車。巴菲特也不在意和崇尚名牌,避免非必需開支和消費,他曾說:“你不應該把花剩下的錢存起來,而是先存錢再把剩下的錢拿來花。” 他每天睡足8小時,並保持著打橋牌和閱讀等習慣,他認為這些生活習慣有益於身心健康。巴菲特低調內斂,不鋪張浪費,他與豪華無緣,不與奢侈為伍;同時又宣告要將他“積攢”下來的財富中的絕大部分捐獻給社會。 巴菲特這樣的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應該是完美地體現了韋伯所言的這種新教倫理。   

在美國有不少電視評論員將巴菲特與比爾蓋茨相比,認為比爾蓋茨太會享受生活,他坐擁 1.8億美元的豪宅,三架私人飛機,和多達 23倆的各種豪華轎車, 這使他在道德倫理上似乎比巴菲特低一個檔次。 但我不這麽看,比爾蓋茨出生於1954年,比巴菲特小了24歲,兩人之間有一代人的差距。 比爾蓋茨也是白手起家,他有自己的價值觀,比起他一千五百億美元以上的身價,他的這些奢侈生活最多隻占他全部財富的 2%。而在過去幾十年中, 比爾蓋茨通過他創立蓋茨基金會已經捐獻了數百億美元。2025年5月,比爾·蓋茨再次重申將給每一個子女留下一千萬美元,其餘的個人財富捐贈給蓋茨基金會,並計劃在2045年基金會關閉前,其慈善總支出超過2000億美元。?我認為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是韋伯書中所推崇的新教倫理的典範; 他們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此行總結,小地方出大人物常有,但大人物常住小地方卻罕見,這可能就是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巴菲特的原因吧。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巴菲特是投資家,更考慮投資的回報,他不認為房地產是最好的投資。蓋茨是企業家,有錢享受也是工作的動力之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