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美股能拿到大結果(二)|騰訊、阿裏是例外嗎?
上篇我們說了,大陸金融體係主要靠銀行借錢來支持企業發展,不像美股那樣靠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一句話總結就是:
英美體係:群眾投錢買你夢想
大陸體係:銀行評估你值不值得借
那問題來了:
“那騰訊、阿裏、美團這些不都是靠上市飛升的嗎?難道不是‘夢想派’?”
是的,它們確實靠“上市”變大了。
但它們是大陸體係中的“資本市場路線的例外”。而且,這個例外非常關鍵。
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靠銀行貸款起步。
但互聯網公司不一樣,它們靠的融資路徑是這樣的:
1. 風投給錢:一開始就不是靠貸款,而是靠講故事、畫未來吸引風投資金。
2. 燒錢擴張:拿到錢就開始搶用戶、補貼、刷存在感,短期內根本不盈利,甚至連收入都不穩定。
3. 上市變現:做大之後就找一個“懂他們的市場”上市套現——要麽美股、要麽港股。
這些企業其實是典型的“市場派”:靠投資人的想象力活著,而不是靠銀行的審慎評估。
可以這樣理解:
傳統企業是“搬磚型”:資產沉、周期長、增長慢,但銀行愛它——有磚可抵押。
互聯網公司是“敲代碼型”:輕資產、燒錢快、估值靠想象,但市場愛它——有增長故事。
銀行看不懂“平台效應”、“飛輪模型”、“網絡效應”這些 buzzword,但資本市場聽得懂,甚至還聽得興奮。而且中國互聯網起步晚,有後發優勢,能一邊抄作業、一邊快速迭代,也跑出了自己的青雲縱。
這就是為什麽:
騰訊:2004年在港股上市,拿到全球市場的錢;
阿裏:2014年赴美上市,創造當時史上最大IPO;
美團、拚多多:靠持續講故事、做增長,不靠銀行。
他們生在大陸法係的土壤裏,卻走的是“美式融資路線”。
他們最早選擇在境外上市,不是因為那裏空氣好,而是——隻有境外市場,特別是美股和港股,更懂‘輕資產靠想象力賺錢’的邏輯。
很多人包括專家學者都說:
“美股市場太成熟,已經沒太多機會,象中國市場反而更適合價值投資。”
聽起來有點道理。比如:
騰訊因為遊戲監管,股價腰斬過;當時確實是價值投資者的機會。
但說實話,那種“跌了就該抄底”的操作,普通人很難做得準。
現實是,大多數人不具備分析行業、理解政策風險、精準擇時的能力。
就像這兩天,美股又被川總打了雞血,眼看又要回曆史高點。
我問我先生:“你那十份定投的私房布局,買了幾份?”
他說:“還沒買。本來計劃越低越買,它沒怎麽跌,我就沒買。”
? 跌不夠不買,漲了坐等,跌多了又猶豫。說到底,執行才是最難的部分。
能不能拿到“美股的大結果”,關鍵不在美股,而在我們能不能用好“美股給普通人的工具”。
那普通人到底要怎麽用好這個工具。請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