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一頭亂麻時,首先你將本年度的市政廳印花稅Rate單子找出來,這上麵有本年度政府對你這個地產的估價。通常這個價值是市政廳抽本年度印花稅Rate的基準點。但這個估價通常要遠遠低於市場價,有些市政廳是兩年做一次評估,在地產市場上行時,這個價值低的更離譜。要是投資房(除了自住房以外的任何房子),州的地稅局SRO會有一個單子,上麵也有一個該物業的價值,通常這兩者是一樣的,都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
以前我們買房子,首先要找這個房子中Rate的清單,對於買方,心中大致上就有數。但近年來律師在準備32號文件時,都會將這個價值掩蓋掉。所以對於賣家,Rate上的這個價值是最保守,最低的。
假如可能,可以請貸款的銀行做一個估價,通常這是獨立地產價值評估機構所做的,當然要收費。但這個價格通常還是比較保守,會低於市場的實際價格。
所以前麵兩點,是幾個設定自己價格中底線中的底線。
在自己的地產上市之前,去幾個主要的地產網站,將自己的物業地址輸入,通常都會有一個估價範圍,這沒有什麽法律效果,偏差也比較大,但這些價值是地產網站經過市場的結果分析所得,大多一個月會進行調整。建議做一個截屏,可以在和中介定價位時談判的依據,特別是幾處評估都給出差不多的結論,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但一旦該物業上市登廣告,這些網站會將估價值和廣告拉平,這時再來截屏就沒什麽意義。當然一旦一個物業賣出後,這個賣價會成為該物業近期的固定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要了解本地區,並且是本時期的地產市場。不同國家、太遠的地區,不是現在的售價,不同房源類別市場有參考價值,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也不要太注重傳媒和所謂的專家和經濟學家的一個講話、一篇文章而下結論。一位朋友堅信四大銀行的一位首席經濟師預料的,澳洲地產將會跌1/3,心裏慌張在房價最低時賣了,之後房價居然一路穩步上升,損失相當可觀。首席經濟師不會為你買單,這就是不做功課的後果。現在的資訊很發達,幾大地產網站的數據庫相當完善,都是免費的。花一點時間檢索市場上的房源,看看總數如何?拍賣的清倉率是如何?哪種類別的房源比較稀缺熱門? 但要做好記錄歸檔。
搜尋這3個月至6個月,本地區已經銷售的同類房子。了解和自己相關的類別房源有些什麽特點?相比較自己的房子有什麽優缺點?價位是多少?
開始關注正在銷售的房源。設定搜索條件,按照時間先後排序,跟蹤一段時間。可以實地參觀幾個就近房源,看看結構、戶型、麵積、周圍交通等設施,價格因素,假如有拍賣最好親自參加看看市場是不是強硬?參加的人多不多?
有人覺得好笑,我賣房去看拍賣?——對了,你需要這個信息!
前麵這些都是前期的工作,再接下來需要確定是“拍賣”還是“掛牌銷售”?(上一篇詳細介紹一些要點)最好麵試幾個中介,需要了解該公司的銷售服務,買家數據庫的應用,中介和買家溝通的技巧,銷售團隊的配搭,傭金的因素。很多華人將傭金的百分比作為首選,其實不然,最主要的還是要將整個銷售做完善。
確定好銷售方式和中介公司後,在簽合同前需要認真設定自己的售價。最好不要過早對中介暴露自己的底價,而中介會千方百計探討賣家的底價。最重要的是要設定切實可行的價格,太高了沒有意義,沒人看房,賣不掉。太低了,來看的買家人山人海,做無用功,走過場。這次在我和中介談廣告價格時差點談崩,他們要放低於我保留價的20%以上,我堅持不同意。我認為你可以放很低,這的確會吸引很多人,但這不是一個購買檔次的群體,大家都知道購房者都是就可動用最大限度的金額看房,拍賣波動幾萬塊是正常的,但絕大部分拍賣不可能一下子上揚百分之二三十。而地產中介會利用這個機會截獲更多的客源信息,這個要提醒賣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毫無疑問廣告登的價格是有參考意義的,不切合實際和虛假的價格範圍,會導致最終成交價的“滑鐵盧”。
當一個房產上市後,首先要關注該廣告網頁的點擊量,幾個大的地產銷售網都有,記錄一下每天的點擊量,並不是說每一個點擊的人都會來買房,但這一定是對此地產感興趣的。絕對不會出現網站點擊量等於零,但實際感興趣的人多的不得了,這是成正比的。
閱讀中介公司的開放報告和市場報告,一般比較好的地產公司,都會在來臨的星期一,將幾大地產網站的點擊量、網友登記看房的,打開具體照片的數量,電話詢問數量和電子郵件數量都會報告給賣家。比較優秀的地產中介在本場開放結束後,隨即和業主匯報,這都是收集一手信息的來源。
實際開放之後,需要和中介溝通。有多少人看房?大概是哪個年齡段?大概是什麽人種?買家的反饋是什麽?現在買賣房產的官方32號文件和合同都是電子版的,光是來網上或是實地看看房子,並不說明什麽。一旦有人真正感興趣,那都會索取電子版的32號文件,這是法律文本。
經過一兩次,或者一兩周的開放,可以對市場有比較全麵的了解。通常這時地產中介都會釋放比較負麵的信息,最常見的是“地段不理想”,“房子朝向不好”,“房子麵積太小”,“房子太老”,“價格太高”等等,其實見多了都是一樣,一看就是借口而已。中介的目的是降低賣家的期望,這是一場心理戰。但也需要全麵審視,必要時還要調整房價。我這個房子附近200米處有一個類似的房子,開始設在同一天拍賣,價位也差不多。但因為房子陳舊,沒有特色,地真的很小。後取消拍賣,改為“掛牌銷售”,而且兩次降價,還沒賣出去。最終不賣改出租房了,很折騰。這說明,真是原先的期望價格放的太高。
各人賣房子的目的不一樣,財務狀態也不一樣。要是經濟許可,不妨不要急於低價甩賣。即便是流拍,也可以改成“掛牌銷售”For Sale。但這裏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再定價的問題。
我們知道一個房子拍賣Action廣告的價格是一個範圍,一般來說實際保留價都要超出這個範圍。但一般來說For Sale可以放一個範圍,也可以“一口價”,但實際保留價應該不會超出這個範圍,除非有幾家再來競價。
所以流拍後改成For Sale的價格尤為重要,很多流拍的房子,都有一個拍賣的最高出價,而且拍賣師會邀請最後出價的買家進門商談,商談不了才算“流拍”的。這個最後的出價肯定不到自己的保留價(不然肯定賣了),所以在進入拍賣之前,賣家一定要設定拍賣時的保留價、流拍後買家進門商談的底價,以及流拍後改成For Sale的標價。但也有意外的例子,我的拍賣師講到同一天他的另一場拍賣遇到那麽個戲劇性的情況:拍賣時很清淡,流拍後最後舉手的買家進門商談價格,但房東還是不同意,沒有到他原先的保留價,於是拍賣師宣布流拍。但是兩小時後房東反悔了,願意成交。中介再回頭和最後出價的買家談,被一口拒絕。於是該房產改為“掛牌銷售”For Sale,想不到來臨的星期一有三家同時出價,最終成交的價格遠遠高於房東的保留價。所以這個例子說明不要怕流拍,說不定還是好事,因為該房子的真實價格基本上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