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茶小敘

如果我們將每一天都當作是生命裏僅能夠走過一次的一天,那麽我們便能發現在這一層貌似灰撲撲的日常生活的帷幕之下,還是會有不少能夠值得我們可以去愉悅和從中獲益的東西。
正文

穆紫荊《狼煙北平》為我補上了腦海中一段日子

(2024-06-16 07:44:40) 下一個

《狼煙北平》為我補上了腦海中一段日子


 

 

 

網絡資料:《狼煙北平》是陳國星執導的抗戰題材電視劇,由都梁擔任編劇和藝術總監,劉佩琦徐僧王新馬境等人主演。

該劇改編自都梁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前後北平城裏日、偽、國、共四股勢力之間殘酷而激烈的鬥爭故事。

2009年7月10日於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播出,10月27日於浙江衛視、北京衛視、天津衛視、黑龍江衛視播出。

 

 

 

據介紹:電視連續劇《狼煙北平》源自於都梁曆時三年於2006年完成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北平。講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前後北平城裏日、偽、國、共四 股勢力之間的殘酷而激烈的鬥爭。著名出版策劃人安波舜將其評價為“繼《四世同堂》之後又一部描寫京城浮世百繪的經典之作。”

身居海外,對演員一律不熟。因此也無從評起。我要說的是它所帶給我的一點啟示。每當有中國人問起我是哪裏人時,我總說自己是個北京籍的上海人。也就是說,按照中國人的籍貫觀念,我父親是屬於北京的。那麽為什麽他又到了上海呢?這便是和我的一段家史有關了。

看《狼煙北平》有一點讓我呼地一下理解了為什麽我是一個北京籍的上海人。

我外婆曾對我說過這樣一段家史:

1937年“七七事變” 後,北平淪陷,當時在燕京大學中文係任教了14年的外公郭紹虞,不肯與日偽同流,寧守清貧。不願出任偽燕京的教授。據我外 婆說當時如果答應,每月便可以有日本米吃。外婆對我說時,我還在讀小學,年幼不能體會柴米油鹽的重要,因此沒用心記住具體米的數量。可是我外公寧可和全家一起餓肚子,也不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為了強迫外公任教偽燕京,竟將他關押兩天。獲釋後,他在燕京大學的講壇上上了“最後一課”,為同學們朗讀了《詩經·黍離》,滿座泣下。

接著外公就攜眷南下。為了生計,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夏、光華等大學兼課。當時家中孩子較多,又有老母在堂,生活負擔很重,但他安貧若素。

而我父親則是在燕京大學做學生時,認識了還在燕京附中的我母親。外婆對我說,當時外公決定舉家南下時,父親已大學畢業有了一份不錯的差事。外公把父親找去談話,隨後,作為長子父親便放棄了北平的工作和老家,告別了我爺爺奶奶,和母親一起跟了外公全家南下。後定居上海。

看《狼煙北平》,讓我看到了外公、外婆、父親、母親當時所經過的那段日子和心裏所承受的負擔。

原本這段日子在自己的腦海裏,隻是外婆的述說,平板抽象。現在卻因著影片變成了活生生的一段往事。片子中北平城民所經曆的日子,也就是我長輩們所經曆的日子。當看到日本人進駐北平後,有些人馬上投靠了日偽政府找到了新差事。 而普通老百姓抱怨物價上漲,隻能買白薯吃。外婆當時說外公寧可餓肚不肯接受日本米的話一下子完完全全地浮現了出來。讓我為之深深的感歎。

感歎一段我沒有能夠和他們一起渡過的的日子,由這張片子為我補上了。

 

(摘自穆紫荊評論集《香在手》1 影視評論 / 布拉格文藝書局 2021 / 本書可通過出版社購買或作者本人訂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