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華文作家穆紫荊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活在納粹之後》 (又名《戰後》)全長19萬字。
背景交替穿插於二戰前後和當代。
故事梗概為通過當代留學生王芍琴(Sophie Bluhme-Wang)在德國Ovilia莊園裏的一次溺水事件,引出她的兩個鄰居:
一個是出生在上海猶太公寓裏的猶太人的混血私生子大偉和他的兩個中國媽媽(大媽金寶麗Pauline Jin和小媽丁婉香Wenny Ding)於二戰結束前夕分別被在中國的猶太商人本瓦倫(Benjamin Wallenstein)為逃命無奈拋棄的故事,
另一個是她在德國的鄰居,參加過二戰的希特勒納粹老兵達尼爾(Daniel Altenburg)在參戰前、參戰中、以及做俘虜後的遭遇。
這兩個不同的故事因二戰的背景相互交叉,又分別通過大偉拜托王芍琴幫忙尋找猶太人父親本瓦倫和達尼爾因陪同王芍琴回上海奔喪在猶太公寓裏和他們相逢而重疊。
圍繞著這兩條主線的其他副線還有:
王芍琴的公公Siegfried是如何逃亡希特勒納粹的兵役的?
戰後在男人極度缺乏的社會狀態下,以兩個法國女人蕾阿(Lea)和阿萊特(Alete)為代表的戰後婦女們又是如何和俘虜營裏的德國俘虜們發生情感糾葛的?
以及德國被分割成東德和西德之後,兩邊的人們——東德親戚和王芍琴的丈夫阿菲(Feilix)一家又是怎樣保持來往的?
納粹老兵達尼爾從俘虜營被釋放後是如何麵對社會變更的?
兩個中國女人又是怎樣對待將猶太人私生子的?
等等。
小說以現實主義和虛幻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從多種角度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希特勒德國納粹給德國人、猶太人,以及其他參戰國人(包括東方戰場上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創傷和苦難。並從人性和生命的角度出發,對為什麽會發生戰爭和戰爭給人類所帶來的災難予以反思。是迄今為止難得的一部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的東方戰場和西方戰場、將中國人和德國人以及猶太人的命運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來展現的作品。
(摘自穆紫荊長篇小說《活在納粹之後》又名《戰後》/ 布拉格文藝書局 2019 / 此書可通過出版社購買或作者本人代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