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4《生命之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從大寨埡口放眼望去,馬兒昂首的那片寬闊高崗,叫做“春口”,看著根基結實,沉穩厚重。春口處於盆地東部,朝向太陽,所以最早汲取春的氣息,為羅馬盆地帶來春光,樹木萌芽開花,莊稼綠遍原野。
50年代,國家在農村推行社會主義改造,掀起“農業集體化”高潮,通過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幾個步驟,將分散掌握在農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使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轉變為大集體、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的“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的大集體,人多勢眾,眾人拾柴火焰高,可以抗擊旱澇蟲病等自然災害,可以規劃長遠的農業基礎建設項目,這是單家獨戶難以想象,力所不逮的。
馬頭鄉自轉變成為馬頭公社後,第一個大手筆,就是集中人力物力,開山劈嶺,築壩引水,修建了春口水庫。
春口水庫處於群山環抱之中,依山就勢,曲折迂回。庫區沿途,撲入眼簾的大都是蒼鬆翠柏,進入耳畔的都是鳥鳴鶯啼。沒有塵土,遠離喧囂,讓人褪去多少浮燥、多少煩惱 ...
而水庫閘口,處於兩峰夾峙拱護,麵西朝向羅馬盆地,古木參天,百草豐茂,溢滿生機和活力。站在閘口處,遠能眺望利川謀道蘇馬蕩,近能將山下的馬頭梯田盡收眼底,涼風習習,神清氣爽,平添一番心曠神怡。
從大寨埡口折而下行,就是羅馬盆地了。盆地位於馬腹處,上部稱作“馬頭”,而盆地下部,則稱作“羅田”。馬頭羅田相交處,東邊有幾條溪流,西邊有一條深達上百米的大溝百丈溝,構成了駿馬的腿足。馬頭和羅田,原本是雖說相鄰但各自有所區別的鄉社,直到90年代,萬縣歸屬於大重慶市並改名萬州後,兩鄉方才合併,成了付縣級別的“羅田鎮”,可與原先的直管區鎮龍駒鎮同級並立了。
青石路是茶馬古道的繼續,長長的步道,時陡時緩,一路蜿蜒,順勢而下,直抵幾裏外鬧熱的馬頭場邊。這麽長的梯道,修得規整有度,行走舒適,不得不說是鄉村建設中的一次大手筆。
羅馬盆地,呈現階梯狀,盤旋逶迤向下,有數十平方公裏之寬廣。這裏屬粘土層,土質肥沃,保水性強,故先人不惜勞作,依形就勢,將土地修成一層層的梯田,並代代相傳,增益改良。梯田大小不一,彎環迂轉,走在青石路上,兩旁皆是梯田,滿眼都是田園風光,口鼻中充滿了泥土的清香。這規模、這氣勢、這風景,一點都不遜於聞名於世的元陽梯田和阿者科哈尼族梯田。
一一一一
梯田的景色四季不同。
“一年之始在於春”。春風拂柳,桐子花開,大地微微暖氣吹,吹散了冬水田的冰淩,吹開了一年農作的起始。伴著蛙鳴陣陣,農人們在田中耕耘鋤耙,秧苗在水中茁壯成長,吸吮著田野吐露的芬芳。層層梯田,稻翻綠浪;錯落農舍,炊煙嫋嫋。一路走來,陶醉其中,盡情感受著沿途田園風光,享受山野中那份閑散自在。
經過夏天的赤日炎炎,稻秧開枝散葉,含苞吐穗,灌漿結實,飽滿成熟。到了金秋,稻田裏金黃色稻穗,簇擁在一起,沉甸甸地低下頭,在風中搖曵,發出的稻香,彌漫於空氣中,令人陶醉。收獲季節的鄉村,一派繁忙氣象,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收進家裏,倉滿庫溢,農人們滿臉洋溢的歡欣,處處飄飛的歌聲笑聲,悠揚悅目盈耳,驅散了勞動的苦累,使生活充滿快樂。
秋季莊稼收獲之後,要將農田灌上水過冬,俗稱為冬水田。如此做的目的,是讓田地修養一段時間,讓陽光、空氣、水、和土地中的有機腐殖物充分反應,回複元氣,為明年的耕耘儲備底蘊。
灌上水的冬水田,在陽光下閃耀,在風雨中蕩漾。走在青石路上,周圍都是層層疊疊曲曲彎彎的冬水田,心中油然記起小時讀過的一首古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此時的身臨其境,感受卻是比古詩更為貼切,意境更為深遠。古人站在小小的半畝方塘麵前,心生感慨,進而賦詩以記之。而我們卻置身於一望無垠的上萬畝水田之中,田中之水像一麵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活過來,與我們一起飄移遊動。徜徉在這樣的山鄉田野,領略著那份靜謐與清新,不禁地品嚐出生活中的從容和悠然來。
一一一一
產糧區,特別是水稻產區,是心須要有一定先決條件的。最首要的是地域土質環境,要求比較苛刻,並不是所有土壤均能種植水稻,最佳選擇是黃泥土壤。黃泥土質通透性良好,又具有韌性,容易保留水份,不使土質幹涸,便於稻秧生長。除土質外,還必須要有水,大量的豐富的充沛的水,以灌溉稻田,滿足稻秧生長需要。水源充足,這自然隻有南方得天獨厚,北方素來幹旱少雨。故黃河以北多是旱地,以產小麥為主,而南方才多水田,盛產稻米,尤以江淮、江漢、川湘粵瓊出名。
因此,要生產水稻,土水是關鍵,並駕齊驅,缺一不可。水稻產區,通常要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而且要興修水利,保證稻田灌溉。所以,冬水田的水如此清澈如鏡,是因為那密如蛛網的灌溉渠道,通過它,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萬畝良田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那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之一,自然是馬頭上的春口水庫了。它在集體化的進程中建成,收集充沛的雨霧雪霜,匯聚山上溪流泉水,農閑儲水,農忙放水,為山下眾多農田提供用水。
由於馬頭的地形如盆,中間有一條縱形大溝隔斷東西兩麵,所以,水往低處流動,位於東麵的春口水庫的水,通過灌溉渠道,隻能為葵花、柏林、新民、新華、三溪、花園等大隊(村組)澆灌,然後水呢,繼續下流,進入羅田公社的村隊。
由此,被大溝隔斷的西麵的村隊,隻能眼巴巴地看見春口水庫的清水嘩嘩下流,看見東麵村隊的田中水光蕩漾秧苗茁壯,卻毫無辦法將這些寶貴的水流引入自家的田中。自家的田,卻隻能希冀老天爺恩賜,盼望風調雨順,保障良好收成。願望雖好,卻常常事與願違,在夏季需水時,稻田因缺水而幹裂,極大地影響著稻秧的成長和最終的收成。在幹旱嚴重時,甚至要組織村民男女老少全體出動,大老遠地,從山下的溪溝中,挑水抗旱。雖千辛萬苦,日以繼夜地,但挑來的水,杯水車薪,於事無補,連田中裂縫都填潤不了,更不用說保產增收了。
為了改變這種靠天吃飯的狀況,70年代初,乘著全國掀起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東風,公社領導學習“大寨精神”,立誌改天換地。經過勘察設計,決定在靠近小寨的馬臀部的楓香坪,築壩開渠,修建水庫。馬頭公社的決定,得到區縣上級的認可和支持,列入縣裏農田基建重點項目,給予資金、物質、設備的傾斜。公社動員全社各村隊,不論是否受益,都須出工出力,組建基建連隊,常年施工。農閑冬春時節,更是集中盡可能多的人手,肩挑背扛,實行水庫大會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加快工程進度。
經過5年的艱苦奮鬥,難以數計的人工,楓香水庫終於順利建成,這是眾誌成城人定勝天的範例。它的規模要比春口水庫大上兩倍,灌溉麵積也要大上許多,涵蓋葵花一部分、楓香、新馬、六合、用坪、新勝、以及山那邊的龍馬、柳陽等村隊,並往下流入羅田公社的部分村隊,為其供水。從此而後,幾十年來,馬頭的13個村隊,受益於春口和楓香兩個水庫,所有的農田,都能夠自流灌溉,糧食產量也從原來的“跨黃河”(600斤)順利渡“過長江“(800斤以上)。每當收獲季節,山民們都不禁望水思源,焚香頂禮,感戴人民政府為民著想,造福一方,惠及兒孫,永誌不忘。
巴郎當年當知青的時候,也曾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在楓香坪一住大半年,風吹雨打,飲霜露宿,參與修建水庫。那時沒有機械,全憑人工。挑土抬石,修渠築壩,繁重的體力勞動,嚐盡了痛苦艱辛。而今,站在水庫壩頂上,徜徉於幽靜深遠的湖岸,波盡處,風起微瀾,無意間心中竟豁然通泰起來。此刻,用過多的語言來粉飾,無疑是一種矯情。於是,我緘默,隻把目之所及的湖光山色,留影存照,與朋友分享。
詩雲:
手把青秧揷野田,低頭望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叢山峻嶺之中,淳樸山民們一年年、一代代,周而複始,循環往複,踏著先民們的生活之路,耕耘著先民們開拓出的富饒田土,灌溉著先民們導引入的生命之水,水土既濟,傳承永遠。
========================
巴郞 記於 20240118
楓霜水庫
馬頭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