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盆地》巴郞
從大寨埡口折而下行,就是羅馬盆地了。盆地位於馬腹處,上部稱作“馬頭”,而盆地下部,則稱作“羅田”。馬頭羅田相交處,東邊有幾條溪流,西邊有一條深達上百米的大溝百丈溝,構成了駿馬的腿足。馬頭和羅田,原本是雖說相鄰但各自有所區別的鄉社,直到90年代,萬縣歸屬於大重慶市並改名萬州後,兩鄉方才合併,成了付縣級別的“羅田鎮”,可與原先的直管區鎮龍駒鎮同級並立了。
青石路是茶馬古道的繼續,長長的步道,時陡時緩,一路蜿蜒,順勢而下,直抵幾裏外鬧熱的馬頭場邊。這麽長的梯道,修得規整有度,行走舒適,不得不說是鄉村建設中的一次大手筆。
羅馬盆地,呈現階梯狀,盤旋逶迤向下,有數十平方公裏之寬廣。這裏屬粘土層,土質肥沃,保水性強,故先人不惜勞作,依形就勢,將土地修成一層層的梯田,並代代相傳,增益改良。梯田大小不一,彎環迂轉,走在青石路上,兩旁皆是梯田,滿眼都是田園風光,口鼻中充滿了泥土的清香。這規模、這氣勢、這風景,一點都不遜於聞名於世的元陽梯田和阿者科哈尼族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