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 QUIETLY 靜觀

世態炎涼 雲卷雲舒 靜靜地看著……
正文

吃貨天地 [隨筆]

(2024-10-05 22:21:59) 下一個

    炸蠍子                      炸蜈蚣

說到吃,俺們炎黃子孫那可是當仁不讓,老外也真是沒得比,就憑漢堡熱狗三明治那幾樣嗎?還是省省吧。飲食這塊兒是最能體現華人的聰明智慧的了。宇宙無敵的“中華美食”絕非浪得虛名。

 

東土大國之所以成為一個聞名於世“美食大國”,除了因為對口腔快感有著豐富強烈的欲望以外,俺逐漸發現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綿延數千年食物短缺的民生生態。

 

自古以來,饑餓一直是壓在國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現實中也是一代代國人共同的生命體驗。記得小時候從畫書上看到一個小孩兒在吃餅,我捧著那本小書久久地停留在那一頁上,咽著口水想象著自己是那個畫中的孩子。

 

由饑饉造成數千萬人大規模死亡事件的發生在這塊土地上並非新鮮事兒。最近的案例是上世紀50和60年代期間,數以千萬計的國民在“大躍進”瘋狂的烏托邦試驗中被活活餓死。對於一些中型國家來說,這樣的大悲劇無異於滅國。

 

食物短缺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但凡可以充饑的東西都會被人們拿來做成餐食吞進肚腹。在這塊土地上,為了使各種能找到和開發出來的食材都能吞咽下去,於是發明出來煎炒烹炸花樣百出的中式吃法。

 

饑餓狀態的長久存在以及頻發,體現在文化中就出現了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成語短句,如“餓殍遍野”、“易子相食”、“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以及“民以食為天”等等。想象一下前麵兩個四字成語的畫麵便知因饑餓帶來的災難是何等慘烈和恐怖。所以,後來人們見麵打招呼時,“吃了嗎”成為長期存在於民間的一句標準問候語。

 

華夏神州乃農業大國,何以“食不果腹”成了這個族群的宿命?答案是,皇家的貪得無厭和對國民的殘酷盤剝。

 

不再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發愁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好光景。但是,實話直說,至今仍有一些生活在荒野鄉間的炎黃子孫身處溫飽邊緣。

 

閑聊到這兒,應該就可以窺見到所謂“中華美食”的美譽實際上是與食物短缺有著無法回避的因果關係,或者說是“中華美食”本質上是食物匱乏的衍生物。

 

據傳天津人愛吃魚,甚至會把魚鱗軟化後都做成一道美食。俺就想,如果天津衛的老百姓能有吃不完的各種魚,俺是不相信會有人費盡心機地把魚鱗扒下來做成一道菜來吃的。

 

也許有人會說,很多人專門愛吃雞爪子鴨脖子,就好那一口。這種嗜好照俺看來隻不過是貧窮的先人遺傳下來的一個飲食陋習罷了,是嵌入基因後形成的一個固癖。積習難改,就像如廁習慣了蹲坑換成坐便就不行了一樣。

 

都知道老外不喜歡吃動物內髒。對於動物肢體上的零碎附件,他們都是選擇用來出口到資源匱乏的異國他鄉。的確,在洋人的超市裏,別說很難買到動物內髒,就是動物的頭、腳、耳朵、尾巴等都很少見。

 三吱兒(鼠為食材)                          烤毛蛋(孵化一半的雞蛋)

輪到我們當然就不同了,不僅能把動物“下水”烹調得活色生香,還能做出“扒豬臉”、“驢三件”、“牛歡喜”之類獨具中華特色的美食名菜來。可是列位是否想過,假如國人家家戶戶都有充足正道的大魚大肉,怎麽會有人去鼓搗那些羊雜碎豬下水吃呢?

 

現如今, “饕餮”、“吃貨”在民間話語裏早已從貶義詞逆襲為美食家的別稱。隻要聊起吃來,國人在世人麵前再也不必假裝低調。凡是洋人嫌棄的不吃的,甚至是他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都能被國人拿來化腐朽為神奇,烹製出眼花繚亂的中華美味。什麽醪糟蝦醬臭豆幹,雞爪子鴨脖子豬大腸……色香味俱全,甭管你吃不吃,就問你服不服。

  扒豬臉                               炸豬眼

有奇葩的土壤必有奇葩盛開。有一種說法是“世界美食在中華,中華美食在廣東”。有段子誇張地調侃說, 廣東人四條腿的除了板凳、長翅膀的除了飛機不吃以外都能上得餐盤吃進胃中。其實何止嶺南同胞,這些年,由於交通和互聯網的發達,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融合也同時帶來了四方美食大串聯的盛況,塞北江南各種吃法推陳出新爭奇鬥豔,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早已被長城內外各族人民演繹得出神入化:蠍子蝗蟲青蛙知了蜈蚣老鼠穿山甲果子狸……統統被送進後廚煎炒烹炸蒸烤煮燉,然後熱氣騰騰端上餐桌。至於什麽“三吱兒”、“澆驢肉”、“烤豬眼”、“炸蜘蛛”、“龍虎鬥”(以蛇和貓為食材做的菜)、“牛糞火鍋”(以牛腸胃中未完全消化物為食材做的菜)之類黑暗料理,完全跨入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嶄新境界。

 蝙蝠湯

與之相比,洋人的餐食文化更加顯得乏善可陳,飯食單調得近乎寒磣:大塊魚肉,簡單燒烤,紅酒半盞,咖啡一杯。這種餐飯,在國人眼裏實在就是生猛簡陋,幾無烹飪智慧含量。對此,恐怕隻能怪洋人食物資源過於豐富而不知饑餓為何物所致吧。

 

小結一下:神州多美食,中華好腸胃! 追溯起來,無它,都是早年被饑餓逼出來的。飲食一旦形成習慣,腸胃便有了記憶,記憶轉入基因遺傳,隨後就成全了我等族群“中華美食”的靚麗名片,真個是歪打正著,遙遙領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