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91一95

(2023-11-02 11:45:54) 下一個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四)

 

圖片

 

【原文】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①,搏陽則為巔疾②,搏陰則為瘖③,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④,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⑤。

【原文通解】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①,搏陽則為巔疾②,搏陰則為瘖③,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④,是謂五亂。

【1】搏:侵入搏擊的意思。

【2】巔疾:頭部疾病。

【3】瘖(yin):發音不暢或嘶啞的意思。有的寫作喑。

①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泣而不通,故為痹。

②邪內搏於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③邪內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瘖不能言。(新校正雲:按《難經》雲: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巢元方雲:邪入於陰則為癲。《脈經》雲: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雲: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傳則為癲痙;邪人於陰,傳則為痛瘖。全元起雲:邪已入陰,複傳於陽,邪氣盛,腑髒受邪,使其氣不朝,榮氣不複周身,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為癲疾。邪已入陽,陽今複傳於陰,髒腑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論不同,今具載之。)

④隨所之而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雲:按全元起雲:陽入陰則為靜,出則為恐。《千金方》雲:陽入於陰病靜,陰出於陽病怒。)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陰偏盛,而發為痹病;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⑤。

⑤(新校正雲:按陰出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

五髒克賊之邪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譯文】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陰偏盛,而發為痹病;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五亂。

      五髒克賊之邪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五)

 

圖片

 

【原文】

      五髒所藏:心藏神①,肺藏魄②,肝藏魂③,脾藏意④,腎藏誌⑤,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⑥,肺主皮⑦,肝主筋⑧,脾主肉⑨,腎主骨⑩,是謂五主。

【原文通解】

●五髒所藏:心藏神①,肺藏魄②,肝藏魂③,脾藏意④,腎藏誌⑤,是謂五髒所藏。

①精氣之化成也。《靈樞經》曰:兩精相薄謂之神。

②精氣之匡佐也。《靈樞經》曰: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

③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

④記而不忘者也。《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⑤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之誌。腎受五髒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為胃之關,是以誌能則命通。(新校正雲:按楊上善雲:腎有二枚:左為腎,藏誌;右為命門,藏精也。)

五髒所藏:心髒藏神,肺髒藏魄,肝髒藏魂,脾髒藏意,腎髒藏誌。這就是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⑥,肺主皮⑦,肝主筋⑧,脾主肉⑨,腎主骨⑩,是謂五主。

【1】主:主宰,有相互關聯的意思。

⑥壅遏榮氣,應息而動也。

⑦包裹筋肉,閉[守]拒諸邪也。

⑧束絡機關,隨神而運也。

⑨複藏筋骨,通行衛氣也。

⑩ 張筋化髓,幹以立身也。

五髒各有其主宰的對象: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髓。這就是五主。

【譯文】

五髒所藏:心髒藏神,肺髒藏魄,肝髒藏魂,脾髒藏意,腎髒藏誌。這就是五髒所藏。

五髒各有其主宰的對象: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髓。這就是五主。

 

圖片

 

【原文】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①,久臥傷氣②,久坐傷肉③,久立傷骨④,久行傷筋⑤,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⑥,心脈鉤⑦,脾脈代⑧,肺脈毛⑨,腎脈石⑩,是謂五髒之脈。

【原文通解】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①,久臥傷氣②,

久坐傷肉③,久立傷骨④,久行傷筋⑤,是謂五勞所傷。

【1】勞:疲勞過度的意思。

①勞於心也。

②勞於肺也。

③勞於脾也。

④勞於腎也。

⑤勞於肝也。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髒的精氣:如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⑥,心脈鉤⑦,脾脈代⑧,肺脈毛⑨,腎脈石⑩,是謂五髒之脈。

【1】代:此指柔軟、柔和。

⑥軟虛而滑,端直以長也。

⑦如鉤之偃,來盛去衰也

⑧軟而弱也。

⑨輕浮而虛,如毛羽也。

⑩沉堅而搏,如石之投也。

五髒應四時的脈象:肝髒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髒平脈。

【譯文】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髒的精氣:如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髒應四時的脈象:肝髒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髒平脈。

 

血氣形誌篇第二十四(一)

 

圖片

 

【題解】

形誌:形,形體。誌,指精神情誌。氣血形誌篇,如果我把這四個字拆開,氣、血、形、誌,講的是這四個方麵的病症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處置方法。它解決了人體十二經絡相互之間互為表裏的關係,以及氣、血的分布,因而對我們診治疾病相當重要。

 

圖片

 

【原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原文通解】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

人身各經氣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數的。如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

陽明經常多氣多血。

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1】常數:氣血多少的正常數量。

 ①血氣多少,此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瀉其多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十二經水篇》雲:陽明多血多氣,刺深六分,留十呼。太陽多血多氣,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陽少血多氣,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陰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

少陰經常少血多氣,厥陰經常多血少氣,太陰經常多氣少血,這是先天稟賦之常數。

【譯文】

人身各經氣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數的。如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陽明經常多氣多血,少陰經常少血多氣,厥陰經常多血少氣,太陰經常多氣少血,這是先天稟賦之常數。

 

圖片

 

 

【原文】

      足太陽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②。

【原文通解】

●足太陽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陰陽也。

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裏,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裏,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裏。這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之間的表裏配合關係。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

【1】心主:即心包絡,為手厥陰經。

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陰心經為表裏,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裏,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裏,這是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間的表裏配合關係。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②。

【1】苦:病苦,即疾病。

【2】伺之所欲:伺( cì),診察的意思。伺候在旁邊,看看病人想做什麽。意指觀察病情。

② 先去其血,謂見血脈盛滿獨異於常者乃去之,不謂常刺則先去其血也。

現已知道,疾病發生在手足陰陽使二經脈的那一經,其治療方法,血脈雍盛的,必須先刺出其血,以減輕其病苦;再診察其所欲,根據病情的虛實,然後瀉其有餘之實邪,補其不足之虛。

【譯文】

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裏,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裏,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裏。這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之間的表裏配合關係。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陰心經為表裏,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裏,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裏,這是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間的表裏配合關係。現已知道,疾病發生在手足陰陽使二經脈的那一經,其治療方法,血脈雍盛的,必須先刺出其血,以減輕其病苦;再診察其所欲,根據病情的虛實,然後瀉其有餘之實邪,補其不足之虛。

 

血氣形誌篇第二十四(二)

 

圖片

 

【原文】

       欲知背俞①,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②。複下一度,心之俞也③。複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複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髒之俞,灸刺之度也④。

【原文通解】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①。

  【1】背俞:馬前:“背俞,即下文五髒俞也。屬足太陽膀胱經,以其在背,故總名曰背俞也。

  【2】即以兩隅相拄也:此句話意為,用草棍搭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隅:指兩邊相交處。

  【3】拄(zhǔ):支撐的意思。

 ①度,謂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間,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以上隅齊脊大椎,則兩隅下當肺俞也。

要想知道背部五髒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再從正中對折,另一草與前草同樣長度,折掉一半之後,拿來支撐第一根草的兩頭,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個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兩個角在下,其下邊左右兩個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

複下一度,心之俞也③。複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複下一度,腎之俞也。

【1】一度:三角形的上角至底的直線長度,作為一度。

③謂以上隅齊脊三椎也。

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兩肺俞連線的中點,則其下左右兩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兩角是腎俞。

是謂五髒之俞,灸刺之度也④。

【1】是謂五髒之俞:是謂五髒之俞,

關於五俞穴,過去的測量方法比較原始,且不準確,大家可以參考。

 ④《靈樞經》及《中誥》鹹雲: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尋此經草量之法,則合度之人,其初度兩隅之下約當肺俞,再度兩隅之下約當心俞,三度兩隅之下約當七椎,七椎之傍乃膈俞之位,此經雲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與《中誥》等經不同。又四度則兩隅之下約當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經雲腎俞,未究其源。

這就是五髒俞穴的部位,為刺炙取穴的法度。

【譯文】

要想知道背部五髒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再從正中對折,另一草與前草同樣長度,折掉一半之後,拿來支撐第一根草的兩頭,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個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兩個角在下,其下邊左右兩個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兩肺俞連線的中點,則其下左右兩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兩角是腎俞。這就是五髒俞穴的部位,為刺炙取穴的法度。

 

 

血氣形誌篇第二十四(三)

 

圖片

 

【原文】

      形樂誌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①。形樂誌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②。形苦誌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③。形苦誌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④。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⑤。是謂五形誌也。

【原文通解】

●形樂誌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①。形樂誌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②。

【1】形樂誌苦:形,指形體。誌,指情誌、精神。樂,在形體方麵,指逸居飽暖,不參加勞逸;在精神方麵,指心情愉快,無憂無慮。苦,在形體方麵,指身形勞苦;在精神方麵,指思慮憂鬱苦悶。

① 形,謂身形。誌,謂心誌。細而言之,則七神殊守;通而論之,則約形誌以為中外爾。然形樂,謂不甚勞役。誌苦,謂結慮深思。不甚勞役,則筋骨平調;結慮深思,則榮衛乖否,氣血不順,故病生於脈焉。夫盛瀉虛補,是灸刺之道,猶當去其血絡而後調之,故上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則其義也。

②誌樂,謂悅懌忘憂也。然筋骨不勞,心神悅懌,則肉理相比,氣道滿填.衛氣怫結,故病生於肉也。夫衛氣留滿,以針瀉之;結聚膿血,石而破之。石,謂石針,則砭石也,今亦以排針代之。

形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的人,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宜用針炙。形體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宜用針刺或砭石。

形苦誌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③。形苦誌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④。

【1】熨引:熨,溫熨。引,導引。

③形苦,謂修業就役也。然修業以為,就役而作,一過其用,則致勞傷,勞用以傷,故病生於筋。熨,謂藥熨。引,謂導引。

④修業就役,結慮深思,憂則肝氣並於脾,肝與膽合,嗌為之使,故病生於嗌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肝則憂。《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咽嗌作困竭,百藥作甘藥。)

形體勞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筋,治療時宜用熱熨或導引法。形體勞苦,而精神又很苦惱的人,病多發生在咽喉部,治療時宜用藥物。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⑤。是謂五形誌也。

⑤驚則脈氣並,恐則神不收,脈並神遊,故經絡不通而為不仁之病矣。夫按摩者,所以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者,所以養正祛邪,調中理氣。故方之為用,宜以此焉。醪藥,謂酒藥也。不仁,謂不應其用,則癔痹矣。

屢受驚恐的人,經絡因氣機紊亂而不通暢,病多為麻木不仁,治療時宜用按摩和藥酒。以上是形體和精神方麵發生的五種類型的疾病。

【譯文】

形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的人,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宜用針炙。形體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宜用針刺或砭石。形體勞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筋,治療時宜用熱熨或導引法。形體勞苦,而精神又很苦惱的人,病多發生在咽喉部,治療時宜用藥物。屢受驚恐的人,經絡因氣機紊亂而不通暢,病多為麻木不仁,治療時宜用按摩和藥酒。以上是形體和精神方麵發生的五種類型的疾病。

 

圖片

 

【原文】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①。

【原文通解】

【1】出血氣:出血泄氣。

【2】惡:此處含有不宜或不應當的意思。

①明前三陽三陰血氣多少之刺約也。(新校正雲:按《太素》雲: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陰出血氣。楊上善注雲:陽明太陰雖為表裏,其血氣俱盛,故並瀉血氣。如是則太陰與陽明等,俱為多血多氣,前文太陰一雲多血少氣,一雲多氣少血,莫可的知。詳《太素》血氣並瀉之旨,則二說俱未為得,自與陽明同爾。又此刺陽明一節,宜續前渾有餘補不足下,不當隔在草度法五形誌後。)

【譯文】

      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刺太陽經,可以出血,而不宜傷氣;刺少陽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太陽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少陰經,隻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厥陰經,隻宜出血,不宜傷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