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三)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原文通解】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1】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眼晴,眼神;五色,麵部之氣色;氣,內在之精氣;華,外榮。姚止庵注:“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麵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麵之五色各正,乃元氣充足,故精華發見於外也。”
▲精明見於目,五色現於麵,這都是內髒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1】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通帛,即白色的絲織物;朱,朱砂;帛裹朱,紅潤而不露之色。赭,代赭石,其色赤而晦黯不澤。“欲”、“不欲”說明麵以明潤含蓄為順,枯槁暴露為逆。下同。
【2】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鵝羽色白而明潤;鹽,色白清冷無澤。
【3】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蒼璧,青色的玉石,碧綠明潤;藍,藍草,可用以染布,其色藍而黯滯。
【4】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羅,絲織物,鬆軟而有疏孔;雄黃,一種藥物,紅黃色,以羅裹之,黃而明潤;黃土,其色晦黃無澤。
【5】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重,反複;漆器反複上漆,黑而深亮;地蒼,黑而枯槁。
【6】五色精微象見矣;見,同“現”。指五髒之真髒色暴露於外,而毫無藏蓄,為真氣外泄之逆象。
▲赤色應該象帛裹朱砂一樣,紅潤而不顯露,不應該象赭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
白色應該象鵝的羽毛,白而光澤,不應該象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
青色應該青而明潤如璧玉,不應該象藍色那樣青而帶沉暗色;
黃色應該象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象黃土那樣,枯暗無華;
黑色應該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象地蒼那樣,枯暗如塵。
假如五髒真色暴露於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眼睛的瞳神,是觀察萬物,分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譯文】
精明見於目,五色現於麵,這都是內髒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
赤色應該象帛裹朱砂一樣,紅潤而不顯露,不應該象赭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
白色應該象鵝的羽毛,白而光澤,不應該象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
青色應該青而明潤如璧玉,不應該象藍色那樣青而帶沉暗色;
黃色應該象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象黃土那樣,枯暗無華;
黑色應該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象地蒼那樣,枯暗如塵。
假如五髒真色暴露於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眼睛的瞳神,是觀察萬物,分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四)
【原文】
五髒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髒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點評】此段重點闡述了脈象與人體五髒和健康的關係。
【原文通解】
●五髒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1】五髒者,中之守也:五髒主藏精氣,藏而不瀉,故謂“中之守”。張介賓注:“五髒者各有所藏,藏而勿失,則精神完固,故為中之守也。”
【2】中盛髒滿......是中氣之濕也:中盛髒滿,謂腹中邪盛,髒氣壅滿;氣勝傷恐者,謂氣機壅盛,易於傷恐;聲如從室中言,謂言語聲重濁不清;中氣之濕,謂中焦之氣為濕邪所困,使氣機上下不通,故有上述之症。高世栻注:“邪實則中盛髒滿,正虛則氣勝傷恐。人之音聲,起於腎,出於肺,會於中土......聲如從室中言,此中土壅滯,致肺腎不交,故曰是中氣之濕也。”
▲五髒,是人體中氣的守護者。如果邪盛於腹中,髒氣壅滿,氣盛而喘,很容易受到驚嚇,講話聲音重濁不清,如在室中說話一樣,這是中氣失權,而有濕邪所致。
●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
也。
【1】言而微......此奪氣也:語聲低微,氣不接續,很長時間才能說下一句話,是氣被劫奪所政。
【2】衣被不斂......此神明之亂也:吳昆注:“衣被不斂,去其衣被,無有羞惡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雖親亦罵詈(辱罵,責罵)也,此神明內亂者所為。”
▲語音低微,氣不接續,很長時間才能說下一句話,這是正氣被劫奪所致。衣服不知斂蓋,言語不知善惡,不辯親疏遠近的,這是神明錯亂的現象。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1】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倉廩,指脾胃。《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要,通約。張介賓注:“要,約束也。幽門、闌門、魄門皆倉廩之門戶,門戶不能固,則腸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髒之失守也。”
【2】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不止,指小便失禁。張介賓注:“膀胱與腎為表裏,所以藏津液。水泉不止而遺溲失禁,腎髒之失守也。”
▲脾胃不能藏納水穀精氣,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氣失守,肛門不能約束的緣故。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閉藏的緣故。指五髒能夠堅守精華而不泄者,預後良好,反之,則差。
●夫五髒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1】五髒者,身之強也:身,指形體。張介賓注:“此下主形氣之不守,而內應乎五髒也。髒氣充則形體強,故五髒為身之強也。”
【2】頭者,精明之府:精明,指眼晴.《靈樞·大感論》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於頭,而又集中顯明於眼,故謂頭為精明之府。今人有說頭指腦,藏蓄精神。
【3】頭傾視深:頭傾,頭低垂不能舉。視,指眼睛,為動詞活用為名詞;視深,兩眼凹陷無神。
▲五髒精氣充足,為身體強健之本。頭部是呈現人體精所神的地方。如果見到頭部低垂,目陷無光的,是精神將要衰敗。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1】背者,胸中之府:胸中,指居於胸中之髒。張誌聰注:“心肺居於胸中,而俞在肩,故背為胸之府。”
【2】背曲肩隨,府將壞矣:隨,同垂。背曲不能直,肩垂不能舉,是髒氣精微不能營於肩背,心肺失強之象。
【3】腰者腎之府:腰部是腎髒的府第。
【4】憊:同“敗”,壞的意思。
▲後背是人體主要髒器的匯聚之地。若見到背彎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髒器將要敗壞。腎位居於腰,故腰為腎之府,若見到不能轉側搖動,是腎氣將要衰憊。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1】膝者,筋之府......筋將憊矣:膝下陽陵泉為八會穴中的筋之會穴,故筋之氣聚於膝。僂,身體屈曲不伸;附,行動不便,必依附於他物而行。
【2】骨者髓之府.....骨將憊矣:振,震顫;掉,搖擺。馬蒔注:“髓為骨中之脂,今不能久立,行則振掉,正以骨將憊壞,病應有如是也。”
【3】得強則生,失強則死:五髒精氣旺盛,則身形強健,謂之“得強”,故生;若五髒精氣衰敗,則身形敗壞,謂之“失強”,故死。
▲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震顫搖擺,這是髓虛,骨的功能將要衰憊。若髒氣能夠恢複強健,則雖病可以複生;若髒氣不能複強,則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1】有餘為精,不足為消:四季之氣不足的時候,而脈氣旺盛,則說明人體是健康的:四季之氣過盛的時候,而脈氣不足,則說明人的血氣消耗虛損。
【2】關格:陰陽俱盛、不相協調的病證總稱。
▲岐伯說:脈氣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為有餘,皆為邪氣盛於正氣,相反的形象為不足,為血氣先己消損。根據時令變化,髒氣當旺,脈氣應有餘,卻反見不足的,這是邪氣盛於正氣;脈氣應不足,卻反見有餘的,這是正不勝邪,邪氣盛,而血氣消損。這種陰陽不相順從,氣血不相營運,邪正不相適應而發生的疾病名叫關格。
【整段翻譯】
精明見於目,五色現於麵,這都是內髒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
赤色應該象帛裹朱砂一樣,紅潤而不顯露,不應該象赭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
白色應該象鵝的羽毛,白而光澤,不應該象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
青色應該青而明潤如璧玉,不應該象藍色那樣青而帶沉暗色;
黃色應該象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象黃土那樣,枯暗無華;
黑色應該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象地蒼那樣,枯暗如塵。
假如五髒真色暴露於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眼睛的瞳神,是觀察萬物,分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五髒,是人體中氣的守護者。
如果邪盛於腹中,髒氣壅滿,氣盛而喘,很容易受到驚嚇,講話聲音重濁不清,如在室中說話一樣,這是中氣失權,而有濕邪所致。
語音低微,一天到晚的嘮叨不斷,這是正氣被劫奪所致。
衣服不知斂蓋,言語不知善惡,不辯親疏遠近的,這是神明錯亂的現象。
脾胃不能藏納水穀精氣,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氣失守,肛門不能約束的緣故。
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閉藏的緣故。
若五髒功能正常,得其職守者則生;若五髒精氣不能固藏,失其職守則死。
五髒精氣充足,為身體強健之本。
頭部是呈現人體精所神的地方。如果見到頭部低垂,目陷無光的,是精神將要衰敗。
後背是人體主要髒器的匯聚之地。若見到背彎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髒器將要敗壞。
腎位居於腰,故腰為腎之府,若見到不能轉側搖動,是腎氣將要衰憊。
膝是筋匯聚的地方,所以膝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這是筋的功能將要衰憊。
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震顫搖擺,這是髓虛,骨的功能將要衰憊。
若髒氣能夠恢複強健,則雖病可以複生;若髒氣不能複強,則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說:脈氣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為有餘,皆為邪氣盛於正氣,相反的形象為不足,為血氣先己消損。根據時令變化,髒氣當旺,脈氣應有餘,卻反見不足的,這是邪氣盛於正氣;脈氣應不足,卻反見有餘的,這是正不勝邪,邪氣盛,而血氣消損。這種陰陽不相順從,氣血不相營運,邪正不相適應而發生的疾病名叫關格。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五)
【原文】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1】其:《甲乙經》作“有”,可從。
【2】乍:同“作”,指發生。
【譯文】
黃帝問道:脈象是怎樣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變的所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疾病的變化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內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外部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原文】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點評】
此段重點講述了四季的變化,與脈象的匹配的關係,以及各種夢境與人身體健康變化的關係。現在有很多解夢的網站,比如周公解夢等,其出處和原理,均來自於此。
【原文通解】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1】五:《太素·四時脈診》作“六”。注日,“六,謂六問。此中唯有五問,當是脫一問也。”肖延平按:“據本篇下經文“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應作“六””可參。
【2】其與天運轉大也:其,指脈。大,廣大微妙的意思。是說脈搏的變化與天地運轉規律相合,其道理既宏大又微妙。
【3】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忿,指秋氣勁急。怒,氣勢猛烈,形容冬寒凜冽。
【4】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四變之動,指四季氣候的變動。上下,指脈象的浮沉變化。
【5】春應中規:中(zhong),符合、應合之意,後三句“中”同此。規,畫圓之工具,形容春季的脈圓活而動。張介賓注:“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氣發生,圓活而動,故應中規。而人脈應之,所以圓滑也。"
【6】夏應中矩:矩,畫方之工具,形容夏季脈象滿盛。馬蒔注:“矩者所以為方之器也。夏脈洪大滑數,如矩之象,方正而盛,故曰夏應中矩也。”
【7】秋應中衡:衡,秤杆。馬蒔注:“秋脈浮毛,輕澀而散,如衡之象,其取在平,故曰秋應中衡也。”
【8】冬應中權:權,秤錘。形容冬脈沉石內伏之象。
▲岐伯說:讓我講一講人體的陰陽升降與天運之環轉相適應的情況。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變化,陰陽四時與之相應。如春天的氣候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氣候暑熱,秋天得勁急之氣,發展為冬天的寒殺之氣,這種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變化而升降浮沉。春脈如規之象;夏脈如矩之象;秋脈如秤衡之象,冬脈如秤權之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1】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雖然冬至日起,漸漸晝長夜短,陽長陰消,而依然是冰封地凍,須四十五日後立春起,方才逐漸暖和起來,寒氣漸收,故稱“陽氣微上,陰氣微下”,人之脈象與之相應,呈現圓滑之弦脈。同樣雖然夏至起,漸漸夜長晝短,陰長陽消,而仍然是烈日酷暑,須四十五日後立秋起,方才逐漸涼爽起來,暑熱漸收,故謂“陰氣微長,陽氣微下”脈搏與之相應,而有蟄蟲將去之毛脈。因此,言“冬至四十五日”“夏至四十五日”是強調脈應四時。
【2】陰陽有時......故知死時:脈與四時陰陽變化相應,規矩衡權依時而至,若不相應,則可根據脈象與四時之差異判斷病在何髒,並進而推知死亡的時期。
▲四時陰陽的情況也是這樣,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四時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的,人體脈象的變化,亦與之相應,脈象變化與四時陰陽不相適應,即是病態,根據脈象的異常變化就可以知道病屬何髒,再根據髒氣的盛衰和四時衰旺的時期,就可以判斷出疾病和死亡的時間。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1】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高世栻注:“人身之脈,一如天地,至微至妙,故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
【2】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楊上善注:“察脈綱紀,必以陰陽為本.”
【3】經:規律、原則。
【4】得一之情:即得人與天地協調一致之理。
▲四時陰陽變化之微妙,都在脈上有所反應,因此不可不察。診察脈象,有一定的綱領,就是從辨別陰陽開始,結合人體十二經脈進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經脈應五行而有生生之機;觀測生生之機的尺度,則是以四時陰陽為準則;遵循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不使有失,則人體就能保持相對平衡,並與天地之陰陽相互統一;知道了天人統一的道理,就可以預決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1】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王冰注:“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也。"
【2】陽盛則夢大火燔灼:王冰注:“陽為火,故夢大火而燔灼也。”
【3】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高世栻注:“陰陽俱盛,則水火亢害,故夢相殺毀傷。相殺,爭戰也。毀傷,俱敗也。”
▲所以五聲是和五音相應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應合的;脈象是和陰陽相應合的。陰氣盛則夢見渡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見打火燒灼;陰陽俱盛則夢見相互殘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1】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高世栻注:“上盛則氣並於上,故夢飛。飛者,肝
藏魂而上升也。下盛則氣並於下,故夢墮。墮者,肺藏魄而下降也。此水火陰陽,木浮金沉之義。”
【2】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高世栻注:“肝氣盛則夢怒,怒則氣上也;肺氣盛則夢哭,哭則氣下也。”
【3】短蟲:指蟯蟲。
【4】長蟲:指蛔蟲。
▲上部盛則夢飛騰;下部盛則夢下墮;吃的過飽的時候,就會夢見送食物給人;饑餓時就會夢見去取食物;肝氣盛,則做夢好發怒氣,肺氣盛則做夢悲哀啼哭;腹內短蟲多,則夢眾人集聚;腹內長蟲多則夢打架損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1】持脈有道,虛靜為保:保,《甲乙經》作“寶”。丹波元簡曰:“保、葆、寶古通用。”句意為診脈時,清虛寧靜是至為重要的。
▲所以診脈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須虛心靜氣,才能保證診斷的正確。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1】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張介賓注:“脈得春氣,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遊在波。”
【2】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形容夏日脈象盛浮於膚表,盈滿指下。夏季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長極,易取而洪大。
【3】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下膚,指脈氣由浮趨沉。吳昆注:“秋日陽氣下降,故脈來下於肌膚,象蟄蟲將去之象也。"
【4】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李中梓注:“如蟄畏寒,深居密處,君子法天時而居室,退藏於密也。”即冬日陽氣內藏,脈沉在骨。
▲春天的脈應該浮而在外,好象魚浮遊於水波之中;夏天的脈在膚,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滿於指下,就象夏天萬物生長的茂盛狀態;秋天的脈處於皮膚之下,就象蟄蟲將要伏藏;冬天的脈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蟲閉藏不出,人們也都深居簡出一樣。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1】知內者按而紀之:內,發於內裏的內傷病;按而紀之,切按各髒腑的脈象來識別病機。
【2】知外者終而始之:外,發於外表的外感病;終而始之,診察脈象要注意與其相應的天氣陰陽消長,終而複始的變化。
【3】六者:指上文春、夏、秋、冬、內、外。張介賓注雲“必知此四時內外六者之法,則脈之時動,病之所在,及病變或內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為持脈之大法。”一說,六者是指診法常以平旦、四診合參、脈應四時、虛靜為保,脈合陰陽、知內知外。
▲因此說:要知道內髒的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區別出來;要知道外部經氣的情況,可從經脈循行的經絡上診察而知其終始。春、夏、秋、冬、內、外這六個方麵,乃是診脈的大法。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脈象是怎樣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變的所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疾病的變化呢?怎
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內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外部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讓我講一講人體的陰陽升降與天運之環轉相適應的情況。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變化,陰陽四時與之相應。如春天的氣候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氣候暑熱,秋天得勁急之氣,發展為冬天的寒殺之氣,這種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變化而升降浮沉。春脈如規之象;夏脈如矩之象;秋脈如秤衡之象,冬脈如秤權之象。
四時陰陽的情況也是這樣,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四時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的,人體脈象的變化,亦與之相應,脈象變化與四時陰陽不相適應,即是病態,根據脈象的異常變化就可以知道病屬何髒,再根據髒氣的盛衰和四時衰旺的時期,就可以判斷出疾病和死亡的時間。
四時陰陽變化之微妙,都在脈上有所反應,因此不可不察。診察脈象,有一定的綱領,就是從辨別陰陽開始,結合人體十二經脈進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經脈應五行而有生生之機;觀測生生之機的尺度,則是以四時陰陽為準則;遵循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不使有失,則人體就能保持相對平衡,並與天地之陰陽相互統一;知道了天人統一的道理,就可以預決死生。
所以五聲是和五音相應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應合的;脈象是和陰陽相應合的。陰氣盛則夢見渡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見打火燒灼;陰陽俱盛則夢見相互殘殺毀傷;上部盛則夢飛騰;下部盛則夢下墮;吃的過飽的時候,就會夢見送食物給人;饑餓時就會夢見去取食物;肝氣盛,則做夢好發怒氣,肺氣盛則做夢悲哀啼哭;腹內短蟲多,則夢眾人集聚;腹內長蟲多則夢打架損傷。
所以診脈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須虛心靜氣,才能保證診斷的正確。春天的脈應該浮而在外,好象魚浮遊於水波之中;夏天的脈在膚,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滿於指下,就象夏天萬物生長的茂盛狀態;秋天的脈處於皮膚之下,就象蟄蟲將要伏藏;冬天的脈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蟲閉藏不出,人們也都深居簡出一樣。因此說:要知道內髒的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區別出來;要知道外部經氣的情況,可從經脈循行的經絡上診察而知其終始。春、夏、秋、冬、內、外這六個方麵,乃是診脈的大法。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六)
【原文】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己。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複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複也。
【點評】此段為各種病症的脈象含義,以及應對方法。
【原文通解】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1】搏堅而長:搏、堅、長屬陽脈,是太過的脈象。
【2】當病舌卷不能言:舌卷,證名。舌體卷縮,不能伸出。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如果舌頭不靈光,多與心功能失調有關。
【3】耎(ruǎn)而散:耎、散屬陰脈,是不及的脈象。
【4】當消環自已:消環一詞,當為“消渴”。“環”乃“渴”字之誤。《甲乙》、《脈經》、《千金》及《太索》所載為是。
▲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心經邪盛,火盛氣浮,當病舌卷而不能言語;其脈軟而散的,當病消渴,待其胃氣來複,病自痊愈。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複散發也。
【1】灌汗:指自汗或盜汗。因肺脈軟而散是肺虛,肺合皮毛,肺虛則皮毛不固,故盜汗。
【2】當病唾血:唾血,痰中帶血
【3】不複散發:指汗多亡陽,不可更為發散。指不能再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病了。
▲肺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火邪犯肺,當病庚中帶血;其脈軟而散的,為肺脈不足,當病汗出不止,在這種情況下,不可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1】色澤:指其色潤澤。
【2】當病溢飲:溢飲,是因飲食不節,或情誌失調,年高體弱,陽氣素虛等,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氣機阻滯,水濕內停。以頭麵、下肢或全身浮腫,畏冷,乏力等為主要表現的水腫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內分泌功能失調性水腫
【3】易:當作溢。
▲肝脈堅而長,搏擊指下,其麵色當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內生,當為跌墜或搏擊所傷,因淤血積於肋下,阻礙肺氣升降,所以便人喘逆:如其脈軟而散,加之麵目顏色鮮澤的。當發溢飲病,溢飲病口渴暴飲,因水不化氣,而水氣容易流入肌肉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所引起。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1】折髀(bi):髀,大腿部。折髀,形容大腿疼痛如折。
【2】食痹:病名,即胸膈閉阻悶痛,飲食不下之證。
▲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色赤,當病臏痛如折,如脈軟而散的,則胃氣不足,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1】當病足胻腫:胻(hang),脛骨,位於小腿內側。足脛腫,兩脛腫大,步履沉重,為“腳氣”證。此證初起無顯著不適,但覺兩腳軟弱頑痹,行動不便,足背微腫,以後兩脛特別腫脹。逐漸發展,能上及少腹以至大腹均現脹滿,但很少影響到周身。嚴重的出現氣逆喘急,嘔吐不食,煩渴,心胸動悸,甚至神誌恍惚,語言錯亂,麵色晦暗,鼻扇唇紫,稱為“腳氣衝心”,死亡甚速。所以腳氣大多腫不過膝,過膝便難治。
▲脾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部色黃,乃脾氣不運,當病少氣;如其脈軟而散,麵色不澤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當病足脛浮腫如水狀。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複也。
【1】少血:精血少。
▲腎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部黃而帶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於腎,腎受邪傷,當病腰腐如折;如其脈軟而散者,當病精血虛少,使身體不能恢複健康。
【譯文】
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心經邪盛,火盛氣浮,當病舌卷而不能言語;其脈軟而散的,當病消渴,待其胃氣來複,病自痊應。
肺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火邪犯肺,當病庚中帶血;其脈軟而散的,為肺脈不足,當病汗出不止,在這種情況下,不可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肝脈堅而長,搏擊指下,其麵色當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內生,當為跌墜或搏擊所傷,因淤血積於肋下,阻礙肺氣升降,所以便人喘逆:如其脈軟而散,加之麵目顏色鮮澤的。當發溢飲病,溢飲病口渴暴飲,因水不化氣,而水氣容易流入肌肉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所引起。
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色赤,當病臏痛如折,如脈軟而散的,則胃氣不足,當病食痹。
脾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部色黃,乃脾氣不運,當病少氣;如其脈軟而散,麵色不澤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當病足脛浮腫如水狀。
腎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麵部黃而帶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於腎,腎受邪傷,當病腰腐如折;如其脈軟而散者,當病精血虛少,使身體不能恢複健康。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七)
【原文】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點評】
此段詳細的闡述了各髒器之病的成因和變化情況。
【原文通解】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1】心疝:病名,心疝,諸疝分類中之一種。出《素問.脈要精微論》。是因寒邪侵犯心經而致的一種急性痛證,症見下腹有形突起,氣上衝胸,心暴痛,脈弦急。
▲黃帝說:診脈時,其心脈勁急,這是什麽病?病的症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種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現。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1】牡髒:牡,雄性動物,代指陽性。牡髒,指五髒中屬於陽者。
▲黃帝說: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心為陽髒,心與小腸為表裏,今與病傳於腑,小腸受之,為疝而痛,小腸居於少腹,所以少腹當有病形。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黃帝說:診察到胃脈有病,會出現什麽病變呢?
岐伯說:胃脈實則邪氣有餘,將出現腹脹滿病;胃脈虛則胃氣不足,將出現泄瀉病。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1】病成而變:病的形成及變化。
【2】瘴(dān)成為消中:意思是因為熱邪鬱積於中,則變為善食易饑而消瘦的消中病。瘴(dan),即癆病。消中,病名,即消渴。
【3】厥成為巔疾:厥,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巔”,指頭頂。巔疾,泛指頭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種頭痛。頭為諸陽之會,髒腑血氣皆上會於頭部。故凡六淫外感、髒腑內傷,均可發生巔疾。
【4】久風為飧泄:飧泄,飧(sun)泄,本病是肝鬱脾虛,清氣不升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5】脈風成為癘:脈風,病證名,意為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同厲風。因風邪侵犯血脈,留而不去,蘊釀而成,故稱。癘:古通癩,屬麻風病之一種類型
▲黃帝說:疾病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因於風邪,可變為寒熱病;癉熱既久,可成為消中病;氣逆上而不己,可成為頭痛病:風氣通於肝,風邪經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為飧瀉病;風邪客於脈,留而不去則成為癘風病;疾病的發展變化是不能夠數清的。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1】諸癰腫筋攣骨痛:癰腫,局部症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是化膿性感染的五個典型症狀。
筋攣,症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多因外感寒濕,或血少津虧,經脈失於營養所致。本症可見於中風、痹、麻風、破傷風、痤病等。
骨痛,是指全身或某一局部骨骼疼痛。
【2】八風之變:八風,指八方之風。八風邪氣,能使人筋攣骨痛。
【3】以其勝治之愈也:指利用五行之法治之。比如,現在的伏貼,就是利用夏季陽氣最足之時,用藥物來驅趕身體的寒氣。
▲岐伯說:這都是因為寒氣聚集和八風邪氣侵犯人體後而發生的變化。
黃帝說:怎樣進行治療呢?
岐伯說:由於四時偏勝之邪氣所引起的病變,根據五行相勝的規律確定治則去治療就會痊愈。
【整段翻譯】
黃帝說:診脈時,其心脈勁急,這是什麽病?病的症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種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現。
黃帝說: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心為陽髒,心與小腸為表裏,今與病傳於腑,小腸受之,為疝而痛,小腸居於少腹,所以少腹當有病形。
黃帝說:診察到胃脈有病,會出現什麽病變呢?
岐伯說:胃脈實則邪氣有餘,將出現腹脹滿病;胃脈虛則胃氣不足,將出現泄瀉病。
黃帝說:疾病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因於風邪,可變為寒熱病;癢熱既久,可成為消中病;氣逆上而不己,可成為頭痛病:風氣通於肝,風邪經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為飧瀉病;風邪客於脈,留而不去則成為癘風病;疾病的發展變化是不能夠數清的。
黃帝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的病變,是怎樣產生的呢?
岐伯說:這都是因為寒氣聚集和八風邪氣侵犯人體後而發生的變化。
黃帝說:怎樣進行治療呢?
岐伯說:由於四時偏勝之邪氣所引起的病變,根據五行相勝的規律確定治則去治療就會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