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31一35

(2023-11-02 10:58:29) 下一個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四)

8

【原文】

       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sì)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點評】

 此段和上段講的是自然之氣,與人體五髒之氣對應的關係,提出了"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理論。

【注釋】

【66】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變,變異、變化之意。正名,定正名稱,即準確命名。陰陽二氣相合而成萬物,但諸物所稟陰陽之氣有多少之異,根據其陰陽多少而定名稱,是對事物命名的基本原則之一,故有陰陽太少等不同名稱。

【67】其於萬物孰少孰多:指的是,五行之氣的變化,陰陽之氣的變化,對於萬物的生長形成哪個影響的多還是少呢?

【68】大神靈問:指提的問題深奧且微妙。

【69】陳其方:陳述大略。指五行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道理。

【70】不可勝視:有一個成語,叫數不勝數,和這裏的勝的用法一樣。換言之,就是五顏六色的草木,是看不過來的。

【71】不可勝極:指酸苦甘辛鹹五味的滋味兒,是嚐不過來的。

【72】嗜欲不同:人們喜愛的滋味兒不同。

【73】所通,指的是五味與五髒的相通。(與四時之氣、陰陽相通),酸苦甘辛鹹,對應的是肝心脾肺腎。

【74】食:si,同飼,飼養、供給。

【75】以:用。

【76】五氣:解釋有三:

1、天以五氣食人,即,天供給人們春夏長夏秋冬,這五種氣候供人們生存。

2、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3、天以寒、暑、燥、濕、風之五氣食人,亦即正常氣候。《靈樞·九官八風》:“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

【77】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氣經鼻吸入,藏於上焦胸中,上焦為心肺所居。心肺功能正常才能吸納五氣,並運達周身。

【78】味有所藏,以養五氣:味,飲食五味所化生的精微之氣。五氣,指五髒之氣。五髒賴水穀精微的滋養,以維持其功能活動。

【79】氣和而生......神乃自生:張介賓《類經·氣味類》注雲:“胃藏五味,以養五髒之氣,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氣充而神自生。"

1、氣和而生:氣和,是各髒器之間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很多人看中醫,都說脾胃不和,什麽叫不和呢,就是不和諧,即胃強脾弱,能吃,但不消化。

 

2、津液相成:津,口腔之中,清亮的部分,又稱為涎,是脾之液;液,唾液,是腎之氣;腎為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津液相成,指的就是脾腎和諧。

3、神乃自生:什麽是神呢?我們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就能看出來,如下圖。有一個成語,叫炯炯有神,指的是人的眼睛很明亮,其實,反映的就是五髒之神。

【整段翻譯】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嚐也嚐不完的。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髒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麵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髒以養五髒之氣,髒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五)

9

【原文】

        帝曰:髒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處)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少)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太)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點評】

 本段重點講解了五髒主管的人體各個功能,體現在人體的哪些方麵。

【注釋】

【80】髒象:指五髒之象。張介賓雲:“象,形象也。髒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藏,指藏於體內的髒腑。象,指髒腑功能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即指人體內的髒腑及其呈現在外的功能表現。

【81】生之本:本,主體、主持。生之本,即指生命活動的主宰。

【82】神之變:新校正:“詳神之變,全元起本並《太素》作神之處。”心藏神,故為神之處。

【83】魄:五神之一,主要包括痛癢等感覺、本能的動作等,為人天生就有的反應。有氣才有魄,氣足魄實。

【84】華:榮華。

【85】毛:毛發、毫毛。

【86】其充在皮:其功能充實在皮。

【87】陽中之太陰:新校正雲:“按太陰《甲乙經》並《太素》作少陰。當作少陰,肺在十二經雖為太陰,然在陽分之中,當為少陰也。”

【88】蟄(zhé):指冬眠蟄伏的動物,這裏有“藏”的意思。

【89】封藏之本:腎應冬藏之氣,其髒所藏之精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基礎,宜藏不宜泄,故稱腎為封藏之本。

【90】陰中之少陰:新校正:“按全元起本並《甲乙經》、《太素》少陰作太陰。當作太陰,腎在十二經雖為少陰,然在陰分之中,當為太陰。”

【91】罷極之本:罷,通疲,怠惰、鬆弛。極,通亟,緊急、急迫。肝主筋,主司運動,筋收縮則緊張有力,筋弛緩則乏力鬆弛。二者交替進行,便產生肢體運動。王冰注雲:“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也,肝主筋......故曰肝者罷極之本。”

【92】魂:五神之一,藏於肝血之中,主要包括謀慮、夢幻以及誌怒、驚恐之類的情感活動。

【93】其味酸,其色蒼:新校正雲:“詳此六字當去。......今惟肝脾二髒載其味其色,據《陰陽應象大論》已著色味詳矣,此不當出之。今更不添心肺腎三髒之色味,隻去肝脾二髒之色味可矣。”

【94】陽中之少陽:新校正:“按全無起本並《甲乙經》、《太素》作陰中之少陽,當作陰中之少陽。”又《靈樞·陰陽係日月》雲:“肝為陰中之少陽。”當從之。

【95】其味甘,其色黃:六字當刪,理見前校注【93】。

【96】此至明之類,通於土氣:《靈樞·陰陽係日月》:“脾為陰中之至陰”。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腑,皆有傳化水穀功能,總統於脾,故稱“至陰之類”。

【97】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雲“十一髒取決於膽”。另《黃帝內經研究大成·藏象研究》認為“十一”當校作“土”字,傳寫之誤。“土髒”即指脾髒及胃腸三焦膀胱等傳化五腑。決,通也,泄也。膽氣疏瀉,通降於土髒,土髒則能運化調暢。故言“凡土髒取決於膽也”。

【整段翻譯】

       黃帝說:髒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麵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

       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

       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發,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

       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鷹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穀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十氣相通。

       以上十一髒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

10

【他山之石】

下麵這段出自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王金亮 侯紅霞。

       此語出《內經》,強調指出了膽在髒腑活動中的重要性,其意有三。

       第一,主少陽春升之氣

       膽為陽木,其象應春,春天,陽氣漸升,由寒轉暖,萬物萌發生機,除舊更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日:"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即指此而言。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日“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生則萬物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也曰“腿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髒腑之氣皆升。”足少陽膽為半表半裏之經,能通達人體全身的陰陽之氣,所以說在人體髒腑的生理活動中,具有主生發,通陰陽的特殊作用。

        第二,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日:"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所謂“中正”乃不偏倚,準確無疑,且有決定判斷之意。指出了膽性正直剛毅之特征,人體五髒六腑皆從膽而決斷。也正如張景嶽指出:“膽附肝,相為表裏,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互濟,勇敢乃成。"

       第三,藏精汁以助消化

       膽藏精汁,清而不濁,《內經》稱之為“中精之府”,膽汁靠“肝氣有餘”而化生,且有助脾胃,促進飲食消化作用,膽汁是脾背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質。且肝膽經絡表裏相連,故膽汁的生成與排泄有賴於肝的正常疏泄功能,故肝膽脾胃共同協調完成人的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見氣機升降,新陳代謝,其中膽的作用不可低估,

       "凡十一髒取決於膽”指出了人體十一髒功能的正常發揮,決定於膽的功能正常,少陽屬膽是三焦陽氣升降出入的樞紐,膽氣不升則陽氣無從司令,難以進行適宜調節,五髒六腑便不能與四時保持協調平衡,人體的生命節律受到幹擾,抗病能力下降。

       其實,說了上述這些,我隻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膽的作用,膽被稱為“中正之官”,什麽叫中正,中,就是中間之意;正,就是正好之童,中正加在一起,就和中醫的思想完全吻合就是中醫,就是陰陽平和之醫,不偏不倚之醫。這就能很好理解“十一髒取決於膽了”。

11

【原文】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注釋】

【98】人迎:切脈的部位,在頸部兩側(頸動脈),屬足陽明胃經。

【99】盛:大的意思。指跳動的力度強。

【100】已:同“以”。

【101】格陽:指陽盛極而與陰格拒不相交通。病因病理學術語,指陽氣格拒。陰盛已極,而不能與陰氣交通,故氣血盈溢於三陽經,與三陰相格拒,表現為人迎脈大於寸口脈四倍。

【102】寸口:就是咱們平常中醫診脈的手腕處。

【103】關陰:指陰盛極而不與陽相交通。病因病理學術語,指陰氣格拒。陰盛已極,而不能與陽氣交通,表現為寸口脈大於人迎脈四倍。《素問·六節藏象論》:“寸口......四盛已上為關陰。

【104】關格:陰陽俱盛極而生化將息之候。以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小便不通稱為關,嘔吐不止稱為格。

【105】贏(ying):有餘。另解:此字在這裏的意思是當動詞,即博取、獲得之意。

【106】不能極:指無法最大限度。意指胃氣衰敗,有胃氣生,無胃氣則死。

【整段翻譯】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

       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

       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已不能最大限度獲取天地之精氣,人就會很快死去。

 

 

五髒生成篇第十(一)

1

【原文】

心之合【1】脈也,其榮【2】色也,其主【3】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原文通解】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1】合:配合的意思。

【2】榮:榮華表現的意思。

【3】主:受製約的意思。按照五行相克,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水製約火,故腎為心之主。

心髒與血脈相配合,其容華表現在麵色,腎髒能製約心髒。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肺髒與皮膚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心髒能製約肺髒。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肝髒與筋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爪甲,肺髒能夠製約肝髒。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脾髒與肌肉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口唇,肝髒能製約脾髒。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腎髒與骨骼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頭發,脾髒能製約腎髒。

【譯文】

心髒與血脈相配合,其容華表現在麵色,腎髒能製約心髒。肺髒與皮膚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心髒能製約肺髒。肝髒與筋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爪甲,肺髒能夠製約肝髒。脾髒與肌肉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口唇,肝髒能製約脾髒。腎髒與骨骼相配合,其榮華表現在頭發,脾髒能製約腎髒。

2

【原文】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zhī)月芻而唇揭【4】;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原文通解】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因此,過多進食鹹味,就會導致血脈凝滯,麵色發生變化;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過多進食苦味,就會導致皮膚幹燥,毫毛脫落;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過多進食辛味,就會導致筋脈拘急,爪甲幹枯;

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

【4】肉胝(zhi)月芻(zhou)而唇揭:胝(同之),皮厚的意思;月芻(同皺),皺縮的意思;揭掀起的意思。肉胝月芻而唇揭,即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幹裂,表皮掀起。

過多進食酸味,就會導致肌肉僵硬皺縮,口唇幹裂起皮;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過多進食甘味,就會導致骨酷疼痛,頭發脫落。這些損傷都是因為偏好五味而造成的。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所以,心喜好苦味,肺喜好辛味,肝喜好酸味,脾喜好甘味,腎喜好威味,這是五味與五髒之氣的相合關係。

 【譯文】

因此,過多進食鹹味,就會導致血脈凝滯,麵色發生變化;過多進食苦味,就會導致皮膚幹燥,毫毛脫落;過多進食辛味,就會導致筋脈拘急,爪甲幹枯;過多進食酸味,就會導致肌肉僵硬皺縮,口唇幹裂起皮;過多進食甘味,就會導致骨酷疼痛,頭發脫落。這些損傷都是因為偏好五味而造成的。所以,心喜好苦味,肺喜好辛味,肝喜好酸味,脾喜好甘味,腎喜好鹹味,這是五味與五髒之氣的相合關係。

 

 

五髒生成篇第十(二)

3

【原文】

五髒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5】者死,黃如枳實【6】者死,黑如炲【7】者死,赤如衃【8】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9】裹朱【10】。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11】。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髒所生之外榮也。

【原文通解】

五髒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5】者死,黃如枳實【6】者死,黑如炲(tái)【7】者死,赤如衃(pēi)【8】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5】茲:指死草色,即青中帶有枯黑之色。

【6】枳實:指色黃黑不澤。

【7】炲(tai):煤煙的灰。

【8】衃(pei):凝聚的血。

五髒之氣會在麵色上表現出來,如果麵色是死草般的青色,幹枯無光澤,為死症;麵色如同和枳實般的黃色,為死症;麵色就像是煙灰般的黑色,是死症;麵色為凝血般的紅色,是死症;麵色就像是枯骨一樣慘白,是死症,這是根據五髒反映在麵部的五種氣色來診斷死症的情況。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如果麵色就像是翠烏羽毛樣的青色,生;麵色如同雞冠般的紅色,生;麵色如同蟹腹般的黃色,生;麵色就像豬的油脂一樣白色,生;麵色就像是烏鴉的羽毛一樣黑,生。這是從五種麵色來判斷生的情況。

生於心,如以縞(ɡǎo)【9】裹朱【10】。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ɡàn)【11】。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髒所生之外榮也。

【9】縞(gǎo):生絹,色白質薄而光潤。

【10】朱:朱砂。

【11】紺(gàn):青中浮現著赤色的絲織品。

進一步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心髒生機勃勃,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朱砂一樣;肺有生機,麵色就像白絹裹看紅色的東西一樣;肝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紅青色的東西一樣;脾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栝樓的果實一樣;腎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紫色的東西一樣,這些都是因為五髒氣血充盈,榮華於外的表現。

【譯文】

五髒之氣會在麵色上表現出來,如果麵色是死草般的青色,幹枯無光澤,為死症;麵色如同和枳實般的黃色,為死症;麵色就像是煙灰般的黑色,是死症;麵色為凝血般的紅色,是死症;麵色就像是枯骨一樣慘白,是死症,這是根據五髒反映在麵部的五種氣色來診斷死症的情況。如果麵色就像是翠烏羽毛樣的青色,生;麵色如同雞冠般的紅色,生;麵色如同蟹腹般的黃色,生;麵色就像豬的油脂一樣白色,生;麵色就像是烏鴉的羽毛一樣黑,生。這是從五種麵色來判斷生的情況。進一步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心髒生機勃勃,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朱砂一樣;肺有生機,麵色就像白絹裹看紅色的東西一樣;肝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紅青色的東西一樣;脾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栝樓的果實一樣;腎有生機,麵色就像是用白絹裹看紫色的東西一樣,這些都是因為五髒氣血充盈,榮華於外的表現。

4

【原文】

色味當【12】五髒: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原文通解】

【12】當:合,與......相和。

【譯文】

五色、五味和五髒的相合關係是這樣的:白色和辛味與肺相合,紅色和苦味與心相合,青色和酸味與肝相合,黃色和甘味與脾相合,黑色和鹹味與腎相合。因為五髒在外與五體相合,所以白色又與皮膚相合,紅色與血脈相合,青色與筋相合,黃色與肉相合,黑色與骨相合。

5

【原文】

諸脈者皆屬【13】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14】,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xī)【15】之朝夕【16】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澀),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17】,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穀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原文通解】

●諸脈者皆屬【13】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14】,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15】之朝夕【16】也。

【13】屬:聯屬,統屬。

【14】節:骨節。

【15】八谿(xi):就是肘、腕、踝、膝關節共計八處,故稱為八谿。

【16】朝夕:同“潮汐”。

人體的經脈都關聯歸於目,精髓都屬於腦,筋都屬於骨骼的關節,血都都屬於心,氣都屬幹肺,氣血日夜在人體四肢八溪的部位往來運行。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因此,當人臥床休息的時候,血就會流動到肝髒,肝得到血而滋養眼睛,使眼睛能看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能握住東西;手指得到血的滋養,能拿取物體。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17】,血行而不得反其空【18】,故為痹厥也。

【17】此三者:指上文的“痹”“泣”“厥”三病。

【18】空:同孔。指人體關節、孔竅。

假如剛睡醒起來就外出感受風邪,血液的運行就會滯澀,凝滯在肌膚上,會引發痹症;凝滯在經脈,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在腳部,會引發厥冷。造成這三種疾病的原因是氣血運行不場,不能正常地返回到組織間障的孔穴裏。

人有大穀【19】十二分,小谿【20】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21】而去之。

【19】大穀:肉之大會為穀,指分肉間大的空隙。

【20】小谿:肉之小會為谿,指分肉間小的空隙。

【21】緣:因循的意思。

人體全身共有大穀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其中不包括十二髒腑各自的腧穴數。這些大穀和小溪都是衛氣的停留之處,也是邪氣容易進來的地方,治療疾病時。可以針刺這些部位,驅逐病邪。

【譯文】

人體的經脈都關聯歸於目,精髓都屬於腦,筋都屬於骨骼的關節,血都都屬於心,氣都屬幹肺,氣血日夜在人體四肢八溪的部位往來運行。因此,當人臥床休息的時候,血就會流動到肝髒,肝得到血而滋養眼睛,使眼睛能看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能握住東西;手指得到血的滋養,能拿取物體。假如剛睡醒起來就外出感受風邪,血液的運行就會滯澀,凝滯在肌膚上,會引發痹症;凝滯在經脈,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在腳部,會引發厥冷。造成這三種疾病的原因是氣血運行不場,不能正常地返回到組織間障的孔穴裏。人體全身共有大穀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其中不包括十二髒腑各自的腧穴數。這些大穀和小溪都是衛氣的停留之處,也是邪氣容易進來的地方,治療疾病時。可以針刺這些部位,驅逐病邪。

 

 

五髒生成篇第十(三)

6

【原文】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原文通解】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22】始:義為“始終”“自始至終”。下文“知其始”的“始”,指疾病的起始。

【23】五決:是指根據五髒的脈息來判斷疾病。

【24】母:指應時脈象中的胃氣。

診斷疾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領。要想知道疾病是怎麽發生的,必須先找到病根。

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25】五脈:五髒的應時脈象。

【26】巔疾:巔,山頂,此喻人的頭部。巔疾,指頭部病證。

【27】下虛上實:明·李中梓:“下虛,少陰腎虛也;上實,巨陽膀胱實也。腎虛不能攝巨陽之氣。故虛邪上行而為頭痛。”

【28】過在足少陰、巨陽:過,疾病。巨陽,太陽,指太陽經脈,包括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裏指足太陽膀胱經。

所謂五決,就是五髒的經脈,據此診斷疾病,就能判斷出疾病的位置。因此,對於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邪在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如果病情惡化,可能轉移到腎髒。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29】徇蒙招尤:徇,作胸,古時胸通眩。蒙,通朦,即視物昏花不清。招,搖晃的意思。尤,搖的意思。徇蒙招尤,即頭暈昏花,振搖不定的感覺。

【30】冥:昏暗。

頭暈眼花,身體搖擺,耳壹,屬於下實上虛,病邪在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如果病情惡化,可能轉移到肝髒。

腹滿?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31】?(chen)脹:脹滿,腹膈脹滿。

【32】支鬲胠(qū)脅:支,撐。鬲,通“膈”腋下脅上的部位。支鬲胠脅,謂胸膈脅肋就像有物支撐著一樣。

【33】下厥上冒:下,指足陽明。上,指足太陰。胃以下行為順,現在病在足陽明,所以應下行者變而為厥逆;脾宜升清,現在病在足太陰,清氣不升,而變為濁氣上冒。

腹部脹滿,使得胸膈阻塞,脅肋疼痛,下肢厥冷,上體眩是,屬於下氣上逆,病邪在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34】厥:指氣逆。

咳嗽喘急,胸中氣機逆亂,病邪在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內心煩悶,頭痛,胸膈不適,病邪在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

【譯文】

診斷疾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領。要想知道疾病是怎麽發生的,必須先找到病根。所謂五決,就是五髒的經脈,據此診斷疾病,就能判斷出疾病的位置。因此,對於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邪在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如果病情惡化,可能轉移到腎髒。頭暈眼花,身體搖擺,耳壹,屬於下實上虛,病邪在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如果病情惡化,可能轉移到髒。腹部脹滿,使得胸膈阻塞,脅肋疼痛,下肢厥冷,上體眩是,屬於下氣上逆,病邪在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咳嗽喘急,胸中氣機逆亂,病邪在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內心煩悶,頭痛,胸膈不適,病邪在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

7

【原文】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髒之象,可以類推;五髒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原文通解】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髒之象,可以類推;

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等,醫生可以通過手指來鑒別;五髒功能顯露在外,可以通過相關事物的比象來推求;

五髒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35】相音:明,張介賓:“相是形相(形貌),如陰陽二十五人形;音是五音,如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

五髒各自相應和的聲音,可以用心來辨識;五色的細微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如果能把望色、切脈結合起來,那麽這樣的診斷就比較全麵了。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36】喘:此處形容脈象搏動急數。

麵部呈現紅色,脈象急促而堅實,可以診斷為邪氣鬱積在中脘,通常會妨礙進食,此病名為心痹。這種病是外邪侵襲所致的,因思慮過度致使心氣衰弱,邪氣趁機侵入。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37】痹:此處指閉塞而氣不通達的意思。

【38】使內:指行房事。

麵部呈現白色,脈象急促而浮大,上虛下實,常常出現驚恐的症狀,病邪鬱積在胸中,迫使肺氣喘籲籲,導致肺很衰弱,這種病叫做肺痹。此病的產生是由於受到寒熱邪氣的侵襲,再加上飲酒過度,致使邪氣趁機侵入體內。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39】長而左右彈:明·張介賓:“言兩手俱長而弦強也。彈,搏擊之義。”

麵部呈現青色,脈象長並且左右都具有彈性,可以診斷為病邪鬱積在心的下方到肢胠這個部位,這種病叫做肝痹。此病的形成通常是因為受到寒濕病邪的侵襲所導致,與疝的發病機理是一樣的,症狀是腰痛、腳涼、頭痛等。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40】厥氣:逆氣,厥逆之氣。

【41】厥疝:明·張介賓:“脾虛則木乘其弱,水無所畏,而肝腎之氣上逆,是為厥氣;且脾、肝、腎三經皆結於陰器,故名曰厥疝。”

麵部呈現黃色,脈象大而虛,可以診斷病邪鬱積在腹中,有逆氣產生,此病叫做厥疝。男女都會得此病,這種病是由於四肢過度運動,出汗後感受風邪所致。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42】陰:此處指前陰。

【43】清水:涼水。

麵部呈現黑色,脈象上堅實而大,可以診斷為病邪鬱積在小腹和前陰處,此病叫做腎痹。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是用冷水洗澡後睡覺受涼。

【譯文】

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等,醫生可以通過手指來鑒別;五髒功能顯露在外,可以通過相關事物的比象來推求;五髒各自相應和的聲音,可以用心來辨識;五色的細微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如果能把望色、切脈結合起來,那麽這樣的診斷就比較全麵了。麵部呈現紅色,脈象急促而堅實,可以診斷為邪氣鬱積在中脘,通常會妨礙進食,此病名為心痹。這種病是外邪侵襲所致的,因思慮過度致使心氣衰弱,邪氣趁機侵入。

麵部呈現白色,脈象急促而浮大,上虛下實,常常出現驚恐的症狀,病邪鬱積在胸中,迫使肺氣喘籲籲,導致肺很衰弱,這種病叫做肺痹。此病的產生是由於受到寒熱邪氣的侵襲,再加上飲酒過度,致使邪氣趁機侵入體內。麵部呈現青色,脈象長並且左右都具有彈性,可以診斷為病邪鬱積在心的下方到肢胠這個部位,這種病叫做肝痹。此病的形成通常是因為受到寒濕病邪的侵襲所導致,與疝的發病機理是一樣的,症狀是腰痛、腳涼、頭痛等。麵部呈現黃色,脈象大而虛,可以診斷病邪鬱積在腹中,有逆氣產生,此病叫做厥疝。男女都會得此病,這種病是由於四肢過度運動,出汗後感受風邪所致。麵部呈現黑色,脈象上堅實而大,可以診斷為病邪鬱積在小腹和前陰處,此病叫做腎痹。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是用冷水洗澡後睡覺受涼。

8

【原文】

凡相五色之奇脈。麵黃目青,麵黃目赤,麵黃目白,麵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麵青目赤,麵赤目白,麵青目黑,麵黑目白,麵赤目青,皆死也。

【原文通解】

【44】奇脈:指脈色異常。

【譯文】

大凡診察病人的麵部,發現他們的麵部呈現麵黃目青,麵黃目紅,麵黃目白,麵黃目黑的,都說明病情不是很嚴重,因為麵有黃色,證明胃氣還有。如果病人的麵部呈現麵青目紅,麵紅目白,麵青目黑,麵黑目白,麵紅目青的現象,那就說明他們的病情都非常嚴重,因為他們的胃氣已經衰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