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6—10)

(2023-11-02 10:34:49) 下一個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

1

【病因病機】

 病因,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動態平衡而導致發生疾病的原因。《內經》所論述的病因有外感時邪、情誌過激、飲食失調、勞逸失度、起居無節、跌仆損傷以及病氣遺傳等方麵。

       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包括陰陽盛衰、正邪虛實、升降出入失調等。

       有關病因、病機的記載,主要見於《素問·生氣通天論》、《素問·玉機真髒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素問·舉痛論》以及《靈樞·百病始生》等篇。

【注釋】

【1】生氣:生陽之氣,生命之氣,亦即陽氣。

【2】天:泛指自然界,人的陽氣是和自然界相通應的。

2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原文通解】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1】生之本,本於陰陽: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雙方的協調統一。

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作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就是天地的陰陽之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2】六合之內:六合,指四方上下。六合之內,即指天地之間。

【3】九州:王冰注:“九州,謂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然俞樾《內經辯言》注:“九州即九竅,......古謂竅為州。”如此,“九州”與下文“九竅”義重,疑衍。

【4】九竅:五官七竅和下二陰兩竅。

【5】十二節:指四肢十二個大關節,即兩腕、兩肘、兩肩、兩髖、兩膝、兩踝。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無論是地上的九州,還是人體的九竅、五髒、十二節,都與自然的陰陽之氣密切相通。

其生五,其氣三,數( shuò)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6】其生五:其,指自然界的陰陽;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7】其氣三:指陰陽之氣各分為三,即太陰、少陰、厥陰與太陽、陽明、少陽。

自然的陰陽之氣變化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為三陰三陽。如果人們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侵襲人體,所以說通循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是延長壽命的根本。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作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就是天地的陰陽之氣。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無論是地上的九州,還是人體的九竅、五髒、十二節,都與自然的陰陽之氣密切相通。自然的陰陽之氣變化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為三陰三陽。如果人們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侵襲人體,所以說通循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是延長壽命的根本。

3

【原文】

       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原文通解】

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1】蒼:蒼、、青、玄,幽遠的意思。

【2】清淨則誌意治:淨,通靜。誌意,指人的精神活動。治,正常。即自然界陰陽之氣清靜而無異常變化,則有利於人的精神保持正常。

【3】賊邪:賊,傷害也。賊邪,即傷害人的邪氣。

【4】此因時之序:因,順也。意即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而養生。

人體的生命氣機與天氣息息相關,因此,蒼天之氣清爽幹淨,人的精神也會順暢平靜,順應天氣的陰陽變化,人的陽氣就會固密,盡管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對人造成傷害,這是因為適得四時陰陽變化的結果。

故聖人傳( zhuàn)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5】傳精神:俞樾《內經辯言》注:“傳,讀為摶,聚也。”傳精神,即聚精神,貫注之義。

亦有解釋“傳”:“專”的古字,指專一。

【6】服天氣:服,順也。意即順應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

【7】通神明:通,此處作統一解。神明,即陰陽變化。通神明,言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之氣變化統一起來。

因此,聖人精神專一,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8】衛氣散解:指衛氣離散耗解而不固。

【9】氣之削:即陽氣被削弱。

如果違背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順應天氣陰陽變化所造成的傷害,稱為自傷,人體的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譯文】

       由於人體的生命氣機與天氣息息相關,因此,蒼天之氣清爽幹淨,人的精神也會順暢平靜,順應天氣的陰陽變化,人的陽氣就會固密,盡管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對人造成傷害,這是因為適得四時陰陽變化的結果。因此,聖人精神專一,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背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順應天氣陰陽變化所造成的傷害,稱為自傷,人體的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4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原文通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1】失其所:所,場所。失去應有的位次,指陽氣運行失常。

【2】折壽而不彰:折壽,即短壽;不彰,不顯著。指人身若陽氣功能失常,可導致短折壽命的結果。高世栻注:“通體之氣,經脈之氣,各有其所。若失其所,則運行者不周於通體,旋轉者不循行於經脈,故短折其壽,而不彰著於人世矣。”

亦有解釋:不彰,死亡。

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陽氣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規律,人就會減損壽命或者夭折,生命機能也會暗淡無光。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3】天運:天體的運行。

【4】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順應,依順。言陽氣順應其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衛外的作用。

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為太陽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體的陽氣也應該在人體的上部和外部,這樣就可以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譯文】

       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陽氣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規律,人就會減損壽命或者夭折,生命機能也會暗淡無光。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為太陽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體的陽氣也應該在人體的上部和外部,這樣就可以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二)

5

【原文】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原文通解】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18】欲如運樞:運,運轉樞,戶樞,即門軸。欲如運樞,是指衛陽之氣如戶樞般開合運轉自如。

【19】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驚,卒暴之意。神氣,即指陽氣。浮,浮越於表。意為生活起居正常規律被擾,邪氣侵犯,衛陽之氣則上浮與邪氣抗爭。

人若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在人體內本來是起著大門的作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外來邪氣的侵襲,一旦是人的生活規律亂套了,陽氣馬上就會挺身而出,跑到人體的體表來保護身體.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20】煩則喘喝,靜則多言:煩,煩躁不安。喘喝,氣喘息急,喝喝有聲。煩則喘喝,為陽熱內盛所致;靜,相對煩而言,指神昏嗜臥。多言,如神昏譫語、鄭聲之類。靜則多言,為暑邪傷神所致。

【21】燔(fan)炭:燒灼的炭火。

人若受到暑氣的侵襲,就會多汗、煩躁,甚至出現大聲喘氣,如果暑邪侵襲到內心,還會出現安靜或者是胡言亂語,這個時候身體像熾烈的炭火一樣發熱,此時隻要出出汗,暑熱即可消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

【22】攘(rǎng):消除。

【23】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長:緛,通軟,收縮之意。弛,鬆弛不收之意。此二句為互文,指濕熱內停,損傷筋脈,可引起筋脈或出現拘攣短縮之症,或出現痿軟弛張之症。

人若受到濕邪的侵襲,頭部感覺十分沉重,好像被什麽東西包裹著一樣,如果濕熱相兼,沒有及時排除,就會使大小筋脈受到損傷,出現收縮變短或者鬆弛變長,收縮變短會引發拘攣,鬆弛變長會引發痿弱無力。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24】氣:即風。高世栻注:“氣,猶風也,《陰陽應象大論》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不言風而言氣。”

【25】四維相代:四維,四方四時,此處指上文所言的風寒暑濕等四時邪氣。代,更代。意為寒、暑、濕、風(氣)四種邪氣更替傷人。

人若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浮腫。如果上述四種邪氣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侵襲人體,那麽就會使得人體的陽氣逐斬衰竭。

【譯文】

       人若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在人體內本來是起著大門的作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外來邪氣的侵襲,一旦是人的生活規律亂套了,陽氣馬上就會挺身而出,跑到人體的體表來保護身體。人若受到暑氣的侵襲,就會多汗、煩躁,甚至出現大聲喘氣,如果暑邪侵襲到內心,還會出現安靜或者是胡言亂語,這個時候身體像熾烈的炭火一樣發熱,此時隻要出出汗,暑熱即可消散。人若受到濕邪的侵襲,頭部感覺十分沉重,好像被什麽東西包裹著一樣,如果濕熱相兼,沒有及時排除,就會使大小筋脈受到損傷,出現收縮變短或者鬆弛變長,收縮變短會引發拘攣,鬆弛變長會引發痿弱無力。人若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浮腫。如果上述四種邪氣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侵襲人體,那麽就會使得人體的陽氣逐斬衰竭。

6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原文通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注釋】

【26】煩勞:過度勞累。

【27】張:亢盛。

【28】精絕:陰精耗竭。

【29】辟積:辟,同襞( bì),裙褶的意思。辟積,就是重複積累的意思。

【30】煎厥:厥,病名。指由於陽氣亢盛,煎熬陰精,導致陽盛陰絕的昏厥。

或:指過度煩勞,陽氣鴟張亢盛,火炎則水幹,陰精虛衰,又逢盛夏陽熱之氣,則兩熱相合,如煎如熬,以致陰氣竭絕而昏厥的病證。

人體的陽氣會在人過度煩勞的時候,也跟看一起亢奮外張,這樣就會使得人體的陰精逐漸損耗,乃至於枯竭。如果這種情況積累到了炎熱的夏季,就容易使人發生煎瘚病。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31】潰潰乎若壞都:潰潰乎,形容水流決口的樣子;壞都,堤防崩決。

【32】汩(gǔ)汩:水流不止的樣子。

病情發作時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見聲音,病勢的危急程度就像是水庫決堤,如滔滔洪水傾瀉而出,病情無法控製。

【譯文】

       人體的陽氣會在人過度煩勞的時候,也跟看一起亢奮外張,這樣就會使得人體的陰精逐漸損耗,乃至於枯竭。如果這種情況積累到了炎熱的夏季,就容易使人發生煎瘚病。病情發作時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見聲音,病勢的危急程度就像是水庫決堤,如滔滔洪水傾瀉而出,病情無法控製。

7

【原文】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原文通解】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鬱)於上,使人薄厥。

【注釋】

【33】形氣絕:形,即形體,此處主要指髒腑經絡。絕,阻滯隔絕。馬蒔注謂:此“絕”是“阻絕之義,非斷絕之謂。”形氣絕,即髒腑經絡之氣阻絕不通。

【34】菀:同鬱,鬱結。

【35】薄厥:病名。指大怒而氣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證。張介賓注:“相迫日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

人體的陽氣在人情緒憤怒的時候會出現往上亂竄,血也跟看陽氣一起往上跑,結果血就淤積在人的頭部,跟身體的其他部位隔絕不通,這時易發生薄瘚病。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用),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36】縱:與緊相對,弛緩。

【37】不容:容,通“用”。不容,即不用,指肢體不能隨意運動。

【38】汗出偏沮:沮( jǔ),阻也,阻止。汗出偏沮,指汗出受阻而半側身體無汗的症狀。

【39】偏枯:半身不遂。

這種薄瘚病還會造成筋脈受損,肌肉鬆弛不收,無法行動自如。同時,還會使得人體出現汗多出偏於半身,久而久之,會逐漸轉變成半身不遂。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40】痤疿( cuó féi):痤,小癤瘡。疿,汗疹,痱子。

而出汗的時候,若被風濕邪氣阻遏,就容易生汗疹。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41】高梁之變,足生大丁:高,通膏,即脂膏類食物。梁,通粱,即精細的食物。膏粱,在此指肥甘厚味。足,俞樾《內經辨言》雲:“疑“是”字之誤。上雲乃生痤疿,此雲是生大丁,語意一律,'是’誤為足”。胡澍《素問校義》亦雲:“足,當作是字之誤也。是,猶則也。”丁,通疔,此泛指瘡瘍。吳昆注:“膏粱之人,內多滑熱,故其病變,能生大疔。"

【42】受如持虛:形容生病之易,猶如持空虛之器以盛物。

若經常進食肥美厚味的食物,就會引發疔瘡,而且是身體的抵抗力很弱,很容易受到各種邪氣的侵襲。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43】皶(zhā):即生長於麵部的粉刺;若生於鼻部則為酒齇( zhā)鼻。

如果是在勞動出汗時受到了風寒,皮膚就會出現粉刺,鬱久化熱,還會形成痤瘡。

【譯文】

       人體的陽氣在人情緒憤怒的時候會出現往上亂竄,血也跟看陽氣一起往上跑,結果血就淤積在人的頭部,跟身體的其他部位隔絕不通,這時易發生薄瘚病。這種薄瘚病還會造成筋脈受損,肌肉鬆弛不收,無法行動自如。同時,還會使得人體出現汗多出偏於半身,久而久之,會逐漸轉變成半身不遂。而出汗的時候,若被風濕邪氣阻遏,就容易生汗疹。若經常進食肥美厚味的食物,就會引發疔瘡,而且是身體的抵抗力很弱,很容易受到各種邪氣的侵襲。如果是在勞動出汗時受到了風寒,皮膚就會出現粉刺,鬱久化熱,還會形成痤瘡。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三)

8

【原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虐。

【原文通解】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44】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當作“養神則精,養筋則柔”解。精,指精神爽慧。柔即筋脈柔和,活動自如。此句提示陽氣具有溫養精神、筋脈作用。

人體的陽氣,能溫養神誌,使精神清爽,又能滋養筋脈,使諸筋柔潤。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45】生大僂:僂,曲背之義。大僂,指陽氣不能溫養筋脈導致形態傴僂,不能直立的病證。

如果陽氣失調,就會使得身體的防護大門開閉失常,真氣就會趁機侵襲,損耗陽氣,筋脈也就得不到陽氣的滋養,從而使得身體彎曲而無法挺直,形成佝僂病。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46】陷脈為痿:陷脈,指邪氣內陷經脈。痿,痿管,即病理性管道。

【47】肉腠( còu):肌肉之間。

【48】俞氣化薄:俞,同腧,即腧穴,為經脈氣血輸注之處。化,傳化、傳入的意思。薄,迫也。俞氣化薄,指邪氣從腧穴傳入而內迫五髒。

【49】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寒為陰邪,陰盛傷陽,陽氣被傷,不能養神,則畏懼,驚恐。

或:五髒主藏神,髒氣被邪所迫,陽氣不能養神,故見心神不安之善畏、驚駭。

若寒氣陷入脈絡中,駐留在肉和皮膚之間,氣血不通而鬱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瘺瘡。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髒,損傷神誌,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症狀。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由於寒氣的滯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在肌肉之間,就會引發臃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虐。

【50】魄汗:魄,通白,魄汗即白汗。白汗,指汗出不因暑熱所致,即自汗也。

【51】形弱而氣爍:形弱,在此指腠理不固,自汗出而易感受外邪,形體虛弱。爍消爍。氣爍,此指陽氣被邪熱所消耗。

【52】風瘧:因夏季陰暑內伏,複感風邪而發的一種瘧疾。

即瘧疾之一,因感受風邪,寒熱往來,惡風汗出而名之。

【譯文】

       人體的陽氣,能溫養神誌,使精神清爽,又能滋養筋脈,使諸筋柔潤。如果陽氣失調,就會使得身體的防護大門開閉失常,真氣就會趁機侵襲,損耗陽氣,筋脈也就得不到陽氣的滋養,從而使得身體彎曲而無法挺直,形成佝僂病。若寒氣陷入脈絡中,駐留在肉和皮膚之間,氣血不通而鬱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瘺瘡。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髒,損傷神誌,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症狀。由於寒氣的滯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在肌肉之間,就會引發臃腫。出汗不止時,形體虛弱,陽氣耗散,如果這時風寒邪氣侵入,腧穴又關閉了,就會出現風瘧的疾病。

9

【原文】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原文通解】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1】大風苛毒:苛,暴也。大風苛毒,指致病性強的病邪。

【2】弗之能害:即“弗能害之”,弗,通勿。

【3】此因時之序也:這是由於能夠按照時令,根據自然界的陰陽變化順序來養生。

風邪是各類疾病的源頭,但隻要人神清氣靜,就能使肌肉腠理密閉,即使有大風苛毒的侵襲,也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是由於人們能做到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而保養身體的結果。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1】病久則傳化:疾病久了,沒有及時的治愈,邪氣沒有排出去,疾病就要傳化、變化、轉化,疾病就要發展。

【2】上下不並:並,交並,交通之意。上下不並,指人體陽氣上部與下部不相交通。相互阻隔的病理變化。

所以,當得病的時間長了,病邪滯留在體內,就會內傳並進一步惡化,等到病情發展到上下隔拒、陰陽阻絕的時候,即使是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也隻能是束手無策了。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1】畜:同蓄,蓄積。

【2】陽畜積病死:陽氣蓄積,為實證。陽熱之氣瘀滯了,不能正常宣散了,而導致死亡。瘀滯為邪氣,為火熱之邪(陽邪)。

【3】陽氣當隔,隔者當瀉:前一“當”字,通擋。陽氣擋隔,對此應當采用瀉法,祛火以使著積的陽氣得以暢通。

【4】不亟正治,粗乃敗之;亟,急也。粗,粗工,即醫療水平低劣的醫生。全句意為不能迅速給予正確治療,這樣水平低劣的醫生隻能使病情敗壞、惡化。

因此,當陽氣被鬱積在一個地方,不能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相互交流的時候,病人很有可能是死亡。針對這種陽氣鬱積不通的情況,應該馬上采用通瀉的方法,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地進行治療,那就是被醫術粗淺的醫生給耽擱了,病人很有可能會死亡。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1】一日而主外:白天主於外,夜間主於內。

【2】氣門:此處指汗孔。王冰注:“所以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之氣門也。”

人體的陽氣,在白天的時候主要是運行在人體的體表,早晨的時候,陽氣剛剛開始生發,並逐漸加強,到了中午的時候,人體的陽氣達到最強的程度,等到太陽西下的時候,體表的陽氣在逐漸減少,氣門也隨之關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1】霧露:泛指邪氣。

【2】三時:即上文的平旦、日中、日西。

【3】指形體困頓而衰薄。薄:迫。

到了晚上,陽氣收斂進入體內,從體內來防禦邪氣,這個時候就不要再去勞筋動骨,也不要接觸霧露。如果不遵循一天之中陽氣在這三個時間段的運行規律,身體就會遭受邪氣的侵襲而疲乏和衰弱。

【譯文】

       風邪是各類疾病的源頭,但隻要人神清氣靜,就能使肌肉腠理密閉,即使有大風苛毒的侵襲,也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是由於人們能做到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而保養身體的結果。

       所以,當得病的時間長了,病邪滯留在體內,就會內傳並進一步惡化,等到病情發展到上下隔拒、陰陽阻絕的時候,即使是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也隻能是束手無策了。因此,當陽氣被鬱積在一個地方,不能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相互交流的時候,病人很有可能是死亡。針對這種陽氣鬱積不通的情況,應該馬上采用通瀉的方法,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地進行治療,那就是被醫術粗淺的醫生給耽擱了,病人很有可能會死亡。人體的陽氣,在白天的時候主要是運行在人體的體表,早晨的時候,陽氣剛剛開始生發,並逐漸加強,到了中午的時候,人體的陽氣達到最強的程度,等到太陽西下的時候,體表的陽氣在逐漸減少,氣門也隨之關閉。到了晚上,陽氣收斂進入體內,從體內來防禦邪氣,這個時候就不要再去勞筋動骨,也不要接觸霧露。如果不遵循一天之中陽氣在這三個時間段的運行規律,身體就會遭受邪氣的侵襲而疲乏和衰弱。

10

【原文】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原文通解】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1】起亟:亟,頻數。起亟,指陰精不斷地起而與陽氣相應,說明陰為陽之基。

岐伯說:陰有蓄藏精氣,不斷充養陽氣的作用;陽有保護外體,固攝陰精的作用。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1】脈流薄疾:薄,通迫。脈流薄疾,指陽氣亢盛,使脈中氣血流動急迫而快疾。

【2】並乃狂:並,交並,引申為重複、加甚之意。並乃狂,指陽氣亢盛而致神誌狂亂。

如果陰不勝陽,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使血脈流動急促,這時再遭到熱邪的侵襲,陽氣更加亢奮就會引發狂症。

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爭,九竅不通。

【1】五髒氣爭:爭,不和之意。五髒氣爭,指五髒功能失調,氣機失和。

如果陽不勝陰,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就會使五髒之氣失調,導致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1】陳陰陽:陳:陳列,就是調,調暢。就是把陰陽調暢起來,好像擺列開來 。

【2】筋脈和同:和同,即和諧,協調。筋脈和同,指筋脈功能協調。

【3】從:不亂。氣血也不紊亂。

所以聖人調和陰陽,使它們趨於平衡,以達到筋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通。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1】邪不能害:外邪則不能侵害身體。

【2】氣立如故;立,作行講。氣立如故,指髒腑經絡之氣運行正常。一說氣立,謂人需依賴自然四時之氣才能有此生命。吳昆雲:“氣立者,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有生謂之氣立。”

這樣,就能達到內外協調,邪氣無法侵襲,耳聰目明,身體的氣機正常運行。

【譯文】

岐伯說:陰有蓄藏精氣,不斷充養陽氣的作用;陽有保護外體,固攝陰精的作用。如果陰不勝陽,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使血脈流動急促,這時再遭到熱邪的侵襲,陽氣更加亢奮就會引發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就會使五髒之氣失調,導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調和陰陽,使它們趨於平衡,以達到筋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通。這樣,就能達到內外協調,邪氣無法侵襲,耳聰目明,身體的氣機正常運行。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四)

11

【原文】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原文通解】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1】風客淫氣,精乃亡:風邪侵襲人體,而為淫亂之氣。風為陽邪,易使陰精耗散。高世栻注:“風為陽邪,風客淫氣,則陰精消爍,故精乃亡。”

【2】邪傷肝:風為陽邪,氣通於肝,肝氣通於風。

風邪侵襲人體,損傷陽氣,逐漸侵入內髒,陰精也會隨之逐漸損耗,這是因為邪氣傷害肝髒的緣故。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1】筋脈橫解:橫,放縱的意思。解,通懈,即鬆弛。筋脈橫解,即筋脈弛縱不收。

【2】腸澼為痔:腸澼,即下利膿血的痢疾等病。為,與也。痔,痔瘡。飲食過飽,腸胃乃傷,濕熱下注則為痢疾;迫於魄門,日久成痔。

這個時候如果還不注意飲食,經常吃得太飽,阻礙升降之機,會造成胃腸的筋脈鬆弛,導致痢疾和痔瘡等疾病。

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1】大飲:飲酒過量。酒氣本身就是熱性的,所以使氣上逆,陽氣受傷了 ,再大飲,氣更容易上逆了。

【2】強力:勉強用力,勞力過度。又指房室太過,王冰注:“強力,謂強力入房也。"陽氣不足是前提。

【3】高骨:即腰間脊骨。

如果大量飲酒,會造成氣機上逆。如果強行用力或者勉強行房事,會損傷腎氣,腰部的脊骨也會受到損傷。

【譯文】

       風邪侵襲人體,損傷陽氣,逐漸侵入內髒,陰精也會隨之逐漸損耗,這是因為邪氣傷害肝髒的緣故。這個時候如果還不注意飲食,經常吃得太飽,阻礙升降之機,會造成胃腸的筋脈鬆弛,導致痢疾和痔瘡等疾病。如果大量飲酒,會造成氣機上逆。如果強行用力或者勉強行房事,會損傷腎氣,腰部的脊骨也會受到損傷。

12

【原文】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髒。

【原文通解】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1】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要,關鍵,要領。陰精與陽氣關係的關鍵,在於陽氣致密於外,陰氣才能固守於內。

【2】聖度:最好的養生法度。

陰陽協調的關鍵,就是陽氣的固密功能,隻有陽氣的固密功能好了,陰氣才能固守在內。如果陰陽失調,就好比是一年中隻有春季沒有秋季,隻有冬季沒有夏季一樣。所以說,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原則。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1】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強,陽氣亢盛。陽氣若致密於外,則陰氣能固守於內。今陽氣亢盛,不能為陰氣致密於外,則陰氣亦不能內守而外泄,以至衰竭亡絕。張介賓注:“強,亢也。孤陽獨用,不能固密,則陽氣耗而竭絕矣。《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躁即陽強不密之謂。”

因此,如果陽氣過度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逐新衰竭。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1】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平陽秘為互文,即陰陽平秘。平秘,平和協調之意。治,正常。

【2】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離,分離。決,決裂。陰陽分離決裂,則孤陽不生,獨陰不長,精氣無以滋生而竭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1】露風:泛指一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如下文所言風、暑、濕、寒諸邪。又,露觸冒。露風,即觸冒風邪之意。

【2】洞泄:指瀉下劇烈,如空洞無底。

風邪侵襲人體,會使人患上寒熱病。因此,當春天的時候被風邪所傷,如果邪氣滯留不去,那麽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直瀉無度,而變成洞泄的疾病。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1】痎瘧:前麵已講。瘧疾的總稱。

【2】秋傷於濕,上逆而咳:張介賓注:“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末,故秋傷於濕也。秋氣通於肺,濕鬱成熱,則上乘肺金,故氣逆而為咳嗽。

【3】痿厥:偏義複詞,偏在“痿”,即肢體枯萎不用的病證。

在夏天的時候被暑邪所傷,那麽到了秋天就會患上瘧疾。在秋天的時候被濕邪所傷,邪氣上逆,引發咳嗽,到了冬天還可能進而演變成瘺厥病。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髒。

【1】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因冬季養生不當,感受寒邪,陰精虧虛,至春天陽氣升發,或又感新邪,發為溫病。

【2】四時之氣,更傷五髒:更,更替。指四時不正之氣,交替地損傷五髒。即與前文“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同義。

在冬天的時候感受寒邪,那麽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可能就會患上溫病。四季的邪氣,會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接連不斷地損傷人體的五髒。

【譯文】

       陰陽協調的關鍵,就是陽氣的固密功能,隻有陽氣的固密功能好了,陰氣才能固守在內。如果陰陽失調,就好比是一年中隻有春季沒有秋季,隻有冬季沒有夏季一樣。所以說,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原則。因此,如果陽氣過度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逐新衰竭。隻有做到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活動才能正常;假如陰陽分離,不能互相維係,那麽人的精氣也會逐漸而衰竭。

       風邪侵襲人體,會使人患上寒熱病。因此,當春天的時候被風邪所傷,如果邪氣滯留不去,那麽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直瀉無度,而變成洞泄的疾病。在夏天的時候被暑邪所傷,那麽到了秋天就會患上瘧疾。在秋天的時候被濕邪所傷,邪氣上逆,引發咳嗽,到了冬天還可能進而演變成瘺厥病。在冬天的時候感受寒邪,那麽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可能就會患上溫病。四季的邪氣,會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接連不斷地損傷人體的五髒。

13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原文通解】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1】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即陰精。五味,即酸苦甘辛鹹,此處泛指飲食物。言陰精的產生,本源於飲食五味。

【2】陰之五宮:五官,即五髒。陰之五官,即藏蓄陰精的五髒。

陰精主要來自於日常飲食的酸甜苦辣鹹這五味;但是,起著儲藏陰精的五髒,又容易受到因為過度食用五味而帶來的傷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1】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津,滿溢、過盛之意。酸味本有滋養肝髒的作用,但酸味太過,會導致肝氣過亢,肝木乘脾土,而使脾氣衰竭。

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酸,就會使得肝氣充盈旺盛,導致脾氣受損枯竭。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1】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張誌聰注:“大骨,腰高之骨,腎之府也。過食成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淩心,故心氣抑鬱也。"

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鹹,就會造成骨骼損傷,肌肉萎縮,心氣抑鬱。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1】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甘,《太素》作“苦”。可從。喘,此指心跳急促。滿,通懣,煩悶也。衡,平也。苦入心,味過於苦則反傷心氣,故心跳急促而煩悶;黑為水色,火不足則水氣乘之,故麵見黑色,心火虛衰則腎水偏盛,故言腎氣不衡。

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苦,就會使得心氣煩悶,氣逆而喘促,麵色發黑,腎氣失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1】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苦,《太素》作“甘”,且無“不”字。可從。濡,濕也。厚,此指脹滿。甘入脾,味過於甘則傷脾生濕,濕阻脾胃則生脹滿,《奇病論》日:“甘者令人中滿。”

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甜,就會使得脾氣不得濡潤,導致胃氣堵塞脹滿。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1】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敗壞。央,通殃。辛入肺,味過於辛則傷肺,肺傷則津液不布,筋失所養而敗壞弛緩;辛性走散,神氣耗傷,故殃及精神。

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辛,就會損害筋脈,使之鬆弛,同時還會使得精神也受到傷害。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1】謹和五味:謹慎地調和飲食五味。

【2】骨正:骨骼堅強 。腎氣盛。

【3】筋柔:筋脈柔韌。肝氣足。

【4】氣血以流:氣血充沛,肺主氣,心主血,心肺功能正常。

【5】腠理以密:腠理固密而不疏鬆,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是肌肉之紋理。脾氣足。

【6】骨氣以精:骨氣,泛指上文的骨、筋、氣、血、腠理。精,強盛。骨氣以精,是言骨、筋、氣、血、腠理均得到五味的滋養而強盛不衰。

因此,要非常謹慎地協調日常食物的五味,隻有這樣才能使得骨骼堅強,筋脈柔潤,氣血通暢,腠理固密,身體非常健康。所以說,隻有嚴格遵循養生之道,並按照正確的方法施行,才有可能活到天命之年。

【譯文】

       陰精主要來自於日常飲食的酸甜苦辣鹹這五味;但是,起著儲藏陰精的五髒,又容易受到因為過度食用五味而帶來的傷害。因為,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酸,就會使得肝氣充盈旺盛,導致脾氣受損枯竭。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鹹,就會造成骨骼損傷,肌肉萎縮,心氣抑鬱。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苦,就會使得心氣煩悶,氣逆而喘促,麵色發黑,腎氣失衡。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甜,就會使得脾氣不得濡潤,導致胃氣堵塞脹滿。如果所進食的食物過於辛,就會損害筋脈,使之鬆弛,同時還會使得精神也受到傷害。

       因此,要非常謹慎地協調日常食物的五味,隻有這樣才能使得骨骼堅強,筋脈柔潤,氣血通暢,腠理固密,身體非常健康。所以說,隻有嚴格遵循養生之道,並按照正確的方法施行,才有可能活到天命之年。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一)

1

【金匱真言論】

【注釋】

【1】金匱:匱( guì)。用金子製成的櫃子。這裏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貴文獻和書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論,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學理論。由於本篇重點闡發“四時五髒陰陽"理論的重要篇章,應當重視、也值得珍藏,故篇名為“金匱真言論"

2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原文通解】

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1】天有八風:天,指自然界。八風,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八方之風。整句意為八方不正之邪氣。

【2】經有五風:經,指經脈,經脈連屬五髒。故經有五風,是指五髒經脈均因風邪侵人發生疾病。

黃帝問道:大自狀中有八風的說法,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麽回事呢?

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

【1】經風:經脈的風病。

岐伯回答說:大自然中的八方之風會產生八種不同的風邪,侵入人體,中傷經脈,形成經脈的風病,風為還會繼續沿看經脈侵擾五髒,使得五髒發生病變。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1】得四時之勝:指在某一個季節出現了克製該季節的氣候。勝,克製、製伏。

四季的氣候是相互克製的,即春季屬木,克製長夏;長夏屬土,克製冬水;冬季屬水,克製夏火;夏季屬火,克製秋金;秋季屬金,克製春木,這就是四季氣候的相互克製。

【譯文】

       黃帝問道:大自狀中有八風的說法,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麽回事呢?

       岐伯回答說:大自然中的八方之風會產生八種不同的風邪,侵入人體,中傷經脈,形成經脈的風病,風為還會繼續沿看經脈侵擾五髒,使得五髒發生病變。四季的氣候是相互克製的,即春季屬木,克製長夏;長夏屬土,克製冬水;冬季屬水,克製夏火;夏季屬火,克製秋金;秋季屬金,克製春木,這就是四季氣候的相互克製。

3

【原文】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原文通解】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1】俞:通“腧”,身體上的穴位。月(肉)為形,俞為聲。俞者,經氣之所注也。

東風在春季產生,通常引發肝髒的病變,病邪從頸項侵入;南風在夏季產生,通常引發心髒的病變,病邪從胸脅侵入;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西風在秋季產生,通常引發肺部的病變,病邪從肩背侵入;北風在冬季產生,通常引發腎部的病變,病邪從腰股侵入,長夏屬土,土位於中央,病變通常發生在脾髒,病邪從背脊侵入。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因此,春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心髒;秋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胸背;冬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1】鼽衄( qiú nǜ):鼽,指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鼽:鼻塞也,衄:鼻血也。

【2】洞泄:《生氣通天論》亦有此詞。

①陰盛內寒所致的泄瀉。《聖濟總錄》卷七十四:“洞泄謂食已即泄。”“陰盛生內寒,故令人腹髒內洞而泄。”證見心腹痛,大腸切痛,腸鳴食不化,手足厥冷,腳轉筋等  。治宜溫中散寒,用附子丸、木香訶黎勒丸等方(《奇效良方·泄瀉門》)。

②濡瀉別名。《醫宗必讀·泄瀉》:“洞泄,一名濡瀉,瀉下多水也。”詳見濡瀉條。

③脾瀉別名。《醫學真傳·痢》:“痢下無積,日夜十餘次,解時微痛,是名脾瀉,又名洞瀉。”參見脾瀉、脾泄條。

【3】痹厥:手足麻木逆冷。

所以,春天多出現鼽衄之類的病,夏天多出現胸脅方麵的疾病,長夏多出現直泄無度的洞泄等裏寒病,秋天多出現風瘧之類的疾病,冬天多出現痹瘚之類的疾病。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1】故冬不,按蹺。不:否也,不通也,閉塞也。以下的不字均為否解。阻塞也。

冬不按蹺:冬否則按蹺以疏之。

冬善病痹厥,則是冬不,則病痹厥,用按蹺以疏之。

按蹻:蹻( qiāo),通“蹺”,舉足,踮起腳跟,行步輕捷的樣子。即按摩術,導引術等活動,引陽氣之通暢於四肢。

明代吳昆注:“按,手按也;蹻,足踹也。”

【2】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

春不:春否也,春氣閉塞也。

春否則鼽衄,春否則病頸項,春否者,春為發陳,今發陳之路否塞,故病鼽衄,病頸項。

【3】仲夏不,病胸脅,仲夏否,則病胸脅

【4】長夏不,病洞泄寒中。長夏否,則病洞泄,寒中也。

長夏者脾也,長夏不,脾不升陰也。病洞泄寒中,即是脾胃虛寒而洞泄也。

【5】秋不,病風瘧。秋否,病風瘧也。

【6】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冬否,冬氣主藏,今冬否,而陰少則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此譯文不通與上解,暫用。)因此,如果能做到在冬天的時候不要擾動筋骨,力求藏陰潛陽,這樣一來到了第二年的香天就不會出現鼽衄和頸項之類的疾病,夏天就不會出現胸脅方麵的疾病,長夏就不會出現洞泄寒中之類的疾病,秋天就不會出現風瘧之類的疾病,冬天也不會出現患痹瘚、飧泄,出汗過多之類的疾病。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1】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春不,春否也,春升之力否塞也,春不則病溫也。《傷寒論》第六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結合: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那麽病溫有兩種發病機製:一是冬傷於寒,春沒有否,而仍舊病溫。二是冬沒有傷於寒,藏於精者,但是春否,即春氣生發閉塞,也會病溫。

結合: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那麽可推之病溫即是病鼽衄,病頸項。

一般來說,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如果能在冬天做到陰精內藏而不外瀉,那麽到了春天就不會罹患溫熱病。如果在炎熱的夏天不能排汗散發熱量,那麽到了秋天就會患風瘧病。

此平人脈法也。

【10】平人:普通的人,無病的人。

這是一般為人診斷季節疾病的普遍規律。

【譯文】

        東風在春季產生,通常引發肝髒的病變,病邪從頸項侵入;南風在夏季產生,通常引發心髒的病變,病邪從胸脅侵入;西風在秋季產生,通常引發肺部的病變,病邪從肩背侵入;北風在冬季產生,通常引發腎部的病變,病邪從腰股侵入,長夏屬土,土位於中央,病變通常發生在脾髒,病邪從背脊侵入。

       因此,春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心髒;秋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胸背;冬季邪氣傷人,病多發在四肢。所以,春天多出現鼽衄之類的病,夏天多出現胸脅方麵的疾病,長夏多出現直泄無度的洞泄等裏寒病,秋天多出現風瘧之類的疾病,冬天多出現痹瘚之類的疾病。因此,如果能做到在冬天的時候不要擾動筋骨,力求藏陰潛陽,這樣一來到了第二年的香天就不會出現鼽衄和頸項之類的疾病,夏天就不會出現胸脅方麵的疾病,長夏就不會出現洞泄寒中之類的疾病,秋天就不會出現風瘧之類的疾病,冬天也不會出現患痹瘚、飧泄,出汗過多之類的疾病。一般來說,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如果能在冬天做到陰精內藏而不外瀉,那麽到了春天就不會罹患溫熱病。如果在炎熱的夏天不能排汗散發熱量,那麽到了秋天就會患風瘧病。這是一般為人診斷季節疾病的普遍規律。

4

【原文】

       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原文通解】

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可以分出陰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1】平旦至日中:6時至12時。

【2】日中至黃昏:12時至18時。

【3】合夜至雞鳴:18時至24時。

【4】雞鳴至平旦:24時至6時。

白天屬陽,清晨到中午,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是陽中之陰;夜晚屬陰,合夜到雞鳴,是陰中之陰,雞鳴到清晨,是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

自然的陰陽之氣是這樣,人體的陰陽之氣也是這樣。

【譯文】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可以分出陰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白天屬陽,清晨到中午,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是陽中之陰;夜晚屬陰,合夜到雞鳴,是陰中之陰,雞鳴到清晨,是陰中之陽。自然的陰陽之氣是這樣,人體的陰陽之氣也是這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