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56—-160

(2023-11-03 16:07:39) 下一個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一)

01

【題解】

 帝承上編腹中滿痛之義,而及於腰痛,則有取刺之法也。腹者,太陰經脈之所主。腰者,足三陽三陰之脈及奇經八脈,皆從腰而上,故舉足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及奇經八脈,並解脈肉理,皆係於腰而為痛,各隨其脈以刺之。太陰主腹,故不複論。然太陰之絡,亦令腰痛,故終舉太陰之痛以結之。

       一、本篇著重論述了正經、奇經、別絡等經絡發生病變所致腰痛病的臨床表現和針刺治療方法。

       二、重點介紹了腰痛針刺治療中循經取穴的方法,同時對針刺出血與否,繆刺取穴以及根據月亮盈虧決定針刺次數等法則,也有所論及。

       三、對腰痛兼有上寒、上熱、中熱而喘等複雜病症的取穴方法,作了一般性介紹。 

02

【原文】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1】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2】見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3】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4】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héng)前【5】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6】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複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腿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7】,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8】,刺之三痏。

       解脈【9】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10】,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郤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令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郤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原文通解】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1】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2】見血。

【1】尻(kāo):指臀部。

【2】無:不要。

郤中,委中也。足太陽之脈,從頭下項,循脊背,抵腰中,下至於尻,故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則上引項脊而尻背各如狀,當刺其委中,委中者,太陽正經之脈也;刺委中,更當出血,若春時木王,借水氣以生,太陽主寒水之氣,故春刺委中,無見其血。

足太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項脊尻背,好象擔負著沉重的東西一樣,治療時應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處刺出其惡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3】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4】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3】循循然:形容腰部疼痛逐漸加重的樣子。

【4】成骨:股骨。

循循,漸次貌。顧,回顧也。腰者,身半上下之交,少陽主樞,居乎上下之間,故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腰之皮中,其痛漸次而上,故循循然,痛在於背,則不可以俯仰;痛在於項,則不可以顧,當刺少陽成骨之端,而出其血。申明成骨之端,在膝外廉之骨而獨起者是也。夏時火王,少陽主相火之氣,故夏刺成骨,無見其血。

足少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針刺於皮膚中,逐漸加重不能前後俯仰,並且不能左右回顧。治療時應刺足少陽經成骨的起點出血,成骨即膝外側高骨突起處,若在夏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héng)前【5】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5】前:指足三裏穴。

陽明之脈,起於鼻中,行身之前,故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猶視也。申明不可顧者,非不可回顧,乃顧則目中為有見者,然顧而有見,則善悲,當刺陽明於前三,前三,三裏上廉下廉也,故曰,上下和之,乃三裏合上廉下廉以和之,而出其血也。秋時金王,陽明主燥金之氣,故秋刺前三,無見其血。

陽明經脈發病而使人腰痛,頸項不能轉動回顧,如果回顧則神亂目花猶如妄見怪異,並且容易悲傷,治療時應刺足陽明經在脛骨前的足三裏穴三次,並配合上、下巨虛穴刺出其血,秋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6】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複也。

【6】內踝上:指複溜穴。

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故足少陰令人腰痛,其痛上引脊,下引內廉,當刺少陰於內踝上左右太溪二,少陰之氣藏於冬,發於春,故春刺內踝,無見其血,若春時出血太多,至冬不可複藏也。按春夏秋皆言無見血,而冬時不言,意謂冬藏之時,陰血充滿,三時皆不足也。

足少陰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到脊骨的內側,治療時應刺足少陰經在內踝上的複溜穴兩次,若在春季則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會導致腎氣損傷而不易恢複。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腿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7】,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8】,刺之三痏。

【7】累累然:指如串珠狀,不平整。

【8】不慧:語言不爽朗。

厥陰之脈,循足而上,與腎脈相合,行於腰脊,故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為張弓弩弦,痛而強硬,不柔和也。當刺厥陰之脈,在踵魚腹之外。,足肚也。踵,足跟也。魚腹,足肚上也。

厥陰經脈發病使人腰痛,腰部強急如新張的弓弩弦一樣,治療時應刺阻厥陰的經脈,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間魚腹之外的蠡溝穴處,摸之有結絡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針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語或沉默抑鬱不爽,可以針刺三次。

解脈【9】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10】,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郤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9】解脈:指足太陽經分散在膝關節後的小血絡。

【10】??然:指視物不清的樣子。

解,音蟹,下同。解,散也。解脈,周身橫紋之脈散於皮膚間,太陽之所主也。解脈令人腰痛,不能從腰而散於上,故痛引肩,不能從肩而散於頭,故目??然。膀胱水府之氣不出於皮毛,故時遺溲。刺解脈在膝後筋肉相分之間乃中外廉之橫脈,當刺出其血,血紫黑而變赤,即當止之,不可多出也。

解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會牽引到肩部,眼睛視物不清,時常遺尿,治療時應取解脈在膝後大筋分肉間(委中穴)外側的委陽穴處,有血絡橫見,紫黑盛滿,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變紅才停止。

解脈令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郤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折,音舌。解脈散於皮膚,不但行於上下,且迥繞周身,故解脈令人腰痛,為腰引帶,痛則常為折腰狀。腰者腎之外候,腎氣不充於腰,故善恐。刺解脈,在太陽正經之中,視其結絡為黍米,乃刺之。結絡,則絡脈結而不榮,故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即上言血變而止之謂也。此言解脈腰痛,常循太陽中之絡脈以刺之,而出其血也。

解脈發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帶子牽引一樣,常好象腰部被折斷一樣,並且時常有恐懼的感覺,治療時應刺解脈,在郤中有絡脈結滯如黍米者,刺之則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變紅時即停止。

【譯文】

       足太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項脊尻背,好象擔負著沉重的東西一樣,治療時應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處刺出其惡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針刺於皮膚中,逐漸加重不能前後俯仰,並且不能左右回顧。治療時應刺足少陽經成骨的起點出血,成骨即膝外側高骨突起處,若在夏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陽明經脈發病而使人腰痛,頸項不能轉動回顧,如果回顧則神亂目花猶如妄見怪異,並且容易悲傷,治療時應刺足陽明經在脛骨前的足三裏穴三次,並配合上、下巨虛穴刺出其血,秋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陰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到脊骨的內側,治療時應刺足少陰經在內踝上的複溜穴兩次,若在春季則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會導致腎氣損傷而不易恢複。

       厥陰經脈發病使人腰痛,腰部強急如新張的弓弩弦一樣,治療時應刺阻厥陰的經脈,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間魚腹之外的蠡溝穴處,摸之有結絡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針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語或沉默抑鬱不爽,可以針刺三次。

       解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會牽引到肩部,眼睛視物不清,時常遺尿,治療時應取解脈在膝後大筋分肉間(委中穴)外側的委陽穴處,有血絡橫見,紫黑盛滿,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變紅才停止。解脈發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帶子牽引一樣,常好象腰部被折斷一樣,並且時常有恐懼的感覺,治療時應刺解脈,在郤中有絡脈結滯如黍米者,刺之則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變紅時即停止。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二)

03

【原文】

       同陰之脈【1】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2】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3】之端,為三痏【4】。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0】。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shuàn)下間,去地一尺所【0】。

衡絡之脈【5】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6】,惡血歸之,刺之在郤陽【7】筋之間【8】上郤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9】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10】,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11】上三痏,在蹻上郤下五寸橫居【12】,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13】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14】,甚則悲以恐,刺習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15】令人腰痛,痛為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16】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原文通解】

●同陰之脈【1】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2】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3】之端,為三痏【4】。                   

【1】同陰之脈:指足少陽經在腿部的一個分支。

【2】怫然:怒脹的樣子。

【3】絕骨:指外踝上絕骨處陽輔穴。

【4】痏(wěi,音委)①瘢痕。即針刺的痕跡、針孔。《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也。”  ②針刺的刺數。《素問·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③指穴位。《靈樞·熱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三痏。”  ④瘡瘍。《章太炎醫論集》:“《本經》言其主治惡瘡火瘍,則腸中瘡痏自除矣。”

陽蹺之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風府,從陰出陽,故曰同陰。同陰之脈,令人腰痛,則痛如小錘居其腰中,外則怫然而腫,刺同陰之脈,當在外踝上,並絕骨之端,為三也。

同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象有小錘在裏麵敲擊,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0】。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shuàn)下間,去地一尺所【0】。

【0】腫:前麵當有“脈”字,指經脈腫脹。

【0】去地一尺所:指承山穴。

陽維維於陽,今陽維腰痛,不能維於陽,故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其脈與太陽相合,在下間去地一尺所,乃陽維之,太陽承山穴也。夫陽維與太陽合,則陰維與少陰合關。

本條經文,注家說法亦頗不一,待考。

衡絡之脈【5】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6】,惡血歸之,刺之在郤陽7】筋之間【8】上郤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5】衡絡之脈:指足太陽經大腿後外側的一個小分支。

【6】絕:阻滯不通。

【7】郤陽:指浮郤穴上側委陽穴。

【8】筋之間:指膝後膕上兩筋之間,殷門穴。

衡,與橫同。,浮也。陽,會陽也。帶脈橫絡於腰,故曰橫絡之脈,腰痛不可以俯仰,言不可以俯而複仰也。如俯而仰,則恐仆矣,此得之舉重傷腰,橫絡脈絕,周迥無所束,惡血聚而歸之,故痛也。刺之在浮會陽大筋之間,申明會陽之穴,上浮數寸,橫居臀下也,刺浮會陽為二,而出血。

衡絡之脈發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後仰,後仰則恐怕跌倒,這種病大多因為用力舉重傷及腰部,使橫絡阻絕不通,淤血滯在裏。治療時應刺委陽大筋間上行數寸處的殷門穴,視其血絡橫居滿者針刺二次,令其出血。

會陰之脈【9】令人腰痛,痛上漯(tà)漯然【10】,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11】上三痏,在蹻上郤下五寸橫居【12】,視其盛者出血。

【9】會陰之脈:指足太陽經從腰中通過骶部的一個分支。

【10】漯漯然:漯,音遝。汗出不斷的樣子。

【11】直陽之脈:指足太陽經在下肢直行的一段經脈。

【12】蹻上郤下五寸橫居:指承筋穴。

會陰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後,任督二脈相會於前後二陰間,故曰會陰。任脈統任一身之陰,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會陰腰痛,陰陽皆虛,痛上漯漯然汗出,陰氣虛而陰液外注也。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陽氣虛而陽熱外馳也。任督腰痛,當從陽以瀉陰,故刺直陽之脈。直陽太陽,與督相合之脈也。從蹺從上刺其三。三者,刺陽蹺之申脈,太陽之中,又蹺上下,當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絡橫居。視其盛者,刺出其血。由此言之,則蹺與,及蹺上下,但刺橫居之血絡,不必拘於穴也。

會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則汗出,汗止則欲飲水,並表現著行動不安的狀態,治療時應刺直陽之脈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申脈穴上,足太陽郤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處,視其左右有絡脈橫居、血絡盛滿的,刺出其血。

飛陽之脈【13】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14】,甚則悲以恐,刺習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13】飛陽之脈:指足太陽經絡穴處的一個分支。

【14】 怫怫然:腫脹的樣子。

飛陽,陰維之脈也。陰維之脈,起於足少陰之築賓,今日飛陽者,《經脈》論雲,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是飛陽乃別出於太陽,而仍走少陽也。怫怫,怒貌,痛上怫怫而腫,如怒起狀。陽維腰痛,痛上怫然腫。此陰維腰痛,痛上亦怫怫然,甚則少陰心虛而恐。少陰腎虛而恐,刺式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乃陰維之,築賓穴也。與少陰相合,故曰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本條經文,注家說法亦頗不一,姑從王冰之說以釋之。脫陰為腰痛之文,待考。

昌陽之脈【15】令人腰痛,痛為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16】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15】昌陽之脈:指足少陰經的複溜穴處的一個分支。

【16】內筋:指複溜穴。

陰蹺之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上循胸裏,出人迎,交目內,起於足少陰之別,合於足太陽,故曰昌陽。腰痛則不能上循胸裏,故痛引膺,不能上交於目,故目KTKT然,甚則少陰左陽不相交接,致病太陽之反折。少陰之舌卷,不能言,當刺足內廉之筋,左右為二,申明內筋在足內踝上大筋之前,太陽所過之後,上踝二寸所,乃陰蹺之,交信穴也。

昌陽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疼痛牽引胸膺部,眼睛視物昏花,嚴重時腰背向後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語,治療時應取筋內側的複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內踝上大筋的前麵,足太陰經的後麵,內踝上二寸處。

【譯文】

       同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象有小錘在裏麵敲擊,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

       衡絡之脈發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後仰,後仰則恐怕跌倒,這種病大多因為用力舉重傷及腰部,使橫絡阻絕不通,淤血滯在裏。治療時應刺委陽大筋間上行數寸處的殷門穴,視其血絡橫居滿者針刺二次,令其出血。

       會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則汗出,汗止則欲飲水,並表現著行動不安的狀態,治療時應刺直陽之脈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申脈穴上,足太陽郤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處,視其左右有絡脈橫居、血絡盛滿的,刺出其血。

       本條經文,注家說法亦頗不一,姑從王冰之說以釋之。脫陰為腰痛之文,待考。

       昌陽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疼痛牽引胸膺部,眼睛視物昏花,嚴重時腰背向後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語,治療時應取筋內側的複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內踝上大筋的前麵,足太陰經的後麵,內踝上二寸處。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三)

04

【原文】

       散脈【1】,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橫木居其中,甚則貴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肉裏之脈【2】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3】,目疏疏欲僵仆,刺足太陽郤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郤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腰痛引少腹控(月(miǎo)+少(miao))【4】,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5】,兩髁【6】胂【7】上,以月生死為痏數【8】,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通解】

●散脈【1】,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橫木居其中,甚則貴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1】散脈:指足太陰經在小腿部位的支脈。

散,上聲。散脈,衝脈也。衝脈起於胞中,秉陰血而澹滲皮膚,一為太陽通體之解脈,故曰散脈,血不充於皮膚,故腰痛而身熱,脈不散於胸中,故熱甚生煩,不能右循背裏,故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不能從胞中而四散,故甚則遺溲。刺散脈,當在膝前之骨,犢鼻穴也。及肉分間,三裏穴也。絡外廉,上廉穴也。三裏在肉分間,乃足陽明之合穴,故曰束脈。刺前骨、刺肉分、刺外廉,是為三。

此一節,言奇經八脈從腰而上,令人腰痛,各有取刺之法也。

散脈發病使人腰痛而發熱,熱甚則生心煩,腰下好象有一塊橫木梗阻其中,甚至會發生遺尿,治療時應刺散脈下俞之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其穴在膝前外側骨肉分間,看到有青筋纏束的脈絡,即用針刺三次。

肉裏之脈【2】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2】肉裏之脈:指足少陽經在小腿部位的分支。

裏,理通。肉理,肌肉之文理也。肉理之脈,外通於皮,內通於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於皮也。

咳則筋縮急,不能內通於筋也。太陽主皮毛,主筋病,故刺肉理之脈為二。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太陽行身之首而向外,故曰太陽之外,少陽絕骨,在足之側,故曰絕骨之後,乃太陽附陽穴也,左右為二。

肉裏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則筋勱拘急攣縮,治療時應刺肉裏之脈二次,其穴在阻太陽的外前方,阻少陽絕骨之端的後麵。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3】,目??欲僵仆,刺足太陽郤中出血。

【3】幾幾然:形容項背牽強不舒的樣子。

?,音殊。腰痛俠脊而痛,從腰上及於脊也。至頭,??然,從脊上至於頭也。太陽經脈起於目內,從頭下項,俠脊抵腰,經脈不舒,故目??欲僵仆,當刺足太陽之中出血。此言肌肉,文理,脊背,頭項,腰痛,當刺足太陽,不但解脈腰痛,刺足太陽也。

腰痛挾脊背而痛,上連頭部拘強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療時應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郤中出血。

此言腰痛寒熱,亦刺三陽三陰,不但三陽三陰之脈,令人腰痛而始刺也。腰痛上寒,乃陽氣不升,故刺足太陽陽明,所以升其陽氣也。腰痛上熱,乃陰氣不升,故刺足厥陰,所以升其陰氣也,不可以俯仰,乃陰陽樞轉不和,故刺足少陽,所以和其樞而使陰陽旋轉也。

       中熱而喘,乃陽熱內乘,陰寒外閉,故刺足少陰,所以調其陰陽水火,而內外安和也。太陽陽明厥陰少陽少陰,未知所刺之處,故申明刺中出血,言刺太陽,則如上文之刺中出血。則知陽明之刺,在前。厥陰之刺在踵,少陽之刺在成骨,少陰之刺在內踝。此舉一以例其餘,上文言穴氣而不及太陰,故此亦不言太陰也。

腰痛時有寒冷感覺的,應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以散陽分之陰邪;有熱感覺的,應刺足厥陰經,以去陰中之風熱;腰痛不能俯仰的,應刺足少陽經,以轉樞機關;若內熱而喘促的,應刺足少陰經,以壯水製火,並刺委中的血絡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腰痛時,感覺上部寒冷,頭項強急不能回顧的,應刺足陽明經;感覺上部火熱的,應刺足太陰經;感覺內裏發熱兼有氣喘的,應刺足少陰經。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衍文。舊本注雲,古本並無,王氏所添也。

大便困難的,應刺足少陰經。少腹脹滿的,應刺足厥陰經。腰痛猶如折斷一樣不可前後俯仰,不能舉動的,應刺足太陽經。腰痛牽引脊骨內側的,應刺足少陰經。

腰痛引少腹控眇(miǎo)【4】,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5】,兩髁【6】胂【7】上,以月生死為痏數【8】,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4】控眇(miǎo):控,牽引。眇,兩肋下空軟處。

【5】腰尻交者:指位於骶後孔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共八穴。

【6】髁:髖骨。

【7】胂:高起豐滿的肌肉群。

【8】以月生死為數:根據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次數。

髁,窠同,音科,餘篇仿此。此舉太陰腰痛,為繆刺之法,言太陰之脈,行於腹中,而其孫絡,亦在於外也。本經繆刺論雲,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今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是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又雲∶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生死為數,發針在已,左刺右,右刺左。今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亦繆刺之法,不同於上文諸經之刺也。蓋繆刺者,有痛而經不病者也,病在孫絡之間,毫毛之氣,不相通貫,故以毫針通其孫絡,左取右,右取左,刺數宜多,不循俞穴,故但以月生死為數。一日一,二日二,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漸少之,與解脈腰痛,刺太陽之中者,又不同也

腰痛時牽引少腹,引動季脅之下,不能後仰,治療時應刺腰尻交處的下髎穴,其部位在兩踝骨下挾脊兩旁的堅肉處,針刺時以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的次數,針後會立即見效,並采用左痛刺右側、右痛刺左側的方法。

【譯文】

       散脈發病使人腰痛而發熱,熱甚則生心煩,腰下好象有一塊橫木梗阻其中,甚至會發生遺尿,治療時應刺散脈下俞之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其穴在膝前外側骨肉分間,看到有青筋纏束的脈絡,即用針刺三次。

       肉裏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則筋勱拘急攣縮,治療時應刺肉裏之脈二次,其穴在阻太陽的外前方,阻少陽絕骨之端的後麵。

       腰痛挾脊背而痛,上連頭部拘強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療時應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時有寒冷感覺的,應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以散陽分之陰邪;有熱感覺的,應刺足厥陰經,以去陰中之風熱;腰痛不能俯仰的,應刺足少陽經,以轉樞機關;若內熱而喘促的,應刺足少陰經,以壯水製火,並刺委中的血絡出血。

       腰痛時,感覺上部寒冷,頭項強急不能回顧的,應刺足陽明經;感覺上部火熱的,應刺足太陰經;感覺內裏發熱兼有氣喘的,應刺足少陰經。大便困難的,應刺足少陰經。少腹脹滿的,應刺足厥陰經。腰痛猶如折斷一樣不可前後俯仰,不能舉動的,應刺足太陽經。腰痛牽引脊骨內側的,應刺足少陰經。

       腰痛時牽引少腹,引動季脅之下,不能後仰,治療時應刺腰尻交處的下髎穴,其部位在兩踝骨下挾脊兩旁的堅肉處,針刺時以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的次數,針後會立即見效,並采用左痛刺右側、右痛刺左側的方法。

 

 

風論篇第四十二(一)

01

【題解】

   馬雲。內論五髒六腑之風。故名。後世論風。當祖此篇。奈以中風及癘風偏枯。各立為一門。致使後人視中風為重。傷風為輕。不知此篇曰中曰傷。無以異也。汪昂雲。按風論痹論痿論。分為三篇。病源不同。治法亦異。今世多混同論治。故丹溪著論辨之。

        根據風病致病原因的不同,論述了寒熱、熱中、寒中、癘風等不同類型的風病的症狀、診斷要點,並介紹了肺、肝、心、脾、腎、胃等五髒風病以及首風、漏風、泄風的麵診部位和相應色澤。

02

【要點】

 論述了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風性主動,變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數變”的性質,故風邪致病,具有病症變化多端的特點。風邪還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長”之稱。作者列舉了五髒風、胃風、首風、漏風、泄風等多種風病,以闡明以上道理。

03

【原文】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1】,或為寒中【2】,或為癘風【3】,或為偏枯【4】,或為風也【5】;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髒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6】而不能食,名曰寒熱【7】。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1】,或為寒中【2】,或為癘風【3】,或為偏枯【4】,或為風也【5】;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髒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1】熱中:指病邪稽留體內,不得外出,表現出的裏熱症狀叫做“熱中”。

【2】寒中:指陽氣素虛,病邪侵入人體後,表現出的裏寒症狀叫做“寒中”。

【3】癘風:熊音。癘。音例。吳雲。利賴二音。張雲。癩同。

【4】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風的後遺症。滑雲。偏枯。當作偏風。下文以春甲乙雲。則為偏風。是也。

【5】或為風也:千金。作或為賊風。滑雲。或當作均。高雲。或為風病之無常。簡按下文有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恐為風之間。有脫字。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病,或成為熱中病,或成為寒中病,或引起癘風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為其他風病。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 樣,甚至侵入到五髒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6】而不能食,名曰寒熱【7】。

【6】帙(tū)栗:戰栗的樣子。

【7】寒熱:簡按脈要精微論雲。風成為寒熱。並謂虛勞寒熱。即後世所謂風勞也。

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於皮膚之中,使腠理開合失常,經脈不能通調於內,衛氣不能 發泄於外;然而風邪來去迅速,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張則陽氣外泄而灑淅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鬱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病。

【譯文】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病,或成為熱中病,或成為寒中病,或引起癘風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為其他風病。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 樣,甚至侵入到五髒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風論篇第四十二(二)

04

【原文】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1】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2】,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3】,與衛氣相幹【4】,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5】;衛氣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腐【6】,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7】,或名曰寒熱【8】。

       以春甲乙【9】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10】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11】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12】,各入其門戶【13】所中,則為偏風【14】。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15】;風入係頭【16】,則為目風【17】眼寒;飲灑中風,則為漏風【18】;入房汗出中風【19】,則為內風【20】;新沐【21】中風,則為道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22】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23】。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原文通解】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1】而泣出。

【1】寒中:張雲。蓋風雖陽邪。氣則寒肅。是風之與寒。名為同類。但有陰陽之辨耳。歲露篇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所以病變若此。

風邪由揚名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鬱而化熱,形成熱中病,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見眼淚自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2】,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3】,與衛氣相幹【4】,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5】;衛氣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2】風氣與太陽俱入:

高雲。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脈。

經脈也。俞。穴也。太陽之氣主通體。今行諸脈俞。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

【3】分肉之間:指肌肉與肌肉之間。另一說法指近骨之肉與骨相分之處。

分肉。分腠之肌肉也。散於分肉。更與

周身之衛氣相幹。風氣行於脈俞。散於分肉。幹於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脹。而有瘍。瘍。癘瘍也。此肌肉有瘍。因脈外之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簡按此以下。至有不仁也。諸家並為論瘍及不仁。故吳於篇首。補為瘍為不仁二句。而高獨接下文。為癘證之瘍及不仁。文理相貫。頗覺勝於前注。今從之。

【4】與衛氣相幹:

甲乙。作悍邪時與衛氣相幹。

【5】肌肉憤瞋而有瘍:

憤瞋(chēn):指憤然高起而腫脹的樣子。

熊音。憤。音忿。發也。。充人反。瘍。以章反。瘡也。吳雲。憤。腫起也。          

瘍。癰毒也。簡按王注生氣通天論痤字雲。謂色赤憤。亦腫起之義。巢源諸癩候雲。肉如桃核小棗。蓋謂此類也。

風邪由太陽經侵入,偏行太陽經脈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腫脹高起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

癘者,有榮氣熱腐【6】,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6】有榮氣熱腐:

趙府本。熊本。氣。作衛。滑雲。有字衍。。腐同。此段。當作風寒客於脈而不去。

癘風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汙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7】,或名曰寒熱【8】。

【7】名曰癘風:癘者。榮衛熱。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簡按此未知果是否。錄以存一說。長刺節論雲。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發眉生而止針。又四時氣篇雲。癘氣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並與此節相同。曰大風。曰癘氣。即癘之謂耳。

【8】或名曰寒熱

滑本。刪此五字。簡按此衍文。諸注屬強解。

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也有的叫寒熱。

以春甲乙【9】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10】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11】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9】春甲乙:春,指春季,甲乙指日期。春季屬木,甲乙日也屬木,是木旺之時。

【10】邪:指風邪。

【11】中:作傷。

以春甲乙雲雲:

以下五十七字。吳移下文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之上。近是。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12】,各入其門戶【13】所中,則為偏風【14】。

12】亦為髒腑之風:

簡按馬吳張仍王注。以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二句。為偏風之所由。誌高則接上文四時五髒之風為一節。以亦字考之。誌高為是。高雲。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而五髒之氣應之。則為五髒之風。若風中五髒六腑之俞穴。傷其經脈。亦為髒腑之風。既曰傷於風。複曰傷於邪。以明風者邪氣也。

既曰傷於邪。複曰中於邪。以明傷者中

之謂也。此申明或內至五髒六腑。而為髒腑之風者如此。

【13】各入其門戶:

門戶:指風邪侵入的地方。

誌。圈各上為別段。注雲。此論風邪偏客於形身。而為偏風也。門戶者。血氣之門戶也。簡按刺節真邪論雲。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由之推之。門戶。即榮衰弱之處。誌。以為血氣之門戶。近是。

【14】偏風:指半身不遂。

神巧萬全方雲。經有偏風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風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別為之篇目。蓋指風則謂之偏風。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為偏枯。

風邪侵入五髒六腑的俞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髒六腑的風病。逾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病。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15】;風入係頭【16】,則為目風【17】眼寒;

【15】腦風

吳雲。腦痛也。簡按醫說雲。腦風。頭旋偏痛。聖濟總錄雲。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也。

風邪客搏其經。稽而不行。則腦髓內弱。故項背怯寒。而腦戶多冷也。方具於十五卷。

【16】係頭:指頭中的目係。

【17】目風:吳雲。目痛也。張雲。或痛或癢。或眼寒。而畏風羞澀也。

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病;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係,就成為目風病,兩眼畏懼風寒;

飲灑中風,則為漏風【18】;入房汗出中風【19】,則為內風【20】;新沐【21】中風,則為道風;

【18】漏風:

張雲。酒性溫散。善開玄府。酒後中風。則汗漏不止。故曰漏風。病能論。謂之酒風。

【19】入房汗出中風。嗽而麵赤。內經謂之內風。脈浮緊。小青龍。脈沉緊。真武湯。

【20】內風:

吳雲。今人遺精咳血。寢汗骨蒸。內風之所致也。簡按評熱病論雲。勞風。法在肺下。與內風迥別。王注恐誤。張氏醫通雲。

【21】新沐:沐:指洗頭。

吳雲。沐。濯首也。張雲。一曰沐浴。簡按和劑局方。有洗頭風。證治要訣。於窗罅間梳洗。

 ▲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病;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病;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病;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22】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23】。

【22】腸風:

馬雲。風久入於其中。則為腸風。其食有時不化而出也。簡按吳張並為腸風下血之證。非也。

【23】泄風:

高雲。久風外在腠理。則為隱疹之泄風。簡按此金匱要略所論。與本篇泄風不同。當考下文。

(金匱雲。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張雲。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至此。共七種。所以明或為風也。故有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之義。

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病;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病。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然。千金。作焉。滑本。刪致以下五字。

▲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 致於它侵入人體後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風邪入侵。

【譯文】

       風邪由揚名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鬱而化熱,形成熱中病,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見眼淚自出。風邪由太陽經侵入,偏行太陽經脈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腫脹高起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癘風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汙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也有的叫寒熱。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風邪侵入五髒六腑的俞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髒六腑的風病。逾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病。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病;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係,就成為目風病,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病;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病;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病;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病;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病。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 致於它侵入人體後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風邪入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