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年讀書

(2024-01-01 11:25:46) 下一個

最早看的應該是小人書(連環畫,我們通常稱之為“小書”)。好像家裏並沒有買很多小人書。大部份是借來看的,或去書攤租來看。離家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個小書出租店。可以坐在店裏看(1分錢一本),也可以租回家看(2-3分錢一本,2-3天)。有的一套小書有幾本,裝訂在一起的,稍貴一些。

小書攤

年紀稍大一點看的書就雜一些。記得有雜誌,如《少年文藝》等。有小說或曆史故事等,印象較深的有《三國演義》單行本,《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跟隨毛主席長征》等。一位鄰居家有全套《紅旗飄飄》好像看過好幾本。那時候這一類書居多。文化革命開始後,看的書就有更多限製了。看的大多是無封麵,無封底的書,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還有很多,很多。那時看書有很多字不認識,也不會讀(現在還是這樣:0),這些字就猜測意思,或就跳過去了,或就讀白字。有一次還在小學的時候(可能是3-4年級),和一位同齡朋友一起看豎排版的三國演義單行本,兩人都不認識三國名將“趙雲”的姓,我們在一起議論這故事時就稱他為“肖雲“。(我們當然不知道這是讀錯了。)

少年文藝

 

 

 

 

 

《少年文藝》首刊,1953年7月 (來自網絡)

中學期間看的書更廣一些。《水滸》,《紅樓夢》都在這時候看的(都還屬於禁書)。也看過一些手抄本小說。文革結束後,文學開放得很快。表姐買了很多外國文學名著譯成中文的書,如《紅與黑》,《高老頭》,《安娜. 卡列尼娜》,《悲慘世界》,《傲慢與偏見》,《大衛. 科波菲爾》,《雙城記》,《罪與罰》,《簡. 愛》等。我大多都讀了,收益匪淺!很多文藝雜誌也開始發行,如《十月》,《當代》,《人民文學》,《小說月報》,《中篇小說》等,我也讀了很多。讀書受益終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kinglaile 回複 悄悄話 居然有這個照片,太親切了。雖然時間可能不同,但是那種書攤上一讀就是一天的感覺是相通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