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才基因計劃始末

(2023-08-17 14:09:17) 下一個

天才基因計劃始末

 

“天才基因計劃”,也稱“天才遺傳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或“特曼資優研究”(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是一項自1921年開始進行的追蹤研究,主題是探究資優兒童長大成人的過程和特征。這項研究是斯坦福大學的劉易斯·特曼教授啟動的,現在已成為世界上現存持續時間最長的追蹤研究。

 

劉易斯·麥迪遜·特曼(Lewis Madison Terman,1877年1月15日-1956年12月21日)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學者和優生學的支持者。 他被認為是 20 世紀初斯坦福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的先驅。1905 年特曼在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1905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中學擔任校長,1907年在洛杉磯師範學院擔任教授,1922年至1945年擔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主任。

 

特曼首先是應用心理學對軍隊新兵進行分類,第一次大規模智商測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 170 萬名士兵進行的,考官按照從“A”到“E”的等級對測試進行評分。獲得“A”分數的新兵將被送去訓練為軍官,而獲得“D”和“E”分數的新兵將永遠不會接受軍官培訓。“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智商不足,不能提拔做指揮官。戰後,特曼和他的同事敦促在學校中使用智力測試,以提高不斷發展的美國學校的效率。

 

1921年,擔任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教授的劉易斯?特曼,開始在加州展開天才基因研究計劃,他試圖證明精英學生要比其他人成年後更有成就。特曼的研究樣本組由加州公立學校的中小學生組成,其中大多數來自靠近斯坦福大學的灣區。 他和他的團隊還要求這些學校的老師在學生中識別天才兒童。 被提名的候選人參加了國家智力測試。成績進入前10%的學生參加斯坦福-比奈測試(Standford-Binet test)。 最終選擇參與斯坦福-比奈測試的參與者僅包括那些智商分數至少為135及以上的人,其中77人的智商在177至200之間,絕對是高智商,普通人智商分數在100左右。 他們從25萬中小學生中挑選出大約 1,500 多個天才兒童樣本,其中大多數是白人、中產階級,他們的父母的教育水平高於普通人群。然後,跟蹤他們的成長軌跡。特曼教授建議應盡早識別天才兒童,提供量身定製的指導,並聘請經過專門培訓的教師。據說特曼教授起初幾年相當得意,因為加州競賽得獎的學生,幾乎都在他的名單之中。

 

盡管樣本成員的身份是保密的,但有些人選擇透露他們對研究的參與情況或在死後才透露他們的參與情況。特曼的天才兒童研究團隊一直跟蹤天才兒童直至中年。特曼的高智商樣本成員的受教育程度高於平均水平也就不足為奇, 到 30 多歲時,69.8% 的男性和 66.5% 的女性獲得了大學學士學位, 即使以現代標準來看,這個比例也是令人驚歎的。 2017 年,25 歲及以上的所有美國人中隻有 34.2% 擁有學士學位。這些人大學畢業後的智力和職業成功仍然顯著高於正常水平。 這些天才樣本也沒有表現太多嚴重的精神問題、犯罪行為或酗酒的跡象。 為了跟蹤特曼的天才受試者到成年晚期的情況,羅伯特·R·西爾斯接替特曼擔任研究負責人。

 

特曼教授1956年去世,繼任者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R·西爾斯(Robert R. Sears)博士撰寫了一本關於特曼孩子晚年的書。1995 年 3 月 7 日《紐約時報》說,75 年後,研究仍在追蹤天才,找出了當年特曼智力測試斯坦福比奈 (Stanford-Binet) 測試中得分超過 140 分的 1,521 名兒童在第 75 個年頭的表現。

 

 

特曼教授的課題組把他的研究結果公布出來。這些當年成績優異的天才學生中,中年後有很多人成為教授、科學家、醫生、作家、藝術家、電影明星。總之,雖然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多數在社會上混得不錯,其中還有三位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可是,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本來沒得諾貝爾獎也沒什麽,諾貝爾獎又不是想得就有。有趣的是在特曼教授考試中落選的兩名學生,日後卻得了諾貝爾獎,他們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Luis Alvares)。這兩個特曼教授的漏網生,也都有機會上了美國名校,成為最大的學術成就者。

 

威廉?肖克利三歲起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長大,附近的斯坦福大學是他母親的母校。1932年肖克利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3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獲博士學位,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出生在舊金山。他在10歲左右時接受了特曼的測試,但得分太低,未能入選。阿爾瓦雷茨在芝加哥大學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並在1937年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先天有天賦,後天受栽培,是人們期望的理想狀態,但現實卻有很多變化。於是更多的美國人相信,考試成績好有助於成功,但並非分數越高,成就一定會越大。我們前幾集介紹過,哈佛大學在1909年收了兩個神童後的經曆,就對神童失去興趣。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辦首屆少年班,這些天才少年幾十年後的成就,也沒有得到很滿意的結果。

 

天才基因計劃1921年開始進行的追蹤研究,到現在已一百年過去,當年的天才學生的成就都已蓋棺定論。隻是人們對天才基因的熱度可能還沒有消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