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小事.便可看出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鳥籠效應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8714924?from=wj_catelistnews
陳旭 2025-05-08 美國《世界日報》藝文 家園小品
新年假期,外孫女堂哥一家從波士頓(Boston)到女兒家來作客。我女兒給兩個小朋友一項任務─油漆新做的鳥巢,他們開心地做起油漆工。
女兒把照片傳給我時,我第一反應是聯想到「鳥籠效應」(birdcage effect)。其實,鳥籠與鳥巢作用是有滿大區別的,鳥籠是把鳥兒關在籠子裏喂養,讓其衣食無憂,而鳥巢是做個小房子吸引小鳥來築巢安家,沒有限製它們自由的意圖。
「鳥籠效應」也稱作「鳥籠邏輯」(birdcage logic),據說心理學家詹姆斯(James)曾對他的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Carlson)說:「我很快就讓你養一隻鳥。」卡爾森說:「我不信,因為我從來沒想過養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教授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精美的禮物,那是一個做工精致的鳥籠。
卡爾森笑道:「不用費心,我隻會把它當成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而已。」便順手把鳥籠掛在了書桌旁邊。從此以後,隻要有客人來訪,看到書桌旁的空鳥籠,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問:「教授,你的鳥什麽時候死的?」卡爾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沒養過鳥。」
這種回答換來的是客人疑惑的目光,每一次都是如此。最後,他不想每次都忍受解釋的麻煩,就買了一隻鳥放入鳥籠,即使沒人問,至少不需要解釋。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因為別人送了一個鳥籠,所以才養了一隻鳥。後來,「鳥籠效應」是指人們在偶然得到不需要的東西時,會買更多不需要的東西。
「鳥籠效應」被很多亞裔家長用來引導小孩做某些事,如給小孩報名補習班以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後來一廂情願地報名愈來愈多的課外補習班。家長陷入「鳥籠效應」的圈套,以為小孩總會有一天會提起興趣讀好書,考個好分數變得聰明,但總有些小孩不吃這一套,觸發叛逆心理,使得事與願違。其實,這些叛逆的小孩或許是聰明的,他們不受「鳥籠效應」的左右。
在我記憶中,小時候在中國,總是羨慕那些玩鳥的人從花鳥市場買來漂亮的小鳥,關在鳥籠裏喂養;而我們這些小孩沒錢,就隻能像魯迅先生小說「故鄉」裏那樣自己捕鳥。「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隻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可抓到的野生鳥,關在籠子裏精心喂養,卻又總是養不活。到美國看到許多人家在房前屋後建好鳥巢,鳥兒來不來築巢安家,那是鳥兒的選擇。他們喜歡聽鳥兒嘰嘰喳喳地鳴唱,也尊重鳥兒在大自然中自主而不受束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