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是具有目的預期,能夠支配行為的意識。人有沒有自由意誌?康德認為這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兩難問題,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在結束意識的解析之前,我們可以嚐試著討論這個問題。
一隻狗在遇到蛇的時候會有兩種反應,要麽攻擊蛇,要麽躲避蛇。它會在二者中做出選擇。我們說具有低級意識的動物都有自由意識,更何況人類?真實的情況也許不是看上去那樣。
1983年,李貝特做了一個實驗。他要求實驗參與者動一隻手指,同時記錄他們腦部的活動過程。動下手指雖然簡單,但是由人的意識控製,被稱為自主運動,區別於比如心跳,呼吸等一些不需要意識參與的生理活動。李貝特在參與者動手指的一秒鍾之前,測量到參與者腦部的電反應,稱為準備就緒電位。而他對比參與者決定動手指的意識產生的時間和準備就緒電位產生的時間時,結果發現意識的產生晚於準備就緒電位長達兩百毫秒。這意謂著當我們在決定動手指之前,這個決定已經確立了。我們自認為的能夠決定動手指的意識隻是一個假象,一個決定後的通告。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也許是潛意識,或者別的更深層的機製。
我們的意識和行為甚至由不得我們自己掌控。有一種弓形蟲的微生物,寄生在很多種溫血動物的體內。但是,它們最終需要回到貓的腸道環境才能進行繁殖,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環。因為老鼠和貓經常出沒於同樣的場所,老鼠是弓形蟲感染的主要對象。弓形蟲侵入老鼠宿主之後,在的腦部釋放包囊,促使多巴胺的分泌,也改變了老鼠的神經反應。結果,被感染的老鼠不僅喪失了對貓的感恐懼感,甚至會主動接近貓。人的腸道裏也有很多的微生菌。它們不僅幫助人消化食物,而且還合成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人和微生菌的關係是雙向的。我們攝取的食物也是要滿足腸道微生菌的生存需求。微生菌處在舒適的環境,就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傳導到腦部,影響到人的情緒。人體內多巴胺的很大一部分由這些腸道微生菌產生。我們每個人的飲食偏好和習慣其實是投這些腸道微生菌所好。甚至我們日常的情感私底下被這些微生菌所左右。事實上,有兩千多萬種的微生菌遍布在人體內,形成微生菌群落,在腸胃道最多。這些微生菌多達五十萬億個,甚至超過了人體所有細胞的總數。微生菌雖然較小,但是總重量能夠達到一公斤半。這些微生菌群落會跟隨我們一生。它們與我們的機體無法割離,也參與了我們的意識活動。試想一下,我們每個人的個體究竟是什麽?我們是否要用特定的DNA來界定個體?這些微生菌與我們是共生關係,還是本來就屬於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歸根結底,意識是物質運動的狀態。一個非線性的動力學係統隨著時間演變。無論它的初始條件的差異有多麽小,這個係統都可能演變到迥然不同的形態。當那隻狗遇到蛇時,它的反應完全決定於它當時的狀態。它可能躲避蛇。但是,如果它的狀態條件隻需要變化一點點,它就可能對蛇發起攻擊。我們沒有自由意誌。所有的行為都被預先決定了。因為每個人的初始條件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才看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反應和行為,卻誤以為這些是意識選擇的結果。對人的一生來說也一樣。有時我們覺得需要做一個重大的痛苦而又艱難的決擇。有時又覺得一個頭腦中閃過的念頭就將事情決定了,人生軌跡也因此改變。其實,大可不必為此糾結。意識隻是我們當下的體驗。它記錄了我們的過去,但是無法改變過去,也決定不了我們的將來。我們就以此給意識的探討作個總結。
—寫於2023年4月26日(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