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意識的解析 23》

(2024-12-01 18:50:19) 下一個

英國近代哲學家洛克認為人的頭腦就像一塊白板。人生來一無所有,一無所知。人的所有的知識和觀念都來自後天的經驗。白板上才寫上了東西。我們現在知道白板論的前提假設並不正確。人腦的基本結構藍圖和神經功能已經由基因決定了。剛出生的嬰兒已經顯示出先天的認知。有些人的記憶力超常,過目不忘。他們的基因促使神經元細胞裏含有大量的結合蛋白CREB。隻需要接受一次神經激勵,學習一次,神經元細胞就能由CREB的運作產生突觸連接,形成長時記憶。但是,經驗確實能夠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和意識。

埃德爾曼提出了一個神經達爾文主義的演化理論。我們腦部的神經結構也是競爭和選擇的結果。生物個體首先由遺傳基因形成腦部的基本解剖結構。在個體胚胎的發育過程中,腦部神經的末梢向各個方向自由地延伸發展,而自然形成神經之間的突觸連接。這些連接又在神經衝動傳導裏或者被加強,或者被削弱。最後,神經成為集團式的結構。集團之內的神經連接較強,集團之間的神經連接較弱。生物個體成熟之後,經驗影響占了主導。神經結構隨個體的經驗和行為而改變。受到感覺激勵的突觸連接被加強,同時也會削弱其它的連接。我們以前提到,訓練用手抓食的猴子大腦體感皮層中對應手指的區域會增大。這是後天經驗對腦部神經結構的影響。知識和觀念就存在於這個神經網絡結構中。我們頭腦的物理結構和知識隨著我們的經曆一同演變。埃德爾曼還提到神經演化的第三個機製。神經衝動在神經集團之間的投射和反射促進集團之間的聯係。這樣就能夠讓神經各功能區的感覺相結合,而產生一個統一的意識。埃德爾曼也說明意識是人頭腦中大範圍聯係的神經活動模式。

因此,世界不存在同樣的兩個人,也不會有兩個同樣的頭腦。你和我走過不同的路,見到不同的風景,遇到不同的人,你我的意識也就不一樣。意識是非常主觀的。內格爾用蝙蝠的例子來闡述生物體的意識必須符合生物體本身。意識的主觀性使得任何客觀性的描述都沒有意義。意識甚至不存在客觀的物質性。這種論斷是錯誤的。意識確實具有主觀性和個體化,但是它有(神經生物學的)物質基礎,隻是(神經網絡結構的)物質建構的形態不同而已。意識是外部世界在人腦中的投射。按照丹尼特的說法,意識就是一個幻像。意識隻反映外部世界的顯著特征,忽略了很多的細節。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理解意識。蝙蝠的空間意識來自它的回聲定位係統,人類和貓等動物依靠視覺係統。雖然感覺係統不同,我們,貓和蝙蝠都能感受到同一堵牆的存在。主觀的意識一定是不完備的。蝙蝠意識裏的牆沒有色彩的概念。貓的視野裏有色彩,但是缺失了紅色。主觀和個體化的意識也意謂著你意識中的紅色不一定是我意識中的紅色。個體化的意識也具有共性,因為意識來源於生物體的需求和結構。西班牙人登陸美洲新大陸,發現印地安人有同樣的基本欲望和情感。即使語言不通,他們仍然能夠以其它方式交流。

內格爾會辯論說道,當你以為你了解蝙蝠的意識時,你仍然是出於你自己的意識。這是用意識去理解意識的困境。但是,人類認知曆史從來就是超越主觀的自我。如果我們隻限製在自我主體的視角上,我們永遠認為心包含了物,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區別於也高貴於別的生物,還有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現在讓我們回到意識的疑難問題,簡單的看法是意識是生物體神經物質的形態。確切地說,這個觀點還不能完全地,具體地回答這個意識問題,但是它是通向人類意識理解的路徑。

—寫於2023年4月21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