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天

平淡日子,隨心聊天。
正文

新冠就醫錄 二,醫院求醫

(2024-09-23 17:57:40) 下一個

8月28號 (星期二),晚10點45分,太太開車送我到了離家最近的醫院。

醫院急診科 (Emergency) 進門就看到一塊醒目牌子:“必戴口罩區” (Mask Required Area)。 旁邊提供了免費自取的普通醫用口罩。我自戴了N-95口罩來,沒拿。

從機器取號後,我坐在Emergency等候區的椅子上。深夜來急診科看病的人不多,大屏幕顯示,我前麵隻有4個人在等待進“分診護士台”(Triage)。屏幕同時也不斷提示:急診科不是按到達時間的先後次序安排就醫,而是根據病例的輕重緩急決定,如有胸痛症狀,立刻進去就診。

11點20分,我被召進了Triage。一個約莫30歲的男護士給我接上了生命體征測定儀,他語速很快,動作麻利,不過,在簡單問了個人信息、過敏史及幾個有關症狀的問題後,立刻要我坐到急診室外的過道去。我正打算告訴他目前的服藥情況,他打斷說,係統裏有記錄。

是啊,我6年前因急症在這裏住過院,早有案底!但我已經多年沒來醫院,而且,安省目前沒有一個全省範圍的電子醫療聯網體係,醫院的計算機係統不僅沒有我在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那裏的就醫記錄,也無法反映我如今的用藥情況!比如,我剛剛問過Health 811的護士:她的評估記錄是否會轉給我的家庭醫生或醫院?回答是否定的。唯一的解釋是,Triage的護士擔心被傳染,急於打發我走開。雖然可以理解,但這不是醫護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和對病人的負責態度!

回家後,我上網進入了個人在醫院的電子賬號MyChart,雖然它不一定包括了醫院內部係統的全部原始記錄,但對我當晚在醫院就診的過程、化驗和用藥都有詳細記錄。以下是在檔的最初診斷記錄—

28/08/2024 11:20 PM EDT

Seen urgently for weakness, COVID-19 infection

J is a XX y.o. male who presented with General Weakness

Not feeling well for 2 days with flulike symptoms. Fever, headache, muscle aches. Fatigue and general malaise. Dry cough. No pleuritic symptoms. RAT for Covid 19 positive last evening. Received 5 doses of COVID-vaccine. No recent travel. No close contact with anyone with confirmed Covid 19 infection.

Allergen Reactions:Penicillins Swelling

Family history was noncontributory. Functional inquiry was negative. No history of smoking. No history of alcohol abus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stable vital signs. BP 126/80 (BP Location: Right arm, Patient  Position: Sitting) | Pulse 62 | Temp 37 °C (Tympanic) | Resp 18 | SpO2 96% .Dry cough,No assessor muscle use. No respiratory distress. Neck supple, no petechiae rash. Normal tympanic membrane. Normal tonsils and pharynx. No mastoid tenderness. No abnormal lymphadenopathy. Head and neck examinations were unremarkable. Chest auscultation revealed good air entry bilaterally. No inspiratory crackles or expiratory wheezing. Cardiac exam revealed sinus rhythm and unremarkable heart sounds. No heart murmur or rub. Abdomen was soft and benign.

事實上,我當時既沒有,也未訴說過 “發燒”和“幹咳”的症狀,量體溫也是37°C。當晚似乎也沒有任何醫護人員用聽診器聽過我的心肺聲,或觸摸過我的腹部。醫務人員是否因為疫情以來的緊張工作而在現成的問診表格中勾錯了地方?反正,新冠這一主要病患錯不了,具體有哪些症狀表現似乎也不那麽重要, 況且我當時的生命體征主要指數都正常,不屬重症患者!

在急診室外的過道裏,我坐下來等了兩分鍾,注冊台 (Registration) 又叫我去,確證了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電話、OHIP卡 (安省醫保計劃證) 等基本情況後,工作人員給我左手腕帶了兩個紙環:白色的包括我的身份信息及條碼,紅色的以大體字標明我對盤林西林過敏。

我觀察一下,一共有兩個“分診護士台“ (Triage), 4個”注冊台” (Registration)。 分診護士台的護士都戴了口罩,但幾個坐在注冊台玻璃窗口後的年輕工作人員不僅沒戴口罩, 而且相互間有說有笑!或許,他們在醫院工作已久,與各種病毒長期共存,已經百煉成鋼,刀槍不入了!門口寫的戴口罩要求,看來隻是針對病人而言,工作人員可以不守規矩。

過道裏擺了一些可移動的椅子,稀稀拉拉、東倒西歪地坐了十多個人。多數是單個病人,或閉目養神,或看手機;也有少數中老年夫婦和成對的年輕男女,彼此輕聲交談;很奇怪,當晚隻看到一個年輕媽媽用推車帶了個嬰孩,沒有其他的病患小孩。過道很靜,每隔一段時間,能聽到從急診室出來的工作人員大聲叫著名字和應答聲,然後領了進去。

知道新冠的傳染性,而自己各項生命體征指數正常,可能不在優先就診之列,我找了張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椅子坐下,耐心等待見醫生的機會,太太則一直在過道不遠處陪伴。

將近深夜1點,終於聽到急診室工作人員叫我的名字,我們夫婦隨她進去,被安排到6號候診間:兩塊活動板將它與其它候診間隔開,前麵有可拉動圍上的布簾。候診間內很緊湊,有兩張可以坐/躺、升/降帶扶手的皮沙發椅和一張可隨意搬動的靠背座椅。牆上掛了些醫療器械和醫用手套盒、消毒液瓶等。

又耐心等了半個小時。1點20分,來了兩位護士,一個捅鼻子給我做了核酸檢測 (2點45分核酸結果出來: “發現了新冠病毒“),一個量生命體征指數,所有值都正常, 體溫還是37°, 血氧依然·96%,她又抽了兩管血去化驗,並將抽血的針頭和軟管留在我的左手臂。

1點30分, 護士拿來一件病人服,要我自己換衣服準備照X光。幾分鍾後,一個戴防護麵罩的男醫務人員領我直接到X光室照了片。我注意到,其它病人都是護士告訴他們去X-光室的方向,由自己走去,並在那裏換衣等候,而我是被帶到X光室,照片完後又直接回來。

急診室牆上有告示:照過X光、CT掃描、或超聲波後,病人應該到另一間房 “治療區“ (Treatment Area) 等待,我從X光室回來後,被要求繼續留在6號候診間,大概是將我和其他病人隔開吧。由此想起疫情初期新冠病人被嚴格隔離的報道,真的時過境遷。雖然病毒不再那麽可怕,但我在這種簡單的空間隔離環境下呆幾個小時,隔離效果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將近2點,急診科醫生終於在我的候診間露麵,是位華裔中年醫生 (我已經聽到他之前和其他病人用粵語交談), 他在簡單問了兩三句症狀後說:護士會來用藥。掉頭就走,估計也是怕被感染。急診室所有的醫護人員都是戴普通口罩,穿一般醫務裝,除了那個照X光的男醫務人員帶了防護麵罩外,其他人都沒有采取任何別的防護措施。

2點15分,一個護士推著靜脈注射點滴架和藥水來了。我以前因心髒問題到過醫院幾次,而且有一次住院經曆,但從來沒打點滴。這次遇到新鮮事,就詢問護士是注射什麽。護士很耐心地一一解釋:要連續點滴兩包藥水,先打50毫升的小包注射液,內含4毫克的demxamethason,主要用於消炎,點滴時間大約15分鍾。然後,再點滴250毫升的大包,內含200毫克的新冠治療藥remdesivir, 點滴時間大約一小時。

My Chart的醫療記錄顯示,1點20分抽的血進行了27個項目的化驗,1點42分,各項血液化驗結果出來了,絕大部分指數都在正常值範圍內,有3項稍有一丁點偏高或偏低,但反映體內炎症的高敏C反應蛋白 (high sensitivity CRP) 指數十分高。所以,必須立刻消炎。

X光的結果也正常—

 Mediastinal and cardiopericardial silhouettes within normal limits. No pleural effusion or pneumothorax. No concerning parenchymal opacity.

再網查兩種藥,demxamethason在抗擊新冠重症,減輕因炎症死亡方麵,成績顯著,當年川普得新冠住院,醫生也立刻給他用了此藥。 remdesivir對治療新冠的效果在中國曾引起爭議,但在西方一直被普遍用作治療新冠的主要藥物之一。我因服用降膽固醇的atovastatin, 不適合使用輝瑞的口服藥Paxlovid。

2點34分,demxamethasone點滴完畢,開始點滴remdesivir.

在打點滴的長時間內,我太太到急診室外的過道來回走動,不時探頭朝急診室內看看我這邊的進展。雖然白天溫度大約24°C,但深夜氣溫降低,我們來時隻加了件薄外衣,此刻還是多少感到有些涼意,太太問護士要了兩條大的保暖薄毛巾,她自用一條,給我一條,披上暖和不少。

急診室內我坐的一側和另一側包括從 #1 到 #8的候診間和廁所,對麵一側有2張進出大門,2個急診間和一些醫務櫃台及醫護人員的辦公區。急診室中間是大的醫務台/器械以及幾台計算機和醫療儀器等。急診室的另一側連著“治療區” (Treatment Area), 我以前在那邊呆過,實際上是一個能夠坐幾十人的大房間,醫生在急診間看完病人後,就叫病人坐到“治療區“去等待診斷或化驗結果。

急診室值班的護士大概有五、六人,但醫生看似隻有一個。該醫生的大部分時間坐在辦公區那邊的計算機前,或許是看資料,分析化驗結果/病情,做診斷記錄,給護士下指令等。很少看到Fu醫生和其他人說話或坐著閑下來,他在每個候診間呆的時間都很短,話語也少。

3點34分,護士拿走了點滴架等,並小心翼翼但十分熟練地用紗布層層將針管嚴密包紮留在我手臂,告訴我:接下來兩天還會要用,回家後千萬別碰動它,也別讓水打濕了紗布。

將近4點,醫生再次來了。他十分簡短地說:你沒大問題,很快就可以回家,接下來連續兩天要去一個診所每天點滴一次remdesivir,護士會告訴你具體事項。當我試圖了解更多情況時,他立刻打斷道:其它的由護士回答。

4點38分,一個護士再次測了我的生命體征:血壓:115/75,心跳: 55,血氧: 99%, 體溫: 37.1°,呼吸: 18,所有指數正常。

網查,第一次點滴remdesivir後,應觀察30-60分鍾,以防不良反應。我的出院醫療記錄上寫明:“No adverse effect to IV remdesivir” (對點滴注射瑞德西韋無不良反應)。

4點55分,護士拿來一個信封、幾張打印的” 就診概述” (Visit Summary) 和“新冠病患出院須知” (Covid-19 Important Information) ,並給了醫囑—

  • 我可以回家了;
  • 由於新冠,我將不去診所注射Remdesivir,接下來兩天會由執業護士 (Nurse Practitioner, NP)上門到家提供點滴服務。醫院已經和相關部門LHIN (Local Health Integrated Network) 聯係了,LHIN工作人員會在29號上午打電話給我,具體安排落實上門服務的護士及送藥到家等事項,如果中午我還沒有接到電話,下午自己應該聯係LHIN,信封裏有LHIN的服務信息和電話號碼;
  • Remdesivir必須每隔24小時連續注射三天。假如LHIN因各種原因無法安排及時上門服務的護士,星期五淩晨我應該自己來醫院的急診科接受點滴注射,並且最好在6點以前,那時病人也較少;
  • 回家後,要多休息,並遵守安省公共衛生部門關於新冠自我隔離的政策:沒有重要症狀 (如發燒或嘔吐) 24小時後,方可停止自我隔離,但應該避免去養老院等高風險人群集中的機構,到公共場所時要戴上口罩;
  • 如果在家出現異常現象如呼吸困難,突然高燒或嘔吐等,立刻返回醫院急診科。一般發燒或頭痛就在家吃普通的退燒止痛藥Tylenol或 Advil。

謝過護士,我和太太就要離開急診室,正巧急診科醫生路過門口,我趕緊對他也道聲謝謝。

淩晨5點12分,太太開車載我離開了醫院的停車場,停車費$17.50。

在醫院總共呆了6個半小時: 候診等了將近3個小時,打完點滴後留下觀察等等又是1個多小時。在回家的路上想了想,如果給在醫院親曆的服務打分,總分最多是7/10。整個醫護流程不錯,大部分護士的工作態度認真且技術嫻熟,但候診時間太長,少數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