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46.《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

(2023-11-14 20:26:27) 下一個

《宿駱氏亭(1)寄懷(2)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3)無塵水檻(4)清, 相思迢遞(5)隔重城(6)。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1.     駱氏亭:處士駱峻家的亭園。古時對有德才而不做官者稱處士。

2.     寄懷:寄托感情。

3.     塢:水邊的高地或停船的地方。

4.     水檻:臨水的欄杆,此處應指有欄杆的亭子。

5.     迢遞:迢迢,遙遠的樣子。

6.     重城:重重的城郭,比喻距離遙遠。

 

李商隱(813 - 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滎陽)人  。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兩歲左右隨父李嗣赴浙。幾年後李嗣去世。李商隱隨母還鄉,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李商隱天資聰穎,“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至15歲,便因擅長古文和書法而得名。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16歲的李商隱移家洛陽,結識了前宰相、時任東都留守的令狐楚。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對他多有教導和提攜。開成二年(837年),經過苦讀和多次嚐試,並借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的延譽,李商隱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後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李商隱入仕20年,始終處於“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之中,一生困頓不得誌。

李商隱是一位刻意追求唯美詩風的詩人,在遣詞與格律方麵力求完美。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詩和絕句。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在李商隱的詩作中,時政題材的作品占了相當比重,留存下來的約有100首。“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包括了以《無題》為題的15首,和以句首二字為題的“準無題”詩近30首,大多為愛情題材,情思宛轉,辭藻精美,寓意朦朧,一千多年來被廣為傳頌。

李商隱今有約600首詩傳世。李商隱有《樊南甲集》20卷,《樊南乙集》90卷,《玉奚生詩》3卷,另有《賦》1卷,《文》1卷等,部分作品已失傳。有保存完好的《李義山詩集》。 《唐詩三百首》選李商隱的詩作22首。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7

宋雨:我看過一篇評價李商隱作品的文章,說讀李商隱的詩,切入點隻能是通過感受和品味去把握其審美意象,進而達到心理共鳴。而對寫作背景和相關人物的了解則毫無必要。有些問題,比如為什麽要寫,寫給誰,簡直不應該去問。這個觀點你同意嗎?

唐風:我不同意這種說法。與大多數詩人相比,李商隱的一些作品較為含蓄、隱晦和空靈,似乎更可與繪畫和音樂相類比。的確,當我們去欣賞無標題的繪畫與音樂作品時,即便我們對作者和創作背景一無所知,隻要作品具有一定的水準,我們便可以獲得審美體驗。然而,如果我們同時知道了藝術家的生平和創作的具體背景,我們對作品的把握就有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想想貝多芬和梵高的作品,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我覺得品讀李商隱的詩也是這樣。

宋雨:是的,說這不需要那不需要的人,他們往往是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考證,於是他們就沿著自己的主觀意向、而不是盡可能接近實際去闡述和分析,甚至信口開河、胡編亂造。這種情況在網文中多得不勝枚舉,在正式出版的書籍中也時有出現。

唐風:李商隱的人生軌跡比較獨特。他早年不幸,但十幾歲以後連續遇到幾個貴人,本來前途看好,結果卻是坎坷終身。李商隱出生於滎陽(今河南滎陽,緊鄰鄭州西郊)一個下層官宦之家。他兩歲時全家隨父親去浙江做幕府,8歲時父親去世,全家回到滎陽。家族中有一位飽讀詩書的從叔(父親的堂弟)見李商隱聰明伶俐,便係統地教他讀書。李商隱家境極為困難,他小小年紀就為別人抄書掙錢,補貼家用。

宋雨:那時候,入仕幾乎是讀書人唯一夢想。於是16歲的李商隱便懷揣自己的《才論》和《聖論》(現已佚)等文章,到洛陽去謁見前宰相、時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令狐楚。令狐楚讀罷大為讚賞,隨即把他招入自己的天平軍幕府駐節鄆州(今山東鄆城),李商隱成了幕府巡官。令狐楚還資助李商隱去長安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成功。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離開了洛陽,調任太原尹。

唐風:令狐楚對李商隱不是一般的好,他待他如幹兒子,不僅給這位寒門子弟一份工作,使其給家庭帶來收入,而且係統教他作駢文。令狐楚是唐朝的駢文一流高手,在他的教導下,李商隱進步神速。這也是後來李商隱能寫出格律精美的近體詩的技術基礎。當然,李商隱與令狐家族的關係後來變得複雜,有人甚至認為成了他仕途的死結,這個我們以後會陸續談。

宋雨:這首《宿駱氏亭》是關於李商隱的另一位恩公崔戎的。然而這其中的人物關係和作此詩的具體背景,大多數賞析文章都有謬誤或語焉不詳,甚至隨意想象發揮。其中主要的謬誤是說李商隱科考失敗後住京城的崔家,而本詩是“離開崔家”在回鄉的途中寫的。我們在下麵會作詳細的說明。

唐風:本詩標題中,“宿”表明是旅居或留宿;駱氏亭指處士(不做官者)駱峻的亭園,位於長安城東郊外灞陵附近。這個駱氏亭應該是一個有房、有亭、有水的莊園。所以“宿駱氏亭”不是說李商隱就住在八麵漏風的亭子裏麵。“寄懷”即(寫詩)寄托情懷。崔氏兄弟因比李商隱年幼且未入仕,故李商隱直呼其名。

宋雨:首句“竹塢無塵水檻清”中那個“塢”(wu4) 字,記得在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中也出現過(“桃花塢裏桃花庵”),我曾懷疑是南方方言,去查了一下,應該不是。“塢”的意思是水邊的高地或停船處,我認為此處是指小湖邊泊船的地方。“檻”字是一個多音字,常見的發音讀(kan3) ,如“門檻”。而此字在這裏讀(jian4),指(亭子的)欄杆。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幽雅清淨的寓居場所,青竹掩映、潔淨無塵、碧水清澈。

唐風:然而在這個時刻,詩人卻“相思迢遞隔重城”,想到了年輕的崔雍、崔袞(gun3)兄弟,希望自己的相思之情能夠越過重重城郭讓他們感受到。我看了好幾個評注,都說詩人思念的對象居於長安,是跟他們分別後寫這首詩的。這是不對的。僅從地理位置講,駱氏亭在長安郊區,若崔氏兄弟也在長安,哪有“迢遞隔重城”的道理。

宋雨:現在很多詩詞賞析和評注文章,不好好考證且相互抄襲。有人還任意發揮,比如說李商隱與崔氏兄弟從小生活在一起,情同手足,雲雲。其實李商隱早先與崔家並不認識。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隱第三次進京參加科考,再次落第。此時在鄭州刺史李褎的推薦下,李商隱謁見了華州(今陝西渭南)刺史崔戎。崔戎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將其收為幕僚。第二年(834年),崔戎調任兗州(山東一帶)觀察使,全家包括李商隱一同東遷,沒想剛到到達兗州不久崔戎就病故了。

唐風:本詩寫於文宗大和九年(835年),這時候崔戎已經病逝。此前一年,協助辦完崔戎的後事以後,李商隱回到了家鄉滎陽。年幼的崔氏兄弟不太可能返回華州或長安,盡管他們在長安確有私宅(李商隱《平安公詩》中有述),而更有可能隨母親返回家鄉恒州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而駱氏亭在長安郊區,李商隱再次去長安幹什麽呢?

宋雨:此時,李商隱的兩個恩公中,令狐楚已離開洛陽,崔戎去世了。我們可以想象作為寒門子弟,李商隱多麽迫切希望在仕途上立住腳。於是他於835年再次進京參加了第四次科考,可惜依然失敗。唐朝的科考遠沒有宋朝公平,不僅沒有“糊名”(讓判卷者看不到考生的名字)、謄錄等措施,而且達官顯貴的推薦也至關重要。令狐楚早年對李商隱的關照是毫無疑問,但他在科舉上對李商隱的提攜似乎不很成功。

唐風:這首詩就是再次铩羽而歸的李商隱在返家時寫的。鬱悶的心情、肅殺的天氣與對往事的追憶交織在一起。就這首詩而言,雖然最後一句是公認的點睛之筆,它卻與第三句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放到一起來賞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很有意思,李商隱第三句又回來寫景了。其實,這是為最後一句作鋪墊:秋日的陰霾不散,在寒氣飄蕩的夜晚......

宋雨:停!我認為你理解有誤。根據我看到的所有參考資料的解釋,這裏的“晚”要麽是指霜季來得晚了,要麽是那天的霜下得晚了,沒有一個解釋為“晚上”的。除非你有什麽別人忽略的道理,否則你一點你肯定是錯了。

唐風:那麽為什麽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晚”就被理解成晚上呢?你可以說這個語境下必須解釋成晚上。再看王昌齡的《九日登高》,其中有“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禦梨秋”,這裏的“霜飛”當然可以按字麵解釋成“下霜”,但其基本的意思是“在寒秋”。我認為李商隱這句詩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因此,本詩第三句應該被理解為“在陰霾不散的寒秋之夜”。

宋雨:我再品味一下,感覺你的理解也有道理,就放在這裏作為一說吧。 最後一句是本詩的精華,然而“留得”兩個字是什麽意思呢?這“聽雨聲”到底是現在時還是將來時呢?按字麵上理解,意思似乎是湖麵上有未清理的枯荷葉,將來一下雨就會聽見雨打在上麵的聲音。

唐風:這裏我與大部分的評論者意見一致,認為詩人描述的是自己正在聽到雨水打在枯荷上麵,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留得”二字,不妨被理解為“留下的”、“未被清除的”。

宋雨:詩人在寂寥之中靜聽雨打枯荷,究竟是倍感淒涼和苦悶,還是生出少許安詳和慰藉呢?我想這就不必像有些鑒賞者那樣去作太具體的猜測。不妨留給讀者,包括當年的崔氏兄弟自己去體會好了。

唐風:李商隱的詩往往含蓄朦朧,整首詩體現的是一個總體的效果和意向。過分解讀某個細節經常反倒不成功甚至曲解,比如說“秋陰不散”跟“雨打枯荷”應當是一個整體,因為“留得”二字,就斷言下雨還未發生反倒可能誤解了原意。但另一方麵,我認為對作者生平的了解和詩的寫作背景的考證是重要的,它對於我們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和更好地理解作品很有幫助。

宋雨:這首詩,特別是其最後一句之所以廣為人知,還要感謝《紅樓夢》給它做了“廣告”。在第四十回中,寶玉說破殘的荷葉難看,怎麽還不叫人來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你注意到了嗎,黛玉改了一個字,把“枯荷”改成了“殘荷”,你認為是曹雪芹的對詩的記憶有誤,還是他有意而為之的?

唐風:我覺得無論是一個字的改動還是小說中的那個對話,都是《紅樓夢》作者有意為之。寶黛的愛情雖然一往情深,但黛玉寄人籬下,她對於愛情的前景既焦慮不安,同時也留有夢想與希望。“殘荷”雖殘,但可能依然有生命的跡象;而“枯荷”則是已經確定的死亡。所以黛玉下意識用“殘荷”的意向是符合她當時的心境的。另外,從字麵上看,“殘荷”與“枯荷”似乎也稍有區別。前者既可以指花,也可以指葉,而後者一般隻指葉子。黛玉心中以花自比,說“殘荷”可能也有雙關的意思。

宋雨:說黛玉的“殘荷”一詞有雙關的意思,我覺得有點過度解讀了。其實秋後幹枯的荷葉破損,說“殘荷”也未嚐不可。李商隱寫過多首有關荷花的詩,在不同主題和心境之下對荷花有著不同的描述。他另有一首詩用了“衰荷”一詞,還有一首用了“敗荷”一詞。不管怎麽說,我認為在所有這些同義詞中,“殘荷”的意境是最佳的。也許是黛玉說的“殘荷”讓我先入為主了吧。

 

------------------------

Unburden Myself In An Arduous Journey

Bamboo shores,  sleek railings, and the clear lake,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you, I attach my heartache.

In this hazy and cold autumn night,

Raindrops on withered lotus leaves break the quiet.

(唐宋韻試譯)

-------------------------

【論壇中與網友交流。點入位於最下。】

 《唐宋韻》46.《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Unburden Myself In Arduous Journey) 唐宋韻 - ♂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39085 bytes) (2654 reads) 11/17/2023  18:03:51 (5)

 《唐宋韻》46.《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 唐宋韻 - ♂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38199 bytes) (1341 reads) 11/17/2023  18:08:53 (15)

《唐宋韻》46.《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 唐宋韻 - ♂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38199 bytes) (2676 read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music123 回複 悄悄話 竹塢無塵水檻清

最喜愛的句子之一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謝謝。先生提到的那首無題詩,認為義山是寄托自己懷才不遇,有一定道理,可與愛情說並列,作一解。
其實讀書人也複雜,隻要讓他們做事和說話就行了。並不需要特別的關照。
不讓他們說話,培養一朝奴才,這樣不行。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與識者切磋,一樂也。
義山詩作,無題的很不少,而本作寫明所寄之人,其意明矣。
看看另一首,則是無題:‘。。。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義山自問,確實有韓壽之貌、陳王之才。名駒而不見伯樂,諾大一個中國朝廷,竟無識貨之人,思之腸斷。故留給我們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蠟燭成灰淚始幹’之千古名句。
在下曾感歎:中國古今很多知識分子的宿命,是懷才不遇。浪費英才,是統治者的罪過。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謝謝,先生理解非常到位。
這也就是我裏麵說的,了解寫作背景對詩詞理解是重要的。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此詩中,義山自比晚秋霜後的枯荷:落漠心情,已躍然紙上。
落第之後,懷念曾知遇自己之故人,與其遺孤遠通情愫,意彼亦枯荷也。
黛玉在賈府寄居,孤女心事,亦殘荷也!
在下愚見,博識者一笑而已。。。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upercs88' 的評論 :
謝謝。這是介紹李商隱的第一首詩,感覺多給一點背景還是有必要的。
具體解讀方麵,把幾種說法都都列出來,但並不強求任何一種。
supercs88 回複 悄悄話 就這麽一首詩,寫這麽多,有點過度解讀了。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遊海兒' 的評論 :
李商隱究竟有什麽樣的戀人,基本上靠猜。
遊海兒 回複 悄悄話 據說李商隱有個戀人叫荷花。。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MC' 的評論 :
謝謝!東坡確實曠達。這首詩這個係列也選了,以後要賞析。
我剛剛去查了一下隨機編號,它是#415,要到2030年12月才登出了。大家保重。
BMC 回複 悄悄話 有意思的是,蘇軾也有類似描述枯荷或殘荷的作品,但他的格調要比黛玉和李商隱要積極,不愧為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

《贈劉景文/冬日》,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youfan' 的評論 :
謝謝您臨讀。
我也相信李商隱是指荷葉。
然而,荷花的花期非常長。到秋天有些葉子已經成“殘葉”時,有些花還在開,這個我有觀察。當然,如果都成“枯荷”了,那就是初冬了,就沒有荷花了。
Dayoufan 回複 悄悄話 荷花夏季才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殘荷或枯荷應指的是荷葉。都是平聲,紅樓夢裏也許是錯寫,不過兩者意思接近,都通。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謝花姐。喜歡李商隱是普遍的;喜歡李賀是要有點眼光的。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沙發!喜歡李商隱,還有李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