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74.《從軍行七首》選三 王昌齡

(2024-05-28 00:13:57) 下一個

《從軍行(1)七首》選三

王昌齡

 

其一

烽火城(2)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3)秋。

更吹羌笛(4)《關山月》(5),無那(6)金閨(7)萬裏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8),總是關山(9)舊別情(10)。

撩亂(11)邊愁(12)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四

青海(13)長雲(14)暗雪山(15),孤城(16)遙望玉門關(17)。

黃沙百戰穿(18)金甲(19),不破樓蘭(20)終不還。

 

1.  從軍行:樂府舊題,多反映軍旅辛苦生活。此處作者用舊題創作七絕。

2.  烽火城:有烽火台的城堡。應離青海湖不遠。

3.  海風:從青海湖吹來的風。另一解為從大漠吹來的風。

4.  羌笛:羌族吹奏的一種竹製短笛。

5.  關山月:樂府曲名,多反映哀傷離別之情。

6.  無那:無奈。

7.  金閨:對女子閨閣的美稱,這裏代指妻子。

8.  新聲:新創製的樂曲。

9.  關山:邊塞。

10.別情:思鄉之情。

11.撩亂:(讓人)心裏煩亂。

12.邊愁:久駐邊疆的愁苦。

13.青海:指青海湖,當時吐蕃與唐朝軍隊經常在此發生戰鬥。

14.長雲:連綿不斷的雲。

15.雪山:此處指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

16.孤城:指“其一”中的那個帶烽火台的城堡。

17.玉門關:位於今敦煌以西,是當時重要的邊關。

18.穿:被磨穿或被擊穿。

19.金甲:鎧甲的美稱。

20.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

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京兆人 (一說太原人),盛唐傑出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身已不可考,隻知其早年生活較為貧困。開元十二年(724年)前後,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旨在進入軍幕。此行雖未達到投筆從戎的目的,但卻使他有了一、兩年塞外生活的經曆。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十九年(731年),王昌齡以博學宏詞登科,授河南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齡謫赴嶺南,一年後遇赦北還。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王昌齡重獲起用,授江寧丞,在職共八載。天寶七年(748年),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 王昌齡離開龍標還鄉,在途經亳州時,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享年59歲。

王昌齡存世的詩歌數量不算多,但質量很高。其題材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等。王昌齡為唐朝邊塞詩的先驅,他的這類詩在意境、抒情、寫意等方麵均有很高的造詣。王昌齡的詩以五古和七絕為主要體裁。他的五古嚴正肅然、頗具風骨;他更有“七絕聖手”之稱。他的74首七絕幾乎占了盛唐時期七絕總數的六分之一。正因為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明代胡應麟說王昌齡的詩 “優柔婉麗,意味無窮,風骨內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弦,一唱三歎。” 而清初的王夫之更將他的七絕推為唐人第一。

《新唐書·藝文誌》載王昌齡撰《詩格》2卷,《直齋書錄題解》載《詩格》1卷,《詩中秘旨》1卷。現存《詩格》和《詩中秘旨》各1卷收於明朝的《格致叢書》。王昌齡有詩歌196首存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6.

 

唐風:王昌齡是一位出生於盛唐的詩人,其絕大多數作品也都在盛唐時期創作。從詩的體裁和質量兩方麵來看,他都是這個時期的一位傑出的詩家。王昌齡的詩主要以邊塞、宮怨和離別等為題材,不算很廣泛,但多以七言絕句這種短詩的形式來表達。王昌齡獨以七絕成為名家,被喻為“七絕聖手”。也正是因為他和李白兩人的突出貢獻,七絕逐漸地成為後世流行的詩歌體裁。

宋雨:王昌齡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低微,早年以農耕為生,具體情況已不可考。大約在開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齡26歲左右的時候,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赴西北河隴一帶從軍,希望以此實現入仕報國的理想。

唐風:當時文人熱衷從軍也有一個客觀的契機,那就是唐朝的軍隊在玄宗朝逐漸從府兵製改為募兵製。募兵是職業軍人且有常設的體製和編製,士兵與軍官之間有較穩定的關係,改變了府兵製下“將不專兵,兵不識將”的現象。這時候的軍隊裏除了武官,還需一些文官和幕僚隨軍掌管文書之類的事務。

宋雨:然而,王昌齡在軍中建功立業的機遇並不太好,因為太和平了。在他投身邊塞的幾年裏,沒有大的戰事。突厥向唐朝求和,吐穀渾降唐,吐蕃與唐軍交戰也很少。這當然是百姓和國家的幸事,但對於希望在軍中求發展的王昌齡來說,卻是不太走運。據說有一位老兵勸王昌齡說,文人還是要走讀書、參加科考這條路。

唐風:王昌齡從軍兩年後回到內地,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穀苦讀。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始了他坎坷的仕途。他不僅一生沒有當過大官,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貶官中度過的。

宋雨:王昌齡能被後世提及和敬仰,完全不在於他的仕途,而是得益於他兩年的從軍經曆和他在此期間創作的大量邊塞詩。他的七絕邊塞詩集豪邁雄渾與深沉細膩為一體,通過短短28個字來表現,這樣大量寫邊塞詩是前無古人的。

唐風:我們這裏欣賞的《從軍行七首》就是王昌齡在軍旅生涯中創作的係列組詩。這其中的第四首是邊塞詩中最優秀的詩篇之一,經常被人獨立引用。考慮到組詩涉及到多方麵的內容,我們此處賞析三首,這樣能夠讓讀者對於詩人的整體思想,乃至作者當時從軍的具體狀態,能有更好的理解。

宋雨:王昌齡的這組詩語義似乎比較淺顯。這三首總共12句,而且第三首(其四)又是人們熟知的,然而注釋卻多達20條,這裏麵難道有什麽特別難解或需要辨析的嗎?

唐風:的確有嚴謹的必要。現在有些評者,特別是網上的詩評,想當然甚至信口開河的情況時有發生。就這首詩而言,有人不了解諸如青海湖、祁連山、玉門關、秦長城西緣等的位置關係,於是解釋王昌齡的詩便邏輯不通。有人混淆史實發生的時間,比如說王昌齡從軍時“大將哥舒翰率神策軍駐守青海湖”。其實哥舒翰比王昌齡還年輕。他在青海成名是20年後的天寶年間,跟王昌齡從軍毫無關係。

宋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軍行”隻不過是王昌齡利用古樂府題,並不意味著他當時隨著部隊“行軍”。從這七首詩的表達來看,詩人當時應該是與其他將士一同駐紮在一個軍營城堡之中。

唐風:第一首詩的首句“烽火城西百尺樓”有人解釋成“烽火台以西的高樓”。哪有把烽火台稱為“烽火城”的呢?其實“烽火城”的意思是帶有烽火台的城。鑒於此城西邊有高樓,所以這不像是一個臨時性的軍營,而是一個城池。從後麵的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它可能處於青海湖與祁連山之間,或離兩者都不很遠。因此這座城應該位於古絲綢之路上,有可能是軍民兩用的。

宋雨:次句“黃昏獨上海風秋”中,“海”是什麽意思呢?有人解釋這是戈壁沙漠的意思,而程千帆、沈祖棻先生在《古詩今選》中解釋為青海湖。我同意後者。在分析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我們提到“瀚海”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北方的大湖;二是指大沙漠 。根據當代學者的研究,明代以前說北方內陸的“海”,幾乎都是指湖泊的;到了明清,特別是清朝以後,“海”才多指沙漠或荒漠。

唐風:第三句“更吹羌笛《關山月》”繼續深化思念之情。一個“更”字強調內心的感受。以羌笛吹奏反映征人之苦的《關山月》,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句“無那金閨萬裏愁。”此處“無那“即無奈的意思。這一句非常巧妙,曆代受人稱讚。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說“末轉從金閨說邊思,兩麵俱到,妙。隻有輕筆,便有餘味。”所謂兩麵俱到,是說從第三句表現自己的思親,轉到第四句站到妻子的角度思念征人,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躍然紙上。

宋雨:第二首詩繼續表現前方將士的思鄉之情,基本上是第一首的延續。注意“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中“新聲”與“舊別情”的對比。琵琶伴奏聲中翩翩起舞,音樂是未曾聽過的新曲,然而它引發的卻是邊關將士們對家鄉的不變的思念之情。你說,這裏伴隨音樂起舞的,是士兵本人,還是舞女之類的女樂呢?

唐風: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沒有明確的答案。首先,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時代。普通士兵與將軍的娛樂是不可比的。高適的《燕歌行》裏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說明即便是在慘烈的前線,將軍們也是不缺美女歌舞的。但他們的“帳下”顯然不是普通士兵可以去的。另外,軍隊駐紮的地域恐怕也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如果駐紮地是軍民共用的城池,比如涼州或絲綢之路上的某個人口集中地,則普通軍人或同那裏的百姓一樣,偶爾看到歌舞表演也是可能的。

宋雨:第三句“撩亂邊愁聽不盡”中“繚亂”意為令人心煩。這個時刻,心中的鄉愁是無窮無盡的。詩歌至此,不能再繼續寫思鄉,等待最後一句詩眼的出現。而詩人一句“高高秋月照長城”用筆輕靈,暗顯功力。 “秋月照長城”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壯闊的夜景。詩人身在塞外,長城橫在他與親人之間,在秋夜廣袤的背景下,明月高懸。這種景象一方麵似乎繼續著鄉愁,但另一方麵,在博大雄壯的背景下,思鄉之情似能獲得升華,融入愛國戍邊的豪情壯誌之中。

唐風:最後我們來看看第四首。這是邊塞詩中的名篇,也是盛唐七絕中的一首傑作。 首句“青海長雲暗雪山”以博大壯闊的景象起興。“青海”即青海湖;“雪山”即青海湖北麵的祁連山,峰頂終年積雪。在一些賞析文章中“長雲”被解釋為“濃雲”,這是不確切的。長雲的意思是連續的雲。南朝鮑照的《蕪城賦》有“崪若斷岸,矗似長雲。” 長與斷的意思是相反的。

宋雨:天上的雲彩一片片連著,又沒有完全呈陰天的狀態,於是隨著雲彩的移動,雪峰的日照時不時被雲遮住,就暗下來了。這是“暗雪山”要表達的意思。“暗”在此處作動詞“變暗”解,是意動用法。祁連山離青海湖100多裏的距離。如果戍邊的城堡建立在兩者之間,那麽看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祁連山主峰是沒有問題的。

唐風:第二句“孤城遙望玉門關”,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理解“孤城”就是指玉門關,且當時詩人駐紮在此地。這句的意思是“從孤城玉門關遙望。”然而殊不知,玉門關在青海湖和祁連山西麵1000裏之遙,在那裏具體看到“長雲暗雪山”是不合邏輯的。而且玉門關也不是當時唐朝軍隊與吐蕃戰鬥的前線。我的理解是,“孤城”就是指詩人所在的那座位於青海湖附近的城堡。

宋雨:我同意你的理解。“孤城遙望”意即從這座孤城放眼望去。當然玉門關太遠,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但玉門關是漢朝和唐朝王朝西部疆界的符號,對為國戍邊的將士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作者這樣寫,也盡顯渾雄悲壯的氣勢。

唐風:“黃沙百戰穿金甲”以短短7個字寫征戰,反映戰事的頻繁和環境的艱苦。那個“穿”字,通常被解釋為“磨穿”。其實,百戰之中,鎧甲也會被敵人的武器擊穿的。這一句暗示了戍邊的艱苦和流血犧牲,顯示了將士堅韌不拔的氣勢。

宋雨:正是由於第三句顯示的堅韌,便成就了“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千古名句。其實在王昌齡那個時候,樓蘭古國早已不複存在。他們在此前幾百年對漢朝稱臣,後因氣候變化而南遷。但同玉門關一樣,樓蘭是作為一個戍邊的符號,而時常被人提起。王昌齡的這句“不破樓蘭終不還”豪邁無比,盡顯盛唐氣象和英雄本色。

唐風:我一直也是認為這是一句是氣勢恢弘的誓言。然而最近看了幾則前人的解讀,卻讓我深思。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中說:“‘不破樓蘭終不還’句,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清代黃白山《唐詩箋注》中說:“黃沙百戰,悲從軍之多苦,冀克敵以何年?‘不破樓蘭終不還’,憤激之詞也。”當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中說:“寫思歸之情而曰‘不破樓蘭終不還’,用一‘終’字而使人讀之淒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之本意矣。”

宋雨:嗯,這還真令人深思!對照前兩首中的“金閨萬裏愁”和“邊愁聽不盡”,把“不破樓蘭終不還”理解為對歸家無期的哀傷和激憤似乎也是合理的。如這樣的話,三首詩的情緒底色似乎更為一致。也許我們從小被一些“正能量”熏陶多了,使我們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偏見,一說為國戍邊,必然豪情壯誌。就“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而言,究竟哪一種理解更為合理呢?我們還是留給讀者去判斷吧。

唐風:這幾首詩很好地反映了王昌齡七絕的藝術風格。比如他非常善於細膩的心理描寫,含蓄深沉,而且非常巧妙地將人物的心理狀態與景物聯想起來。王昌齡非常重視詩的藝術境界。在他的邊塞詩中,孤城、雄關、雪峰、戰馬,月色等,時常組成非常壯美的意向。以這樣的意象為背景,前方將士的勇敢與堅韌便得以更好地體現。

宋雨:王昌齡的絕句富於韻味,常常起句就扣人心弦,如“青海長雲暗雪山”起興效果極好。他的第三句經常不考慮“轉”,而是敢於把情緒引得更為深沉,然後末句突然昂揚或改變角度,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王昌齡用詞雖然平易,但很優美、考究。比如這組詩中“金閨”和“金甲”,雖然隻是一字的美化,但卻提高了整首詩的成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看來花姐主要還是從正能量方麵去理解。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不破樓蘭終不還”當兵是要有這股勁,我們這裏剛剛迎回一個一戰期間戰死在法國的戰士遺骸。馬革裹屍還是要回家啊!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朽' 的評論 :
謝謝大哥,過獎了,不過是業餘時間找點事做,並爭取做好。
投資文章是偶爾有感而發,不會經常寫的,也沒有資格在財經壇上多扯。我不是“成功人士”,沒有高薪和產業,還有兩個孩子的大學學費要繳,錢方麵“路漫漫其修遠兮”。
老朽 回複 悄悄話 你哪來的這麽大精力啊,會背幾首古詩沒什麽,能掰開講解需要學識和時間投入。
同時還有功夫研究股票,頭腦厲害!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對啊,本來就是詩人在現實與想象之間的詩意表達,沒有必要過度解讀,特別是不能亂侃,比如王昌齡去了哥舒翰的麾下。
至於王昌齡在安史之亂前後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的原因,已經是不可考的懸案。他當時不過是回鄉的一個過客。不過在那個時代,殺人或有偶然性,比如酒桌上吵翻了,也未可知。特別是那時天下大亂,刺史是有兵權的,殺個人有時後世查不出為什麽。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詩評論。我看過拘泥王昌齡詩中地點的考證文章,說幾個地點距離很遠,無法望到。哈哈哈,他們真是比去邊塞戍邊還累,明明是詩人馳騁縱橫的想象,他們自己想象不出來就說王昌齡錯了。好奇王昌齡為何被謀殺?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咋就招人痛恨至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