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後,叔叔提議去宣武門那邊轉轉。
我爺爺奶奶40年代從綏遠那邊到北京,住在眾益胡同。
宣武門這一帶是小時候熟悉的地方。
眾益胡同早在78年就因為蓋新華社不複存在了。
這裏現在是一個幼兒園,我叔叔回憶說以前是宣武門小學。
他第一天上學,我爸帶他去,見到老師我爸敬隊禮,我叔叔也跟著敬了一個。
那時候老師都是修女,穿列寧裝。
宣武門飯店現在叫宣武門商務酒店,我姑姑80年代知青回來在這裏上班。奶奶經常差我給她送午飯。
新華社建的時候挖了巨大的地基,我放學去那裏玩,爬沙土堆,現在想想也挺危險的。
眾益胡同蓋新華社以後,爺爺奶奶家拆遷圖裏左邊這個6號樓,我在這裏度過小學6年的日子。
每天穿二環路,走新文化街(佟麟閣路),到手帕胡同上學。
實驗二小手帕胡同也已經成為西單的金融大樓,它的小學低年級部在昔日的石駙馬小學。
高年級部在西邊胡同裏。
現在小學這麽多班,以前好像4、5個班。
我上學時語文主任是霍懋征老師,一二年級的班主任是高惠先老師。那時候她也年輕。一直記得我,我大學畢業工作的一天從校門口路過,她送學生放學,還一眼認出我,叫我名字。
這個斜坡還在,小時候經常跑著衝下來玩。
佟麟閣路過來是經過了這幾個胡同。
模範書局,今天沒開門。
頭發胡同
初一那年夏天,我家搬到展覽路了,但我中學在實驗中學,每天騎車,阜成門、白塔寺,二龍路,這一帶成了我天天經過的地方。下次去那邊走走。
北京是變化很大,但不論她怎麽變,哪怕我沒有血親在這裏,我依然深愛她,永遠有家的感覺,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那種這裏不再是我家的想法,我祝福她越來越好,希望她永遠庇佑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
後來又去黃土崗花市轉了一圈。
回家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