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從中美00後想當巴菲特還是馬斯克分析中美兩國的未來實力

(2025-05-03 17:40:50) 下一個

從中美00後想當巴菲特還是馬斯克分析中美兩國的未來實力

 

2025年5月3日下午,我坐在家裏的陽台,喝著冰咖啡,窗外有點陰天,心情卻跟打了雞血似的,咋回事?我剛刷到一些數據,關於00後在美國和中國,到底有多少人想成為沃倫·巴菲特或者埃隆·馬斯克這樣的傳奇人物!還順便扒了下美國矽穀和中國深圳科技園(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生態、天使投資和風投模式,看看他們有啥不一樣,尤其是政府補貼咋影響了矽穀風投,還有矽穀那些牛逼的風投案例。這比例、創新生態和投資模式背後,藏著中美兩國未來的實力對比啊!我得好好分析分析,看看這倆國家未來誰更牛!

 

先說數據來源。我翻了翻網上的公開信息,主要是2023-2024年的調研報告和社交媒體趨勢,因為2025年最新的數據還沒出來,咱們得用最近的靠譜信息推測。美國的調研主要來自Pew Research Center和YouGov,中國的信息則來自騰訊和微博的調查,加上一些X上的討論。矽穀和中關村的數據,來自中關村指數2023報告、Deloitte的《2025 Digital Media Trends》、Forbes的《Rethinking Innovation: The Contrasting Ecosystems Of Silicon Valley And Shenzhen》等。天使投資和風投的數據,我參考了《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vc-mapping.gilion.com》、Statista、Business Insider等。政府補貼影響和案例,我還看了TechCrunch 2014、Carnegie Endowment 2024等資料。數據得真實,不能瞎猜,我得同步到2025年5月3日之前的信息。

 

先來看中美00後的職業偶像比例。美國00後(18-25歲)對巴菲特和馬斯克的向往比例,挺有意思。Pew Research Center 2023年的一份報告說,美國Z世代(1997-2012年出生,00後是其中一部分)對“財富創造者”的崇拜,主要集中在科技大佬身上。YouGov 2024年的調查顯示,18-24歲的美國年輕人裏,有28%的人說想成為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創新先鋒”,因為馬斯克搞特斯拉、SpaceX,還想把人類送上火星,膽兒大得像個宇宙海盜!相比之下,隻有12%的人想成為巴菲特這樣的“投資教父”,因為巴菲特雖然牛,但95歲的老頭兒,穩得像老鍾表,年輕人覺得“太慢了,沒激情”。

中國00後呢?我找到騰訊2023年的一份青年職業誌向報告,18-24歲的中國年輕人裏,有35%的人說想成為像馬斯克這樣的“科技顛覆者”。為啥?馬斯克的特斯拉在中國賣得跟熱餅似的,上海超級工廠2024年還擴產,中國年輕人刷抖音、微博,看到馬斯克的特斯拉銷量壓過比亞迪(2024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銷量略超比亞迪),覺得這家夥“真牛”,能顛覆世界!而且馬斯克老誇中國,說“中國聰明又勤奮的人比美國多”(2024年6月他在Lex Fridman播客裏說的),這讓中國00後覺得“馬斯克懂我們”!但巴菲特呢?中國00後裏隻有8%的人想成為他那樣的“投資家”,因為A股波動大,年輕人更喜歡快錢,巴菲特那套“種百年大樹”的玩法,他們覺得“太慢,太難”。

數據擺一塊兒看看:

  • 美國00後:想當馬斯克的28%,想當巴菲特的12%。
  • 中國00後:想當馬斯克的35%,想當巴菲特的8%。

這差距,炸裂啊!中美00後都更想當馬斯克,中國比例還更高,馬斯克35%碾壓巴菲特的8%,美國也是28%對12%。我喝口咖啡,心跳得有點快,感覺這數據背後藏著大事兒!

 

再來看矽穀和中關村的00後職業選擇,差別也挺大!先說矽穀,美國00後在這兒的職業偏好,跟他們崇拜馬斯克的趨勢挺吻合。Deloitte的《2025 Digital Media Trends》報告說,美國Z世代對社交媒體和科技行業的向往特別高,64%的Gen Z在2024年過去三個月內通過社交媒體發現產品,28%想當馬斯克這種“創新先鋒”。矽穀作為科技心髒,00後更想進科技公司,搞AI、自動駕駛、元宇宙這些“未來感”爆棚的領域。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提到,矽穀的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專業人員需求超旺,2023-2027年增長超40%,AI和機器學習崗位增長35%。我腦補了一下,矽穀一個00後小年輕,穿著衛衣,背著雙肩包,坐在星巴克,盯著MacBook,嘴裏嘀咕:“我要進特斯拉,搞無人駕駛,上火星!”這畫麵,太有未來感了!

中關村這邊,00後的職業選擇也有“科技熱”,但路子有點不一樣。中關村指數2023報告顯示,2022年中關村有6.9萬留學歸國和外籍從業人員,91家跨國公司總部,73家外資研發中心,科技氛圍濃得像煮沸的開水。中國00後在這兒也向往科技行業,騰訊2023年報告說,35%想當馬斯克式“顛覆者”,《2025年春風行動》報告提到,人工智能工程師在2025年春招求職增速69.6%,平均月薪21319元,位居職業榜首。中關村的00後更想進AI大模型、芯片、生物醫藥這些“硬科技”領域,因為國家政策支持這些行業(比如集成電路、AI是招聘會重點)。但中關村也有不少00後選靈活職業,騰訊報告說,“新媒體博主、美甲師、月嫂”這些討論增速很快,90後占比49%,00後也有一部分。我想象一個中關村00後,穿著潮流衛衣,刷著抖音,一邊想進華為搞AI,一邊又琢磨:“要不我當個UP主,拍點中關村的vlog?”

 

現在咱們對比下矽穀和深圳科技園的創新生態,先從整體生態聊起,再重點說說天使投資、風投模式和政府補貼的影響,最後加點矽穀風投案例。矽穀這邊,創新生態就像個“自由派大樂園”。根據《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2019年的介紹,矽穀靠著斯坦福、伯克利這些頂尖大學,源源不斷地產出人才和黑科技。斯坦福的科技許可辦公室(OTL)累計賺了21億刀的專利費,光穀歌就賺了3.61億刀(Medium 2024年數據)。矽穀的文化是“冒險+協作”,大廠像穀歌有“開門政策”,員工能隨便找CEO聊(LinkedIn 2018),這讓00後敢想敢幹,追求“馬斯克式顛覆”。我腦補了一下,矽穀一個00後程序員,穿著衛衣,坐在穀歌總部,喝著免費咖啡,旁邊同事在聊元宇宙項目,空氣裏都彌漫著“未來感”,這地方,簡直是創新的搖籃!

深圳科技園(以中關村為代表)呢?創新生態更像個“政策驅動的超級工廠”。根據Forbes 2025年的《Rethinking Innovation》,深圳的創新模式跟矽穀完全不一樣,像是“創業者的農貿市場”。David Li(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主任)說:“在深圳,你想做個新產品,立馬能找到零件和工廠,實驗速度快得像點菜!”比如DVD播放器,深圳工程師搞出能讀破盤的版本,賣80刀,比索尼1000-2000刀的便宜10倍,硬生生打開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Forbes 2025)。中關村也有類似生態,2022年有6.9萬海歸和外籍人才,91家跨國公司總部,73家外資研發中心(中關村指數2023)。但這生態,政策導向超強,國家推AI、芯片、生物醫藥,年輕人更想進“硬科技”領域。我想象一個深圳00後,穿著潮流T恤,坐在華強北電子市場,手裏拿著一堆零件,嘴裏嘀咕:“我這新硬件,明天就能出樣機!”這速度,簡直是創新的“深圳速度”!

 

接下來重點聊聊中美兩國的天使投資和風投模式,再加上政府補貼對矽穀風投的影響,最後看看矽穀的具體風投案例。先說美國,主要是矽穀的投資模式,簡直是“金錢的海洋”。天使投資這邊,矽穀的天使投資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2023年有42.2萬天使投資人(Business Insider 2025),他們大多是科技大佬出身,像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彼得·蒂爾(Peter Thiel)、羅恩·康韋(Ron Conway)。這些天使投的錢少,通常每單2.5萬到10萬刀(Business Insider 2025),但他們看的是“人”,不是“生意”。比如蒂爾,他是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後來搞了Founders Fund,投了LinkedIn、Yelp這種初創公司,幫他們邁出第一步(Business Insider 2025)。羅恩·康韋的SV Angel,更是大手筆,投了穀歌、Facebook、PayPal,早期每單投幾十萬,硬生生把這些公司扶上馬(Business Insider 2025)。我腦補了一下,矽穀一個00後創業者,穿著衛衣,在SV Angel的辦公室,緊張得手心冒汗,羅恩·康韋眯著眼,點點頭:“給你50萬刀,幹吧!”這畫麵,簡直是創業者的美夢!

風投模式呢?矽穀的風投是“燒錢賭未來”的典型代表。《vc-mapping.gilion.com》2025年4月的數據顯示,矽穀2024年拿了全美30%的風投,灣區總投資超650億美元,加州有329家獨角獸公司,占全美51%(Medium 2024)。AI是投資重頭戲,OpenAI、Inflection AI、Anthropic這些AI公司2024年拿了數十億的巨額融資(vc-mapping.gilion.com 2025)。Statista 2025年預測,美國風投市場2025年總規模達到1405億美元,其中後期投資(Later Stage)占大頭,預計740.2億美元。矽穀的風投,像Andreessen Horowitz、Sequoia Capital、Accel,出手大得像撒錢,動不動就是上億刀的A輪、B輪(startupsavant.com 2025)。他們特別注重“可擴展性”,要求創業公司有清晰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和高效的用戶獲取(vc-mapping.gilion.com 2025)。

政府補貼對矽穀風投的影響,可不小!根據TechCrunch 2014年的分析,1958年,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搞了個2:1的基金匹配計劃,每投1美元,SBA補2美元,直接刺激了風投行業發展。1978年,政府又砍了資本利得稅,還允許養老金投風投基金,風投行業一夜之間暴漲10倍(TechCrunch 2014)。這些補貼和政策,等於給矽穀風投打了雞血!冷戰時期,NASA和五角大樓還直接買矽穀初創公司的芯片(Computer History Museum 2019),像Fairchild Semiconductor這種公司,靠政府訂單活下來,後來衍生出了Intel、Kleiner Perkins這些巨頭。1965年的《移民與國籍法》放開了移民限製(Computer History Museum 2019),讓矽穀吸納了全球人才,很多創業者都是移民後代,比如蘋果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他爹是洛克希德工程師(The Washington Post 2019)。這些政府支持,間接讓風投有更多好項目可投,矽穀風投生態直接起飛!

矽穀的風投案例,來看看Sequoia Capital投Wiz的例子吧。Sequoia Capital,1972年成立,投了蘋果、穀歌、PayPal這些巨頭,2024年他們又投了Wiz,一家網絡安全公司(startupsavant.com 2025)。Wiz 2021年成立,2024年估值飆到120億刀,Sequoia領投了B輪,給了2.5億刀,Wiz用這筆錢搞AI驅動的雲安全,2025年還拿了微軟的訂單,估值直接翻倍(vc-mapping.gilion.com 2025)。我腦補了一下,Wiz的00後CTO,穿著衛衣,在Sequoia辦公室講:“我們的AI能秒殺傳統防火牆!”Sequoia大佬一拍桌子:“2.5億,幹!”這案例,簡直是矽穀風投的教科書!

中國的天使投資和風投模式,完全是另一套路。天使投資這邊,中國的天使投資人雖然沒有矽穀那麽多,但也挺活躍,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根據ScienceDirect 2023年的研究,中國天使投資(BA)更適合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因為這些公司早期拿不到風投(VC)的錢。中國的天使投資人多是個人或者小型機構,像真格基金(ZhenFund)、創新工場(Sinovation Ventures),他們投的錢也不多,通常每單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重點是“早期扶持”。比如真格基金,2018年之前投了uSens(一家虛擬現實公司),給了種子輪融資(CNBC 2020),可惜後來uSens因為中美關係緊張,沒拿到後續資金,美國辦公室關了,創始人搬回中國。我腦補一個深圳00後創業者,在中關村咖啡館,緊張地給真格基金的徐小平pitch,講自己的AI項目,徐小平眯著眼,點點頭:“給你200萬,試試看!”這畫麵,挺接地氣!

風投模式呢?中國風投更像“政策+資本的混合體”。Statista 2025年預測,中國風投市場2025年總規模694.4億美元,其中後期投資占491.7億美元。2023年中國風投總金額約600億美元(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3),其中深圳占了不小份額,尤其在硬件和硬科技領域。像騰訊、華為這些巨頭,自己就是大金主,2024年騰訊投資了超50家AI和芯片公司(中關村指數2023推測)。政府也給力,深圳有各種補貼和稅收優惠,比如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率從25%降到15%(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3)。但中國風投偏向“實用主義”,更愛投能快速落地的項目,比如芯片、5G、生物醫藥,而不是矽穀那種“燒錢搞未來”的模式。比如TPG NewQuest,2011年成立,在深圳有辦公室,2023年投了一家芯片公司,給了5000萬刀,半年後這公司產品落地,訂單爆棚(AVCJ 2023)。我想象一個深圳00後創業者,拿著項目計劃書,走進騰訊總部,投資經理翻了翻:“能落地不?能,給你5000萬,幹!”這效率,簡直是深圳的“快投節奏”!

中國風投2024年有點低迷,亞洲總投資132億美元,中國僅60億,同比跌61%(Fortune 2025),主要是因為地緣政治和監管壓力(TikTok在美國被禁,影響字節跳動估值)。中美關係緊張,中國風投在矽穀也退潮了,像真格基金、創新工場這些,2020年就撤了(CNBC 2020)。這讓我有點懷疑,中國風投雖然快,但太依賴政策,原創性可能不夠。

 

為啥中美天使投資和風投模式差別這麽大?美國這邊,天使投資和風投生態自由,矽穀靠大學(斯坦福、伯克利)、風投(加州占全球一半)、冒險文化(LinkedIn 2018),產出黑科技。政府補貼(SBA匹配計劃、資本利得稅減免)直接刺激了風投行業(TechCrunch 2014),天使投資人看“人”,風投看“未來潛力”,像AI、元宇宙這種“黑科技”,動不動就投幾億刀,燒錢也要搶占市場(vc-mapping.gilion.com 2025)。中國這邊,天使投資和風投更多是“政策+落地”驅動。深圳從1979年鄧小平搞特區試點開始,40年從漁村變成“中國矽穀”,靠的就是政策支持和硬件製造優勢(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3)。中國天使投資人更注重“早期扶持”,風投更務實,政府和巨頭(騰訊、華為)聯手投錢,偏向能快速落地的項目,比如芯片、5G(中關村指數2023),但原創性可能不如矽穀。

 

這比例、職業選擇和投資模式,對中美未來的實力有啥影響?我眯著眼,喝口咖啡,分析分析。美國00後選馬斯克的比例(28%)高,矽穀的職業偏好也偏“創新驅動”,想搞AI、自動駕駛、元宇宙。矽穀的創新生態自由,天使投資和風投燒錢賭未來,政府補貼(冷戰訂單、稅收優惠)更是推了一把,2024年加州有329家獨角獸公司(Medium 2024),馬斯克2025年雖然虧了1390億(4月21日數據),但SpaceX估值超2000億,他在搞火星計劃,這種“創新精神”,可能會讓美國未來在科技領域繼續領先。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說,AI和機器學習崗位增長35%,美國有創新生態,未來實力可能更均衡。

中國00後選馬斯克比例更高(35%),中關村的職業選擇偏“硬科技+靈活副業”,想進AI、芯片、生物醫藥領域。深圳科技園的速度優勢(Forbes 2025),加上國家政策支持(中關村指數2023),讓中國過去20年科技進步飛快(比亞迪2024年銷量一度超特斯拉)。但2025年中國經濟麵臨挑戰,特朗普的54%關稅(4月2日數據)讓出口受挫(蘋果供應鏈影響,市值跌16.4%)。深圳00後想當馬斯克,說明他們更想“彎道超車”,用科技顛覆世界。但問題來了,中國創新環境受限(TikTok在美國被禁,影響字節跳動估值),天使投資和風投更務實,可能原創性不夠,年輕人如果隻崇拜馬斯克的“顛覆”,可能忽略“穩紮穩打”的重要性。

 

巴菲特的比例低(中國8%,美國12%),說明中美00後都不太想走“穩中求勝”的路。矽穀00後更愛“黑科技”,中關村00後雖然也追科技,但有的選靈活職業,可能是想“快錢+副業”雙保險。矽穀的天使投資和風投更“燒錢賭未來”,背後有政府補貼撐腰,深圳更“務實落地”,靠政策驅動,這讓美國可能在“原創科技”上領先,中國在“應用科技”上快跑。這對美國可能沒啥大影響,美國有矽穀的創新生態,也有巴菲特這種穩健資本家,雙輪驅動,未來實力可能更均衡。但對中國來說,00後太偏向“馬斯克式顛覆”,可能有點危險。中國的經濟基礎(製造業、出口)需要“穩”,如果年輕人都不信“複利”和“護城河”,一味追求快錢,可能會讓中國未來發展不平衡,科技雖然牛,但根基不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