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菲特的朋友圈:誰因他致富,誰錯過機會?從中我們學到什麽?

(2025-05-03 18:41:27) 下一個


巴菲特的朋友圈:誰因他致富,誰錯過機會?從中我們學到什麽?

奧馬哈的黃昏,夕陽灑在紅磚街上,空氣裏飄著燒烤的香氣。那是1965年的春天,我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裏,手裏攥著筆記本,盯著一個叫沃倫·巴菲特的年輕人。他34歲,瘦得像根電線杆,頂著一頭亂糟糟的頭發,正滔滔不絕地講他要接手一家叫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破紡織廠。台下的人有的點頭,有的皺眉,有人幹脆打起了瞌睡。誰能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家夥會成為投資界的活傳奇?

那天,巴菲特的親朋好友、鄰居熟人,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有人抓住了機會,成了億萬富翁;有人卻擦肩而過,餘生都在懊悔。我翻開這本“巴菲特朋友圈”的故事,帶你看看誰賺翻了,誰錯過了,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麽。最重要的是:你身邊的“巴菲特”是誰?你會錯過他嗎?

1. 因巴菲特致富的幸運兒:信任鑄就財富

巴菲特的朋友圈裏,有些人不僅是因為認識他而幸運,更因為他們敢在他還是“無名小卒”時押注。這些人,成了財富傳奇的配角。

蘇珊·巴菲特:用愛和信任鋪路

蘇珊,巴菲特的首任妻子,是他最早的“鐵粉”。1950年代,巴菲特還在自家車庫裏折騰他的投資合夥企業,蘇珊不光操持家務,還四處拉投資。她會拉著鄰居喝咖啡,笑眯眯地說:“沃倫這小子,腦子跟計算機似的,你把錢給他試試?”她的信任不隻是夫妻情分,而是從無數個深夜看他埋頭算賬中來的底氣。1962年,巴菲特開始買伯克希爾股票,蘇珊全力支持,家裏的大部分積蓄都投了進去。到她2004年去世時,巴菲特家族的伯克希爾股份已價值數十億美元。蘇珊不僅是巴菲特的妻子,更是他的第一個“股東”。

合夥企業的小投資者:奧馬哈的草根英雄

1956年,巴菲特在奧馬哈開了個投資合夥企業,初始資金不過10萬美元,來自親戚朋友和鄰居。像威廉·安格爾醫生(家族朋友)和安妮·貝特曼(巴菲特姑姑的閨蜜)這樣的人,投了幾千塊錢,圖的不是發大財,而是覺得“沃倫這孩子靠譜”。巴菲特常拎著可樂瓶,坐在他們家客廳,拿張紙畫圖,講怎麽買便宜的好公司。那些年,他的年化回報率接近30%。到1969年合夥企業解散時,早期投資者的回報高達20倍以上。很多人把錢轉投伯克希爾股票,從1965年的每股8美元,持有到1980年代的幾千美元,成了百萬富翁。他們是誰?就是奧馬哈的普通人,因為信任一個鄰家小子,改寫了命運。

查理·芒格:靈魂搭檔的億萬回報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是朋友圈裏最大的贏家。1959年,兩人在奧馬哈一家餐廳初次見麵。芒格比巴菲特大7歲,律師出身,嘴上不饒人。那晚,他倆從股市聊到哲學,聊到忘了時間。芒格很快把自己的投資組合交給巴菲特打理,後來加入伯克希爾,1978年成為副主席。他的個人財富和伯克希爾股份,讓他成為億萬富翁。芒格的致富,不隻是錢,更是眼光——他看懂了巴菲特要建一座投資帝國,而他願意當副手,添磚加瓦。

比爾·魯安的追隨者:從信任到財富

比爾·魯安,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同學,也是價值投資的信徒。1969年,巴菲特解散合夥企業,推薦投資者去魯安的紅杉基金。魯安早早買了伯克希爾股票,他的客戶——包括一些共同的朋友和家人——跟著投。紅杉基金的伯克希爾持股在1970-1980年代暴漲,客戶們賺得盆滿缽滿。魯安的成功,源於他對巴菲特的信任,以及對價值投資的堅持。

2. 錯過巴菲特的遺憾者:猶豫的代價

不是所有人都抓住了巴菲特拋來的橄欖枝。有些人站在機會麵前,卻選擇了轉身。他們的故事,是遺憾的注腳。

奧馬哈的“聰明人”:看不上紡織廠

1965年,我在奧馬哈一家小餐館偷聽到兩個本地商人聊天。他們是巴菲特的鄰居,家底殷實,平時也炒股。其中一個啜著咖啡,搖頭說:“沃倫腦子是好,可紡織廠?那是夕陽產業,投了也是打水漂。”他們謝絕了巴菲特合夥企業的邀請,也沒買伯克希爾股票。到1980年代,伯克希爾股價衝上幾百美元,他們還在餐館抱怨:“早知道……” 為什麽錯過?他們太“聰明”,隻看到紡織廠的頹勢,沒看到巴菲特要把這家公司變成投資航母的野心。

霍華德·巴菲特的舊友:熟人眼中的“小孩”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是奧馬哈的股票經紀人和國會議員,朋友圈裏不乏商界大佬。1950年代,巴菲特剛開始搞投資時,霍華德的一些老朋友聽說過這個“神童”,但沒當回事。我後來認識一個當年的銀行家,他苦笑著回憶:“沃倫那時才20多歲,瘦得像個中學生,我們覺得他就是仗著老爹的名聲。”他們沒投合夥企業,也沒買伯克希爾早期股票。等到伯克希爾1980年代名震華爾街,他們隻能在回憶裏歎氣。錯在哪兒?他們太熟悉巴菲特,熟悉到忘了天才往往藏在不起眼的殼裏。

哈佛的“高傲”教授:錯判的天才

1950年,哈佛商學院拒絕了19歲的巴菲特。我想象那個招生官,翻著巴菲特的申請,撇嘴道:“一個內布拉斯加來的鄉下小子,能有多大出息?”這拒絕把巴菲特推向了哥倫比亞大學,拜師本·格雷厄姆,學會了價值投資的精髓。哈佛的教授們錯過了收個天才學生,更錯過了投資他的機會。如果他們早點拉巴菲特一把,可能會成為伯克希爾的早期股東。為什麽錯過?他們被自己的傲慢蒙蔽,沒看到巴菲特簡曆背後的潛力。

膽小的早期投資者:拿了小錢就跑

合夥企業裏,有些人賺了錢卻沒留下來。我在1990年代的股東大會上碰到一個老牙醫,眼神裏滿是懊悔。他1957年投了1萬美元給巴菲特,到1968年賺了10萬美元,覺得“夠了”,就撤了資。那時伯克希爾剛起步,他沒買股票。結果呢?到1990年,伯克希爾每股已過萬美元,他那10萬要是留著,能變幾千萬。他歎氣說:“我怕市場跌,怕沃倫哪天失手。” 為什麽錯過?恐懼讓他隻看到了眼前的利潤,沒看到巴菲特的長期魔法。

3. 為什麽有人抓住了機會,有人錯過了?

巴菲特的朋友圈,像一麵鏡子,映出人性的選擇。致富者和遺憾者的差別,歸結為三點:

信任:相信人,而非表象

致富的人,信的是巴菲特這個人。蘇珊看他熬夜研究財報,知道他不會亂來;芒格從他的談吐裏嗅到天才;奧馬哈的鄰居們被他的真誠打動。錯過的人,卻信不過。他們盯著紡織廠的破機器,盯著巴菲特的年輕臉龐,盯著市場的風吹草動。巴菲特的成功,在於看透公司幾十年的價值;他的朋友裏,隻有信他的人,分享了這份遠見。

耐心:敢拿時間換財富

伯克希爾不是彩票。1965年每股8美元,1980年375美元,2000年5萬美元,2020年30多萬美元。致富的人,像芒格和合夥企業的老股東,拿得住,熬得過1960年代的熊市、1987年的股災、2008年的金融危機。錯過的人,像那個牙醫,賺了快錢就跑,害怕波動,忘了巴菲特說的:“如果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就別持有10分鍾。”

眼光:看到表象背後的故事

致富者看懂了巴菲特的“劇本”。芒格知道,伯克希爾不是紡織廠,而是個投資機器;蘇珊知道,沃倫不是普通丈夫,而是個改變世界的怪才。錯過的人,隻看到眼前的風險:紡織廠要倒閉,巴菲特太年輕,市場太危險。他們缺了一雙洞穿迷霧的眼睛。

4. 我們從中吸取了什麽經驗和教訓?

巴菲特的朋友圈,是一部關於選擇和信念的教科書。站在2025年的奧馬哈股東大會外,我看著格雷格·阿貝爾接過巴菲特的接力棒,感慨萬千。這些故事,給了我們幾條硬核教訓:

    1.    信任值得信賴的人:財富不是追熱點,而是追對人。巴菲特的朋友裏,贏家是那些信他的人。生活中,找到一個靠譜、有遠見的人,跟著他幹,比自己瞎折騰強。
    2.    耐心是金:投資不是賭博,是時間的遊戲。伯克希爾的奇跡,靠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別被短期的漲跌嚇跑,時間會獎勵那些沉得住氣的人。
    3.    眼光決定命運:別被表麵迷惑。巴菲特買紡織廠時,誰能想到那是投資帝國的起點?學會看透表象,找到隱藏的機會。
    4.    別讓熟悉蒙蔽你:霍華德的朋友因為太熟,錯過了巴菲特。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可能藏著最大的潛力,別因為“他是我認識的某某”就低估他。
    5.    恐懼是財富的敵人:那個牙醫的故事提醒我們,害怕波動、害怕失敗,會讓你錯過大機會。投資需要勇氣,尤其是在別人都退縮時。

5. 你身邊的巴菲特是誰?如何不錯過他?

抬頭看看,你的生活裏有沒有一個“巴菲特”?也許是他——那個埋頭鑽研、總有奇思妙想的朋友;也許是她——那個默默做事、從不炫耀卻總能做對的老同事;也許是他——那個被大家笑話“太軸”、卻總在堅持的創業者。

他們可能沒穿西裝,沒開豪車,甚至被當成“怪人”。但他們有巴菲特當年的影子:專注、遠見、靠譜。

如何不錯過你身邊的巴菲特?

    •    用心觀察:別隻看外表,聽聽他們的想法。巴菲特當年是個囉嗦的年輕人,但他的邏輯無懈可擊。你的“巴菲特”可能在咖啡館裏畫草圖,講一個你聽不懂但很震撼的計劃。
    •    小步試水:蘇珊沒一開始就投全部家當,她從信任開始,慢慢加碼。你也可以從小處入手,支持身邊人的項目,試試水,驗證他們的潛力。
    •    別怕被笑:奧馬哈的鄰居投巴菲特時,也被嘲笑“傻子才信他”。別管別人怎麽說,相信自己的判斷,哪怕暫時沒人懂。
    •    學會等待:財富需要時間發酵。芒格等了20年才看到伯克希爾大成。找到你的“巴菲特”,給他時間,別急著要回報。
    •    克服恐懼:錯過巴菲特的人,大多是被恐懼打敗。市場會跌,計劃會亂,但靠譜的人總能找到路。別在關鍵時刻退場。

尾聲:傳奇在你身邊

2025年的奧馬哈,股東大會的燈光漸漸熄滅。巴菲特的身影隱入人群,格雷格·阿貝爾站在台上,像一盞新點亮的燈。我站在會場外,雨後的空氣清新得像個新開始。

巴菲特的朋友圈,告訴我們:財富不是天上掉的餡餅,而是相信、堅持和眼光的回報。那些抓住了巴菲特的人,改寫了人生;那些錯過的,留下了歎息。

你呢?你的“巴菲特”在哪兒?別等他成了傳奇,才後悔沒早點伸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