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爾曼·施陶丁格

(2023-01-23 17:12:04) 下一個
 
1881年3月23日,海爾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國的弗爾姆斯。他父親是新康德派的哲學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各種新的哲學思想的熏陶,對新事物比較敏銳,在科學推理、思維中,能夠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善於從複雜的事物中,理出頭緒,發現關鍵之處,提出新的觀點。
在中學時,他曾對植物學發生濃厚的興趣,所以中學畢業後,他考入哈勒大學學習植物學。這時有一位對科學發展頗有見地的朋友向他父母進言,最好先讓施陶丁格打下雄厚的化學基礎後,再讓他進入植物學的領域。這一中肯的建議被采納了。
借他父親轉到達姆一所大學任教的機會,施陶丁格也來到該城的工業大學改讀化學。從此施陶丁格與化學給下不解之緣。
1903年,他完成了關於不飽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畢業論文,從大學畢業。接著又來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機化學家梯爾為師繼續深造。
1907年,以他在實驗中發現的高活性烯酮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同年他被聘為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的副教授。
5年後,他被楚利希聯邦工業大學聘任為化學教授。在這裏他執教了14年,這期間的教學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學,特別是有機化學的各個領域和一些新的理論,為他順利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在這期間,他投入了上述關於高分子組成、結構的學術論戰。
1926年,他為了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更多的實驗來驗證他的大分子理論,他應聘來到布萊斯高的符來堡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在符來堡他度過了他的後半生,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這裏完成的。 施陶丁格在高分子科學研究中取得成功之後,他開始按照早年的設想,將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入植物學領域。事實上,他選擇高分子課題時,就曾考慮到它與植物學的密切關係。在1926年他就預言大分子化合物在有生命的有機體中,特別是蛋白質之類化合物中起重要的作用。他順理成章地將大分子的概念引人生物化學人和他的妻子、植物生理學家瑪格達·福特合作研究大分子與植物生理。
要證明大分子同樣存在於動、植物等有生命的生物體內,他們認為最好能找到除了粘度法之外的其它方法,證明大分子的存在和存在的形式。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他們利用電子顯微鏡等現代實驗觀測手段,終於用事實證明了生物體內存在著大分子。可惜的是這一項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希特勒法西斯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斷,施陶丁格所在的研究所毀於戰火。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施陶丁格立即總結了他前一段關於生物有機物中大分子的研究。
1947年,出版了著作《大分子化學及生物學》。在這一著作中,它嚐試地描繪了分子生物學的概貌,為分子生物學這一前沿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配合高分子科學的發展。
1947年起,他主持編輯了《高分子化學》這一專業雜誌。他晚年的興趣主要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由於年事已高,成果不多,但是培養了許多高分子研究方麵的人才。
1965年9月8日,施陶丁格安然去世,享年84歲。
有機疊氮化合物和三級膦 (如, 三芳基膦或三烷基膦)反應得到相應的氮雜膦葉立德(膦亞胺),膦亞胺通過水解得到伯胺的反應叫做Staudinger還原反應。膦亞胺可以用作多種化學反應的中間體,可以和水、羧酸、酰氯等反應,分別得到一級胺
、酰胺、亞胺鹵化物,同時有一分子的膦氧化物生成。膦和氧之間的這種很強的成鍵傾向可以看作是這些反應能夠發生的推動力。

Staudinger反應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通常反應進行得很快,產率幾乎是定量的,幾乎無副產物生成

②各種結構的有機疊氮化合物都可以發生此反應

③烷基或芳基疊氮與三烷基或芳基膦反應得到的膦亞胺產物比較穩定,可以分離提純。但當膦上有烷氧基時,反應過程中容易發生烷基遷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